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司法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篇一
a.補正解釋
b.當然解釋
c.反對解釋
d.縮小解釋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核刑法解釋。刑法解釋方法分為兩大類,即文理解釋與論理解釋。論理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擴大解釋、縮小解釋、當然解釋、反對解釋和補正解釋。所謂的補正解釋是指在刑法文字發(fā)生錯誤時,統(tǒng)觀刑法全文加以補正,以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例如,認為《刑法》第63條中的“以下”不包括本數(shù),則是補正解釋。當然解釋,即刑法規(guī)定雖未明示某一事項,但依形式邏輯、規(guī)范目的及事物屬性的當然道理,將該事項解釋為包括在該規(guī)定的適用范圍之內(nèi)。例如《刑法》第201條規(guī)定,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gòu)成偷稅罪,認為因偷稅被給予三次、四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gòu)成偷稅罪,則是當然解釋。反對解釋是指根據(jù)刑法條文的正面表述,推導其反面含義的解釋方法?!缎谭ā返?0條規(guī)定,判處死緩在緩期執(zhí)行期間沒有故意犯罪的,二年期滿后,減為無期徒刑。據(jù)此,緩期執(zhí)行期間沒有滿1年的不得減為無期徒刑,此即反對解釋??s小解釋,即刑法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廣,于是限制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刑法》第111條規(guī)定的“情報”限定為“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開或者依照有關規(guī)定不應公開的事項”,就是縮小解釋,答案d是正確的。
2.甲因為盜竊乙的自行車(價值460元)被抓獲,公安機關對其作出行政拘留15日的處罰。在被行政拘留期間,甲主動交代了盜竊丙的摩托車(價值2萬元)的犯罪事實,該事實經(jīng)公安機關查證屬實。對甲主動交代盜竊摩托車一事的行為應如何定性?
a.自首
b.坦白
c.立功
d.重大立功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核自首的定義。自首分為一般自首和特別自首兩類。一般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為。特別自首是指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此外,有的行為人在被公安機關行政拘留期間,如實供述了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雖然其在供述時不屬于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但是根據(jù)罪行法定原則的精神,也可以視為特別自首。也有觀點認為,對此可直接認定為一般自首。但是不管學界對此如何爭議,其屬于自首是沒有爭議的。本題正確答案是a.
3.①特殊身份是指行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資格,以及其他與一定的犯罪行為有關的、行為人在社會關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狀態(tài)。②由于特殊身份必須與一定的犯罪行為有關,所以,性別、國籍等不可能成為特殊身份,首要分子則屬于特殊身份。③挪用公款罪是真正身份犯,只有國家工作人員可以構(gòu)成挪用公款罪,但非國家工作人員可以成為挪用公款罪的共犯。④根據(jù)《刑法》第三百零七條的規(guī)定,司法工作人員犯幫助毀滅、偽造證據(jù)罪的,從重處罰。這種情形稱為不真正身份犯。關于上段話正誤的判斷,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第①句錯誤,其他正確
b.第②句錯誤,其他正確
c.第③句錯誤,其他正確
d.第④句錯誤,其他正確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核特殊身份。特殊身份是指行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資格,以及其他與一定的犯罪行為有關的、行為人在社會關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狀態(tài)。第①、③、④句正確,第②句錯誤。性別、國籍也能成為特殊身份。例如婦女單獨不能成為****罪正犯,外國人不能成為中國刑法上背叛國家罪的正犯。首要分子不屬于特殊身份,而是在犯罪過程中形成的犯罪地位、作用。例如黑社會、恐怖組織的首要分子、聚眾斗毆的首要分子,均是在犯罪過程中獲得的地位,與構(gòu)成該罪的主體資格要求無關。
4.甲意圖勒死乙,將乙勒昏后,誤以為乙已經(jīng)死亡。為毀滅證據(jù),又用利刃將所謂的“尸體”分尸。事實上,乙并非死于甲的勒殺行為,而是死于甲的分尸行為。關于本案,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甲的行為構(gòu)成故意殺人(未遂)罪和過失致人死亡罪
b.甲的行為構(gòu)成故意殺人(未遂)罪、過失致人死亡罪和侮辱尸體罪
c.甲的行為構(gòu)成故意殺人(既遂)罪和侮辱尸體罪
d.甲的行為構(gòu)成故意殺人(既遂)罪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核因果關系認識錯誤。因果關系認識錯誤是指,侵害的對象沒有錯誤,但造成侵害的因果關系的發(fā)展過程與行為人所預想的發(fā)展過程不一致,以及侵害結(jié)果退后或提前發(fā)生的情況。本題中,甲意圖采用勒死的方式殺害乙,行為對象乙沒有錯誤,只是導致乙死亡的原因發(fā)生了錯誤,即乙不是被勒死,而是在甲實施殺人后因為分尸而導致乙的死亡。在此種情況下,甲有殺害乙的故意,同時實施了殺害乙的行為,最后導致了乙死亡的客觀情況,因此,因果關系認識錯誤不影響甲故意殺人罪既遂的成立。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
5.關于期待可能性,下列哪一選項是錯誤的?
a.行為人是否具有故意、過失,與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換言之,具有故意、過失的人,也可能沒有期待可能性
b.行為人犯罪后毀滅自己犯罪的證據(jù)的行為之所以不構(gòu)成犯罪,是因為缺乏期待可能性
c.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因遭受自然災害外流謀生而重婚的,之所以不以重婚罪論處,是因為缺乏期待可能性
d.身無分文的乞丐盜竊他人財物得以維持生存的,因為缺乏期待可能性,不應認定為盜竊罪
答案:d
解析: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據(jù)具體情況,有可能期待行為人不實施違法行為而實施其他適法行為。期待可能性的理論認為,如果不能期待行為人實施其他適法的行為,就不能對其進行法的非難,因而不存在刑法上的責任。期待可能性不僅存在著有無的問題(是否排除責任),而且還存在程度問題(是否減輕責任)。選項a正確地表達了期待可能性與故意或過失之間的關系,即有故意或過失未必具有期待可能性。選項b屬于事后不可罰行為,缺乏期待可能性。選項c也是屬于缺乏期待可能性適例,選項d則具有期待可能性,不排除成立盜竊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