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膬?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人教版初二物理透鏡教案初二物理透鏡教案篇一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透鏡的種類。
(2)了解透鏡的焦點、焦距,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fā)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4)了解透鏡在投影儀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過程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xiàn)象中歸納科學規(guī)律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充分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1.復習: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時,為何從側面看筷子變彎折?
生:發(fā)生了光的折射現(xiàn)象。
2.故事引入:同學們聽說過用冰取火的故事嗎?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議。但這并非訛傳,這一創(chuàng)舉發(fā)生在一千多年前。據(jù)晉代張華的《博物志》記載:“消冰命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這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其中的奧妙以及所蘊藏的科學道理呢?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將逐步揭開這其間的神秘面紗。
二、新課教學:認識透鏡
其實將透明的冰削成圓形后就變成了一種光學器材,我們把這種光學器材稱之為透鏡。
1.透鏡:由玻璃、樹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兩個表面或至少一個表面是球面的光學裝置。
(展示實物)
2.透鏡的類型:請同學們觀察上圖,看看這些透鏡有沒有什么特點?
生:有,有的透鏡中間厚,邊緣?。灰灿械耐哥R中間薄,邊緣厚。
①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
②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
生:應該屬于凸透鏡。
看來,我們還得先來了解一下各種透鏡對光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3.(觀察實驗)透鏡對光的作用:
取一個大燒杯,里面充以煙霧,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平行光源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個凸透鏡或凹透鏡,從煙霧中觀察透鏡對平行光的作用。
觀察教師演示實驗,通過對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的討論得出結論:光束通過透鏡時會發(fā)生光的折射現(xiàn)象。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
教師總結: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
4.幾個關于透鏡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軸:通過透鏡兩個球面球心c1、c2的直線。
②光心:主光軸上的特殊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薄透鏡的幾何中心可以認為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現(xiàn)象,從現(xiàn)象入手介紹焦點、焦距的概念。)
③焦點:平行于透鏡主光軸的光束經(jīng)凸透鏡折射后的能量會聚點,用“f”表示。這一點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點到透鏡光心o點的距離叫焦距,用表示。
師:我們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鏡的焦點并測量出凸透鏡的焦距呢?
生討論分析得出:我們可以讓凸透鏡正對太陽光,通過透鏡的太陽光能聚集在一點,這個點就是凸透鏡的焦點。我們?nèi)绻軠y出承接面與透鏡平面的距離,那么我們就測出了該透鏡的焦距。
5.測量凸透鏡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鏡對光的作用中的幾條特殊光路。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是凸透鏡成像的原因。
三、課堂反饋
四、課內(nèi)小結
學生總結本節(jié)知識要點
【實踐活動】
讓學生們在課后去觀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圍有沒有透鏡?能不能區(qū)分哪些是凸透鏡?哪些是凹透鏡?通過實踐活動,再次了解兩種透鏡對光的作用。
【課后作業(yè)】
學生活動手冊的部分練習,或可由任課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適當安排練習。
【教學反思】
教學活動是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探索的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應當是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過程中應讓學生自己盡量通過自己的觀察去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透鏡、找出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不同點,在實驗的基礎上,由學生找出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不同作用。本節(jié)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學生的自主觀察,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其進行觀察,使其在觀察中學習、思考。
人教版初二物理透鏡教案初二物理透鏡教案篇二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會聚作用和凹的發(fā)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點、焦距和主光軸;
(4)知道如何利用凸產(chǎn)生平行光。
通過觀察各種,觀察凸和凹對光的會聚作用和發(fā)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注意觀察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通過對如何利用凸產(chǎn)生平行光的討論和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冰對準陽光取火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勵學生為振興中華努力學習。
本節(jié)介紹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及對光線的作用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有關的基本知識,也是后面學習凸成像的準備。教材對主光軸、光心講得很簡單,僅使學生認識就行了。本節(jié)重點是講述凸對光的會聚作用,凸的焦點、焦距。對凹也講得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凹對光的發(fā)散作用。關于凹的虛焦點,可略講。
本節(jié)教法應以實驗法為主,輔以啟發(fā)式教學法和討論法。應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討論分析實驗結果。
1、凸和凹對光的作用
講解凸和凹對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取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外,還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規(guī)律,參照下圖來進行分析。當一條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由空氣射入玻璃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光進入玻璃以后又從玻璃射入空氣中,發(fā)生第二次折射,這時折射光線將遠離法線折射,兩次折射的折射光線都由玻璃三棱鏡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鏡厚的部分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對光會起聚作用。
2、正確理解會聚和發(fā)散
凸對光的會聚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凸以后會變得收攏些,但是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聚于一點。如下圖所示,以s點發(fā)出的光是發(fā)散光束,光經(jīng)過凸折射后仍是發(fā)散的,并不能會聚,凸在這里的作用只是減弱了它的發(fā)散程度。
凹鏡對光的發(fā)散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凹以后會更散開一些,但是散開不一定不能會聚,如下圖所示,從左側來的兩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沒有在s點會聚,而是在s會聚,它減弱了入射光的會聚程度。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當判斷對光束是起會聚作用還是發(fā)散作用時(或者根據(jù)給定的光束判斷的種類),一定不能僅僅依據(jù)折射光是否能會聚于一點來判斷的作用或種類,而應當對折射光束與入射光束進行比較,再依據(jù)前邊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1課時
1、觀察凸和凹。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實物及截面圖,進而通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2、通過實驗,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fā)散作用。
3、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fā)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并通過分析進一步認識什么是會聚,什么是發(fā)散。
4、利用光的折射規(guī)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通過三棱鏡以后的光路,從理論上弄清凸為什么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凹為什么對光起發(fā)散作用。
列舉放大鏡的鏡片、眼鏡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幻燈機的鏡頭、以及電影放映機、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可以把教學內(nèi)容事先繪制在膠片上用投影幻燈打在幕布上,方便課堂教學。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狀,進而通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引導同學先找出帶有共性的特征,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類別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儀打出如下六個的截面圖,
使學生能明確辨別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圖,具體講解薄薄的含義。
(1)光源發(fā)出的光是平行光,從無窮遠射來的光是平行光,前邊所提到的太陽光也是平行光。
(2)讓正對著射來的平行光,這樣入射光線將與主光軸平行,我們只研究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經(jīng)過發(fā)生折射的現(xiàn)象。
(3)注意觀察光線經(jīng)過這兩類折射以后是否能會聚于一點。(指導學生注意調(diào)節(jié)光屏位置)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學生中巡視,并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后提問。
演示實驗可以用激光演示儀進行,如果沒有條件可以用煙箱,不論用什么儀器,都應使學生能清楚地觀察到,平行光經(jīng)過前后光的傳播路徑。
實驗進行過程中,可以邊讓學生觀察,邊提問學生,以引起學生注意。
通過前邊的實驗同學們對光通過前后的路徑,以及兩類對光的作用有了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教師應通過圖形對這兩類進行對比分析。
研究兩種及它們對光線的作用,尤其是重點研究凸對光線的作用。教師可提問學生,由學生總結發(fā)言,以利于學生的思考與理解。
探究活動
【課題】調(diào)查近視鏡和老花鏡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實驗分析近視鏡和老花鏡屬于何種,分析其對光線的作用。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fā)現(xiàn)新問題。
人教版初二物理透鏡教案初二物理透鏡教案篇三
【設計思想】
體現(xiàn)“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這一教學理念,讓學生經(jīng)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從中找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guī)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2.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
2.通過探究活動,獲得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會用觀察、比較、列表的方法進行歸納和總結。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2.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3.滲透科學、技術、社會(sts)教學的指導思想。
【教學準備】
凸透鏡、光屏、蠟燭、火柴、放大鏡、刻度尺、小水電筒、金魚缸、小金魚1條、水。
【教學重點】
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教學難點】
人教版初二物理透鏡教案初二物理透鏡教案篇四
課題:第一節(jié) 透鏡 課時安排 一節(jié) 時間
一、知識目標
1.了解什么是凸透鏡,什么是凹透鏡,了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2.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3.同發(fā)聲體發(fā)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4.通過實驗觀察得出凸透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線起發(fā)散作用。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學用具
一、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問:在前一章光現(xiàn)象的學習中,我們已經(jīng)有所了解的鏡子是什么?
生: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
問:那么生活中你們還知道哪些鏡子?
生:(比如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
(分別出示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 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
還有哪些是我們經(jīng)??匆姾徒佑|到的透鏡呢?(圖片展示:照相機的鏡片,望遠鏡的鏡片、顯微鏡的鏡片等等)
二、進行新課
[生]透鏡包括兩種:凸透鏡和凹透鏡。生活中我們看到的透鏡在形狀上與剛才的這兩塊透鏡有稍許不同,你們怎樣區(qū)分它們,通過什么方法來區(qū)分它們。
[師]先看我投影出來的這幾塊透鏡分鐘是什么透鏡,辨認一下。
學生討論
(發(fā)下一組透鏡,其中既有凸透鏡也有凹透鏡,讓學生自行辨認它們。簡單的直觀的通過觸摸來辨別透鏡。)
[師] 凸透鏡和凹透鏡是怎么畫出來的?
課件演示
我們看到兩個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塊凸透鏡,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這塊凸透鏡的中心叫做。
兩個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間部分就是一塊凹透鏡,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這塊凸透鏡的中心叫做。
主光軸和光心是我們研究透鏡的兩個常用科學術語
[師]下面我們來探究凸透鏡對光線的作用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實驗。(用平面鏡取光做凸透鏡使光線會聚的實驗并記錄在白紙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然后取出另一塊不同的凸透鏡讓一位學生模仿剛才的實驗做一次看結果是否相同。最后換用凹透鏡,重做以上實驗,看有什么結果。)
學生討論
得出實驗的結論:
不同的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能力不同。
[師]從以上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的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能力不同。這體現(xiàn)在用不同的凸透鏡做上述實驗時,太陽光通過凸透鏡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離凸透鏡的距離不同。
(課件演示光路圖)
由于凸透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所以我們看見太陽光是一束平行光,通過透鏡之后會聚于一個小而亮的點。我們把這個點叫做焦點。這時太陽光與主光軸平行,焦點恰好在主光軸上我們把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實驗中我們看到不同的透鏡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鏡對光線起發(fā)散作用(光路圖)。
從光路圖出發(fā)我們來研究幾條特殊光線通過透鏡后的走向
(分別演示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光線恰好通過光心,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凹透鏡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學過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發(fā)畫出逆向射入的光線光路圖)。
動手動腦學物理1、2小題作為課堂練習。
作業(yè):物理套餐的相應內(nèi)容
板書設計:
第三章 透鏡及其作用
一、透鏡
1. 凸透鏡和凹透鏡
2. 有關透鏡的幾個名詞: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
3. (1)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2)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