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奇跡是笨蛋嗎篇一
“如果我真心誠意懺悔的話,我是不是能夠回到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并永遠活在那個時候?天堂就是那個樣子嗎?”
------艾南彼特
最后的旅程,是一座叫綠色旅程的死囚牢房,因為那里的地板都是綠色的。別人叫它“綠里”。不過,里面住的皆為死囚,而監(jiān)舍的另一頭,便是行刑用的電椅。綠色,生命之色,電影一開始仿佛就在向我們預(yù)示生命奇跡的誕生。電影用倒敘的方式講敘了在死囚牢中凄迷時光里那些不可思議的光景,主管保羅的回憶串聯(lián)起1935年前后路易斯安那州死囚們的生活。
保羅·艾治科姆(湯姆·漢克斯飾)是這里的獄監(jiān),對于走過“綠里”、繼而在電椅上慘叫斃命的.死囚行刑程序,他儼然早已無動于衷。除了保羅及其愛妻簡外,“綠里”還有保羅的好友-----獄吏布魯托,正直的副獄監(jiān)豪威爾,有施虐傾向的獄吏佩西,喜用寵物鼠逗獄吏和諸“難友”取樂的德拉克,連環(huán)殺人狂華頓,負疚深重的犯人彼特,以及監(jiān)獄長赫爾和他身患絕癥的妻子美琳達等形形色色的人們。“綠里”的生活寂靜又死氣沉沉,但神秘的約翰·科菲的到來改變了一切。約翰身藏的神秘力量使“綠里”誕生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跡。
老鼠“金格先生”的出現(xiàn)帶給我們一些思考,為什么這塊曾帶走了無數(shù)囚犯生命的土地會最終成為老鼠生命延續(xù)的安家之所,而早已習(xí)慣于對囚徒們執(zhí)行死刑的獄吏們也紛紛默許了這個生命的存在?是不是人們早已厭倦生命的離去?厭倦那種目睹生命逝去的感覺?也許電影里的老鼠并不是老鼠,獄吏不是獄吏,死囚也不是死囚,他們都是生命,一切生命都應(yīng)得到應(yīng)有的敬畏。
人文關(guān)懷和對生命的敬畏是這部電影最閃光的地方。
在彼特死了之后,獄吏佩西伸著手觸摸著他的軀體時依舊戲謔嘲諷,布魯托斥責(zé)佩西說:“他已經(jīng)償還了他的罪責(zé),不再對這世間抱有歉意,所以,把你的臟手拿開。”而在老鼠“金格先生”被佩西踩死的一瞬間,人們對生命逝去的震撼感受更是得到了升華,佩西因此變得更加面目可憎,對布魯托和觀眾們來說,佩西的存在似乎比那些已經(jīng)為自己的行為而付出了生命的死囚顯得更加丑陋和愚蠢。佩西永遠也不會明白,除非尊重死囚、尊重生命,否則他永遠不會得到別人對他的尊重。連環(huán)殺人犯華頓也許比佩西更懂得生命,雖說談不上尊重,可是他會懂得利用人們之間彼此的愛來殺死他們,這樣的行徑是非??膳露蓯u的。
約翰·克菲最終用他自己最極端的方式懲罰了佩西和華頓,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們對生命的施虐和狂妄注定了他們最后的宿命。
除了尊重生命外,影片的制作者還處處向我們投射著反死刑(電刑)的傾向。
比如影片故事背景發(fā)生在路易斯安那州,但路易斯安那州在1935年并沒有電刑,只有絞刑,而且在1957年之前一直都在法院執(zhí)行死刑。影片不惜“曲解歷史”,其用意昭然,就是為了渲染死刑。
而影片中通過對于電刑執(zhí)行過程的長篇細致刻畫,無疑試圖向人們展示死刑(電刑)的殘忍,影片中第一個被執(zhí)行死刑的犯人彼特,在經(jīng)歷了兩次電擊之后,才冒著煙抽搐著死去。第二個囚犯,老鼠“金格先生”的主人德拉克,由于獄吏佩西的暗中作梗更是經(jīng)歷了一次極度痛苦的電刑,德拉克凄慘的告別方式無疑賺足了觀眾的同情。影片的高潮,無疑是最后對無辜者科菲的電刑執(zhí)行,科菲以其耶穌般的殉難方式宣告了人類死刑的愚蠢----枉殺好人,成為死刑制度無法彌補的硬傷。最終湯姆漢克斯的一句“我受盡一生的折磨是因為我錯殺了好人”,更是將影片對死刑的厭惡情緒推至頂點。
電影近乎完美的向我們展示了尊重生命的普世價值觀,但也難免存在不足之處。
獄吏佩西成就了“綠里”,但同時也正是其敗筆。縱觀整場電影,佩西所犯的錯誤,就在于讓一個罪有應(yīng)得的死刑犯的行刑過程充滿了痛苦,以及“謀殺”一只老鼠“未遂”(被科菲拯救),但是在電影創(chuàng)作者們的觀點中,這些行為卻仿佛十惡不赦,以至于要背負謀殺他人的罪名(被科菲操縱槍殺華頓),并且遭受精神病的折磨,這真是不可思議的報應(yīng)。電影創(chuàng)作者為了表達對死刑犯人的尊重和同情,卻不惜肆意踐踏折磨一個真正的無辜者,這便是電影的不如意之所在。
于是,電影過后,我不禁重新陷入迷惑,到底什么樣的生命值得尊重?是一律的眾生平等,還是有選擇的平等。如果有選擇,選擇的標準又是什么?人類珍惜他者的生命,是不是僅僅因為它們能給人類帶來快樂?比如電影中會雜耍的老鼠。我希望把這些問題留給所有的讀者和觀眾,讓我們一起思考,生命的意義。
奇跡是笨蛋嗎篇二
來不及趕在零八年的圣誕節(jié)看芬蘭電影《圣誕傳說》,但是心里還是充滿著美好的期待,單純是想象,我都能夠感受到電影里的冬日氣息,雪景必然是不可缺少,圣誕老人的紅色衣裳和一群可愛的馴鹿自然顯得溫馨動人。之前也沒有看到過關(guān)于圣誕節(jié)的電影,只知道每年的圣誕節(jié),城市里的氛圍都是充滿著溫暖的氣息,圣誕樹,長筒襪,小禮物,人們頭上總會帶著圣誕老人的紅帽子在街上游走,感覺是簡單的快樂。盡管對于這個傳統(tǒng)的西方節(jié)日并不陌生,可是對于節(jié)日的由來和圣誕老人的故事可是絲毫沒有了解。現(xiàn)在這部電影于我來說,不僅僅是一部文藝電影,而且更多的是一部屬于教育的資料電影,不管好看與否,都有助于了解西方節(jié)日文化。
這段時間相對休閑,心下喜歡就立即看了這電影,過后有著難以言喻的感動與啟發(fā)。電影主要涉及到愛與奉獻的層面,平淡之中卻又能發(fā)人深省。失意,孤獨,關(guān)懷,感恩,付出,小愛到大愛,無不貫穿著電影的每個情節(jié)。不能不說這樣的電影給我的感覺是純潔而溫情,電影里的皚皚雪景總會散發(fā)著潔凈的氣息,這種感覺悄然無聲地滲透到主角nikolas的人格魅力上,由青春年少到垂暮之時,純潔,無私,始終如一。
本人特別欣賞年少時期的nikolas,兩個孩子仿佛有著表現(xiàn)力度上默契,沉默寡言,卻充滿著對愛的期待與永不放棄,眼神里總能自然傳達這種信息,兩者的表現(xiàn)都把這種感覺銜接得恰到好處的連貫。而暮年的nikolas感覺有種親切的熟悉感,或許演員在某部電影里遇見過,而充當圣誕老人這一傳奇人物的角色的確具有閃亮的可取之處,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應(yīng)該要數(shù)他的笑容,飽含豐富的情感,卻總給人無盡的歡快之感,僅僅是一個笑容就能起到傳道授樂的作用。現(xiàn)實生活里雖然不缺乏這一種性格的人群,可是同時具有這個傳奇人物那種無私奉獻的關(guān)愛精神的卻是屈指可數(shù)。
打從是一個孩童的nikolas失去了父母和妹妹亞達,村里的人們每戶照顧他一年,每年的圣誕節(jié)便是他搬走的時刻。電影里運用的輕描淡寫的手法,沒有過分去刻畫這個情節(jié)的含義,但是這種方式卻是恰如其分地讓人在這種故事色彩濃厚的電影里體會到人物內(nèi)心的孤獨與失意??芍^以少勝多。離別之際的他總是沉默地收拾簡單的包袱,表情木訥,安靜的向下一戶村民的家里走去,旅途總是孤單無助。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心情,我想也沒有多少人愿意,因為我們都不是他,我們都有自己的命運,但是看到在風(fēng)雪里的弱小身影,心里卻又會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了輕微的悸動。其實我們誰都有獨自感傷的時候,如此刻的他,沉默地走著,試圖從這份寂靜的感傷里找尋新的一天。
運對他來說也許是有點不太公平的,但是失去家庭的他卻沒有失去生存的意義,利用父親留給他的削刀制作木制的禮物送給村里所有的小孩,他用愛與奉獻的心過每一天,即使幼小卻是堅強無比。在鬧饑荒的那年,他的命運又一次變化。起初我是為他感到可憐,跟著被人們看作瘋子的木匠lisakki學(xué)習(xí)制作家具雖然能夠維持生活,但是lisakki要求彼此以主卜相稱,而且待他粗暴無禮。在我不禁擔(dān)心他可能即將經(jīng)歷更為悲慘的際遇之際,奇跡卻出現(xiàn)了。晚上他依舊堅持制作小玩具的他有一次被lisakki發(fā)現(xiàn),但是出乎意料的是lisakki竟然沒有怪責(zé)他,甚至幫助他一道制作禮物,到了圣誕節(jié)的時候他們一起把禮物送到每家每戶,從此關(guān)系慢慢改變。電影里有一個情節(jié)特別引人注目:nikolas送完禮物以后在冰面上放置了一只木馬,以此作為妹妹的圣誕禮物。他對妹妹的思念讓了lisakki回想起自己的兩個兒子,二人的對話顯得溫暖起來。盡管平時看來刻薄的lisakki其實內(nèi)心都是和nikolas一樣的善良,沒有人會抗拒善良,也沒有人會抗拒愛的表達,就像沒有人會抗拒他精心制作的禮物,雖然簡單廉價,卻滿載奉獻的誠意。
當他以為能夠默默保持這份心意的時候,朋友的女兒一個同樣叫亞達的女孩卻發(fā)現(xiàn)了他的秘密。在建立友誼的同時,他們共同暗藏了這個秘密。多年以后,亞達勸告nikolas應(yīng)該頤養(yǎng)天年,而他們卻談及關(guān)于愛的問題,電影里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寒怕失去愛是愛的一部分”。突然之間我明白了他多年以來所維持奉送禮物的因由。我想可以這樣去理解這句話:付出愛比害怕失去愛更能得到愛,甚至不會失去愛。
電影的最后,相對來說比較神化,戲劇性的傳奇色彩卻到達了高潮。nikolas帶著可愛的馴鹿群和禮物在天上飛行,笑容飽滿,快意無限,暗示著這份奉獻的愛心需要永恒的保留與延續(xù)。回想他的一生,我感覺良多??梢哉f孤獨與失意的童年造就了今天的奉獻精神與博愛,盡管自己的命運是不幸的,但是心中有愛,不幸也將被幸福取替。電影里把他對坎坷命運的寬慰態(tài)度刻畫得甚是到位,也許他也有過埋怨的時候,但是對于明天的期待與信念的保留卻是始終沒有動搖過,甚至把命運的際遇化作延續(xù)愛心的動力,這不能不令我感到欽佩。假如他的命運是平淡順利的,我想圣誕老人的傳說可能就是另一種說法了。
按道理說一個人假如畢生都在奉獻,那么到了晚年也應(yīng)該好好安心享福。但是在圣誕老人的心里,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的孩子等待他的祝福和禮物,于是懷著這樣的心念他的事業(yè)將永無止境,所以他需要有有一顆永久延續(xù)的愛心溫暖世界。對于他來說,這樣的奉獻當然是偉大的,甚至無人能及;但是對于我們來說,做到保留愛人之心和延續(xù)下去已經(jīng)是需要好好修煉的事情。
奇跡是笨蛋嗎篇三
有人說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愛“撈錢”,想盡一切辦法去“撈錢”,每一個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權(quán)力,無可厚非;還有一些人“撈錢”是為了改變命運,有的人確實“很難的”,甚至可以說,現(xiàn)在的人誰不難???各家有各家的難處,各人有各人的苦衷。
《奇跡·笨小孩》詮釋的是一群小群體的奮斗故事,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苦衷,但不認命,我命由我不由天,何嘗不像是哪吒重生的那種吶喊,不抱怨,不乞求憐憫,不怨天尤人,沒有頹廢,沒有放棄,一直在苦苦追逐。為了十分鐘,可以“冒死”去趕35分鐘就要開的火車,一路奔波,一路追逐,這是對一種希望的不放棄,不拋棄,為了有一點成功的希望,就要百分百去付出,去實施,去完成,追逐生命中出現(xiàn)的那抹光。
易烊千璽刻畫的景浩無疑是千千萬萬個在深圳“淘金者”的一個小小縮影,一個不信命運,相信自己努力了,奮斗了,就可以成功的拓荒者。雖然賭上去的是妹妹的命,其實何嘗不是自己一輩子的命運?
抗爭的背后是和命運抗爭的過程,是一次勵志的抗爭之路,有稍縱即逝的商機,有放手一搏的豪氣和勇氣,有不服輸?shù)膱?zhí)著,有一定要去完成的執(zhí)念,有那些“卑微者”的支持和參與,在不斷的逐夢中完成自我的救贖。
易烊千璽在《奇跡笨小孩》的飾演中規(guī)中矩,對一個認真做事的人,才是最帥的完美詮釋。認真做事,不負時代。這年頭,都挺難的,但是如何去面對,如何去把握自己的命運,在更多的時候,才是最值得尊重的。
沒有啃老的機會,沒有家人的照顧,只有靠自己,一個毛頭小伙,一個20歲的“創(chuàng)業(yè)者”在遍地機會的深圳撈錢,為了救妹妹的一條命,為了完成母親臨終的遺愿,一路奔波,一路追隨,歷經(jīng)波折和困難,逆襲成功的故事,雖然簡單,但毫無“尿點”,小故事中折射出一種大情懷。那就是不服輸?shù)囊环N執(zhí)著。一種屬于那個時代,屬于那個城市的固有精華。
在那個時代,我們有太多的印記,效率至上、競爭激烈、不整虛的,以及某些領(lǐng)域的野蠻生長。是不是都是耳熟能詳似曾相識的過往?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中,抓住任何可能出現(xiàn)的商機,都是可以改天換命的機會,有的人撈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有人就此渡過難關(guān)。在任何的苦難面前,唯有不放棄不拋棄,保持著對命運抗爭的機會,才有可能成功或者翻身的機會,機會或許是微不足道的,但在那個時代,那個都市,一切皆有可能。任何個體的崛起,背后都蘊藏著強大的抗爭精神。
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相信很多人都會心生這樣的感悟。任何“搞錢”的人都有自己的愿望,有的人是希望改天換命,有的人去為了救命的豪賭,有的人為了獲得自己的第一桶金,無論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值得尊重的,令人敬佩的。不違法,哪怕游走在“灰色”地帶,都是讓人很容易心生共鳴的。
影片中多次用大雨中的螻蟻來暗示景浩的悲慘命運和艱難處境,但是抗爭的精神一直長存,一直不服輸?shù)膱?zhí)著成就了景浩的前程。這樣抗爭的“打工者”即使在我們當下的年代,是不是也是俯首皆是?抗爭在自己不認命的過程中,在“漂泊”的歷程中,都希望改天換命,靠自己搏出一片天?
不去啃老,不去依附,不去諂媚,不去炫耀,靠自己趟出一條路,一條只屬于自己的路,這樣的年輕人難道不值得尊重嗎?有觀影者說,“值得每個迷茫的人一看”、“不僅是感動,更是教育”來形容這部電影。
影片展現(xiàn)了一群人甚至是一個人群共同締造的奇跡,并非“精英”的邊緣打工人,或許就是身邊最微不足道的那些個體,但在那個時代,在那個城市,不信命去抗爭,最終完成了一個奇跡。笨小孩其實并不笨,在艱難中不放棄的小人物,只要我們肯努力,就沒有什么是實現(xiàn)不了的。
生活很難,奇跡很燃。小人物更容易引起共鳴,沒有家國情懷依舊可以在這個春節(jié)期間讓人心生感動,回眸一個大時代的脈動,是每一個個體可以回首和揣摩的歷程。或許,每一個人都能這部影片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找到奮斗的動力,看見現(xiàn)實的“奇跡”。
有人說,生活的苦,很少有一下就把人壓死的。大多還是溫水煮青蛙,鈍刀子割肉,一些些小事兒,一點點壓力,一點點折磨。我們能做的,只有咬牙堅持。鼓起一口氣,再鼓起一口氣。在一些人的認知中,只有高學(xué)歷的精英,才配得上享有成功。而沒讀過大學(xué)的小年輕,更多只是癡人說夢,不自量力。但在那個時代,那個城市,沒有不可能的。其實,即使在當下,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你心中是不是有一份執(zh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