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班門弄斧駁論文篇一
晚上,寫完課外閱讀筆記,發(fā)現(xiàn)有一塊“空地”,“荒”了怪可惜的,于是提筆畫了幾根小草,媽媽看見了,說:“你的教師能寫會畫,在他面前‘班門弄斧‘,豈不讓人家笑話!”聽了媽媽的話,我不禁浮想聯(lián)翩。
“班門弄斧”這個典故是比喻在比自我高明的人面前賣弄本領,自古以來都是貶義的。
由此,我想到:學生們學習本領,總會遇到各種難題。假如如教師斥道:“學習乃人生大事,休要逞強!”學生也很“謙遜”,不再進取,那科學技術怎樣能發(fā)展到今日這樣先進的水平?向教師學習,并非“班門弄斧”。即使弄幾下斧,求教于他人,有什么不好?所以而多學一些本領,又有什么不對?如果水遠不敢“班門弄斧”,人類可能還在吃生肉,披樹皮。敢于“班門弄斧”,正是求教的開始。
工人作家宗福先,就是在戲劇大師曹禺門前“弄斧”,寫出了話劇《于無聲處》,轟動了全國。
班門弄斧駁論文篇二
明朝進士梅之煥憑吊李白墓,有感于于墓前文人騷客的題詩,以“魯班門前弄大斧’之句加以譏諷。于是,“班門弄斧”這個成語也就應運而生了。后人通常用來嘲笑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的人。仔細揣摩此語,這種泛談又不盡然。作為一名求學好進的人,倒應有點“班門弄斧”的精神。
倘若一知半解就自命天下第一、到處賣弄固然不好。但是如果怕人嘲笑弄斧于班門而縮手縮腳也不可取。試想,如果我們的老祖宗們仍蹈祖先刀耕火種之轍,哪還有什么機器、激光、電子計算機?就更談不上今天的四個現(xiàn)代化了,縱觀人類發(fā)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前進的歷史。沒有“班門弄斧”的勇氣就不會有提高。不會有發(fā)展,也就沒有進步了。
“班門弄斧”是一事物的兩個方面.這二者既對立又統(tǒng)一“弄斧者”是從“班門”前出的,但從發(fā)展的眼光看,“弄斧者”又必然超過“門主”,必然要突破一些舊的條條框框。要使二者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首先“門主”應有發(fā)展的眼光和提攜后人人的高風格,放手讓后人去闖,甚至突破自己用血汗換來的經驗,以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如熊慶來――華羅庚――陳景潤,后者都是前者發(fā)展并培養(yǎng)出來的。倘若“門主”學習武大郎的態(tài)度,就不會有后者,就不會起到一個“門主”的積極作用。其次是“弄斧者”要有敢于到‘斑門’去“弄斧”的勇氣,同時還要有虛心好學的態(tài)度。因為“門主”若千年的積累,取得了一些經驗,許多未過時的經驗還是有用的,應在掌握了“門主”的全部技法以后,善于發(fā)現(xiàn)其不足,并改正之。如果淺嘗輒止、妄自尊大是弄不好斧的,甚至還會跌跤。俗話說:“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只有到班門去弄斧,才能聽到名家的真知灼見,才有益于提高。離開“門主”就只有外行的捧場套話了,可以陶醉,但決不可能提高。
你以為確否?
班門弄斧駁論文篇三
自古以來,人們常用班門弄斧形容一個人的不自量力,說這是雞蛋碰石頭。我卻不敢茍同。在當今社會,面對眾多權威人士,也可以大膽闡明自己的不同觀點,與“權威”斗爭到底呀!
我將班門弄斧的好處總結為3點:
首先,班門弄斧將自己的獨到見解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是一種自我展現(xiàn)。它可以讓人們更清楚的認識你,讓你的觀點得到一部分的認同,有人會問“金子在哪兒都會發(fā)光,為什么要急于表現(xiàn)呢?”他們錯了,正因為會發(fā)光,所以要讓人們更早地認識到這塊金子,即使不是金子,也可以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可以將自己變成“金子”。
其二,班門弄斧是對權威的一種挑戰(zhàn)。試想,當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對一個偉大科學家的見解提出質疑時,人們必會對他進行一番嘲諷。伽利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古希臘,有一位偉人——亞里士多德,他曾經與年輕的伽利略就一個物理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亞里士多德認為,質量大的鐵球一定比輕鐵球先落地。而伽利略則認為,兩個鐵球會同時落地。于是,在著名的比薩斜塔上,人們見證了一個新的思想的誕生——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梢姡嚅T弄斧并不是自不量力,而是對更高精神的一種挑戰(zhàn),一種自我價值的提升。
其三,我更推崇“弄斧必須在班門”。所謂班門,自然是權威的殿堂,有些知識必須在“班門”才能真正顯出它的真諦。因為與權威較量的結果,必須也有一定的權威性,更加地專業(yè)化,更接近真理。
“新班門弄斧”所提倡的是一種勇于自我展現(xiàn),勇于探索的精神。盡管有時換來的結果好比飛蛾撲火,但畢竟曾奮斗過,追求過。
曾在一本書看到這樣一段話:“你我都是注定飛不過滄海的蝴蝶,但為何不在礁石上做一次無畏的騰飛呢?”或許,你真的會飛過滄海。班門弄斧也是這個道理,做一只勇敢飛過滄海的.蝴蝶吧,那樣你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
班門弄斧駁論文篇四
班門不可弄斧,這是耍斧人的經驗。因而“班門弄斧”就成了貶意,用來諷刺一個人自不量力,而我卻認為“弄斧”就得在“班門”,因為這是經驗之談。
在學校,學生與教師之間水平相差甚遠,就如同耍斧人與魯班一樣。但我們更應當在教師面前“弄斧”了。就拿我們班的同學來說吧。能夠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敢于挑戰(zhàn)權威,善于在教師面前表現(xiàn)自我:另一類呢則是沉默不語的,退縮的。上課時,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說道:“教師不明白怎樣做了,請大家想辦法,幫幫我?”問題提出后,有的同學躍躍欲試,有的則一言不發(fā)。經過考試下來,成績優(yōu)異的往往就是那愛表現(xiàn)自我的,進取回答問題的,這就是經驗啊。
小學時,我也很孤僻,很少發(fā)言回答問題,就是一味的人云亦云。教師,同學說什么,我就跟著應一聲。結果成績直線下滑。之后教師找我談話,說:“學問,學問要有學有問,提出自我的看法和意見,不要怕,要敢于表現(xiàn)自我?!蔽衣爮慕處煹慕陶d,改變了學習的方法,多問多答,提出不一樣的見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就與教師討論,分析。漸漸的成績有了很大提高。之后我還當上了同學的小教師呢。這不就是班門弄斧嗎?但他使我有了提高。因而我認為“班門弄斧”還是利大于弊,這也是經驗之談。
想了又想,我覺得我們學生就得有這種精神,敢于在教師,長輩面前提出見解和不成熟的想法,證明我們的求知欲和上進心。再經過長輩,教師的指導以后我們就可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是經驗告訴我們的。學生更應“班門弄斧”。
班門弄斧駁論文篇五
班門弄斧是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多用來嘲諷別人。小編整理了2017班門弄斧優(yōu)秀議論文,歡迎欣賞與借鑒。
如果達爾文不敢“班門弄斧”不去研究生物的進化論,那我們今天還是相信我們人類還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如果劉翔不敢“班門弄斧”,在世界短跑精英面前退縮那他也得不到金牌。今天我們也許還會被其他國家嘲笑。如果19歲的華羅庚不敢“班門弄斧”沒有推倒蘇家駒一個錯誤的理論,今天也許我們還在學著錯誤的理論。
所以21世紀需要人才,需要具有班門弄斧精神的人!
班門弄斧者不滿足于現(xiàn)狀,到技藝更高的人那里去推銷自己,正反映了他們勇于上進,不甘落后的精神,同時也顯示出他們強大的自信心,堅信自己長期練就的本領會得到賞識,進而在高人的指點下學到更多的本領。這種人不但不應被眾人譏笑,而且還應受到眾人稱贊,因為他們才真正認識到自我的價值不在于為已學得的小小本領沽沾自喜,而在于不斷充實自己,學到更多的本領。既然這樣,班門弄斧者就不應受到指責,即使是魯班也應當為有這樣精于學藝的人而感到高興。
鋼琴王子肖邦在未成名之前,是個清貧的無名小輩,但他酷愛音樂,愿將一生傾注在美妙的旋律之中,并且異常地刻苦練琴。他在自己的第一場音樂演奏會上特請李斯特為在場聽眾演奏了一支名曲。此后肖邦名聲大振。肖邦向李斯特表示謝意,說:“是您用寬厚的臂膀扶助了我?!倍钏固貐s笑著說:“不,是你造就了自己的成功?!毙ぐ畹某晒﹄x不開自信與勇氣,他敢于在鋼琴大師面前展示自己的音樂才能,不僅得到大師的賞識,也得到了眾人的'贊許。
由此看來,“班門弄斧”并不是什么壞事,相反,“班門弄斧”反映了人的勇氣與自信。有了這種勇于展示自己的勇氣,才使班門弄斧者的本領日漸增長,從而獲得成功。
從古至今,無論在字典里還是在人們口中,總認為“班門弄斧”就是在行家里手面前賣弄自己的才能,因而容易受到眾人的鄙薄和否定。顯然,社會上對班門弄斧的人總是排斥的,但是為什么非要把弄斧者往壞處想呢?我認為,敢在魯班面前弄斧的人,一定是個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人,其精神是值得稱道的。
陳景潤曾偶然發(fā)現(xiàn)華羅庚數(shù)學著作里的錯/a著作里的錯誤,寫信給華教授,華教授真誠地接受了批評并及時作了改正,并且因此發(fā)現(xiàn)了這顆數(shù)學新星,為陳景潤日后輝煌成功創(chuàng)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這說明,敢班門弄斧者絕非平庸之人,在“弄斧”中他既指正了高手的不足也對自己的新學之物作了一些肯定與修改。事實證明,一個人若想要有所提高,也只有到“班門”那兒弄斧,才能求得“真經”。
英國人塞繆爾約翰說過:“無愧于有理性的人生活,必須永遠在進取中度過,”“弄斧”之人為求得真才實學敢于在班門面前“獻”藝,這說明他們身上有一種不斷探索開拓的精神。人類在發(fā)展中不斷會發(fā)現(xiàn)新的奧秘,如果墨守成規(guī),沒有一種挑戰(zhàn)精神,我們這個世界就不會進步。
如此看來,班門弄斧也益處多多,只要合乎情理,難道不值得提倡嗎?
晚上,寫完課外閱讀筆記,發(fā)現(xiàn)有一塊“空地”,“荒”了怪可惜的,于是提筆畫了幾根小草,媽媽看見了,說:“你的老師能寫會畫,在他面前‘班門弄斧‘,豈不讓人家笑話!”聽了媽媽的話,我不禁浮想聯(lián)翩。
“班門弄斧”這個典故是比喻在比自己高明的人面前賣弄本領,自古以來都是貶義的。
由此,我想到:學生們學習本領,總會遇到各種難題。假如如老師斥道:“學習乃人生大事,休要逞強!”學生也很“謙遜”,不再進取,那科學技術怎么能發(fā)展到今天這樣先進的水平?向老師學習,并非“班門弄斧”。即使弄幾下斧,求教于他人,有什么不好?因此而多學一些本領,又有什么不對?如果永遠不敢“班門弄斧”,人類可能還在吃生肉,披樹皮。敢于“班門弄斧”,正是求教的開始。
它束縛著人們的思想。事物總是發(fā)展的,后代總是勝于前代的,有許多人在“班門”前大“弄”其“斧”;青年數(shù)學家陳景潤,就是在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面前“弄斧”,為摘取數(shù)學皇冠上的明珠取得優(yōu)異成績;工人作家宗福先,就是在戲劇大師曹禺門前“弄斧”,寫出了話劇《于無聲處》,轟動了全國。
我們不要怕“班門弄斧”,而要積極的去“班門弄斧”。
班門弄斧駁論文篇六
自古以來,世間都流傳著這么一個成語——班門弄斧。意思是什么已經不言而喻,一般這種情況下人們都會感到相當尷尬、難以收場。為什么?因為沒有對方強大而感覺自己丟了面子,這是一種自尊心受損的表現(xiàn)。但是我卻不這么認為,我覺得,“弄斧”就應該到“班門”。
每當我們開始接觸一個全新的領域時,往往會不得要領,從而展現(xiàn)出來的就是笨手笨腳。事實上這并不代表什么,既不能說明人家笨,也不能說明別人就是不如自己,這只是剛剛拿起一件新事物時的人們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罷了。但當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給這一表現(xiàn)冠上了“菜鳥”“笨蛋”等貶義詞之后,這仿佛就變成了一件見不得人的事。一般“班門弄斧”指的是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在一個領域取得的進步,都是在失敗中總結出來進而慢慢成長的。有一句話在作文中大概已經被用爛了——“失敗乃成功之母”,在一件事情失敗的同時,我們要知道,這也在無形之間告訴我們一條錯誤的道路,從而去避免這一錯誤的再次發(fā)生。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所以人們才會給“失敗”加冕為王成“成功之母”
如果我們在這一領域上通過失敗取得了某些小小的成果,并且再也難以在短期內再次通過失敗取得進步的話,不妨去“班門”前擺弄一番斧頭。我們萬不可嘗到了一點甜頭就沾沾自喜,只知道拘泥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占山為王,要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永遠不知道你占的這座山頭到底是哪位神通的一角。
所以很多時候,在真正的強者面前,我們才能暴露出自己真正的缺點,從而取得一個很大的突破。
舉個例子,比方說練字。大家都知道,練字是一件必須要有驚人的耐心和毅力,通過天長地久的積累才能小有成就的事情。它能幫助我們陶冶情操,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多種多樣。都說“字如其人”,一手好字往往可以給人留下一個不錯的印象。但很多人都表示,明明自己買的字帖已經不計其數(shù),各大名家的字帖都練了個遍,甚至可以將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的名字倒背如流了,自己的字原來什么樣,現(xiàn)在還是什么樣。為什么?這其中就暗含著弄斧到班門的道理。字帖,往往都是在例字上覆蓋一層半透明的膜,然后再讓我們去照著例字描。這樣子養(yǎng)成肌肉記憶基本是不可能的,為什么?因為我們這樣只會拘泥在描摹這一層面上,描一遍而已,試問誰不會呢?我們要做的是在白紙上照著例字一筆一劃地學,學間架結構,學筆畫順序,學一個字的力度和靈魂所在!
字帖就好比是上文所說的占山為王的山,白紙則是山外的另一番天地,只有跳脫出這座山,才能看見自己身上的缺點,從而用更高的標準去要求自己,用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自己,才能有更高的眼界,更博大的胸襟。
再比如說,一個學生本來在一個學校里讀書,這個學校在這個省排的是倒數(shù)。學習風氣很糟糕,這個學生在這里很上進,跟身邊的同學比起來已經相當努力,于是他在這里基本都能取得年級第一的好成績。在中考的時候,他勉勉強強擠進了重點中學,才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以前的眼界是多么的狹窄。在好的重點中學里,有優(yōu)秀的同學,有人跟自己競爭,學習風氣的優(yōu)良,壓力的陡增,可以說,在這里,沒有人是不優(yōu)秀的。為了一個更高的成績,這個學生就不得不繼續(xù)努力,比以前更加努力,有一天,他跟以前的同學聚會,聽到他們只考了個三本就已經沾沾自喜,才驚覺二者之間的差距。這就是環(huán)境塑造一個人的完美事例。以前,這個學生跟比自己弱一些的學生相比較,如今,他到了真正的強者面前去爭斗,正是因為對手的強大,才造就了這個學生現(xiàn)在的優(yōu)秀。
所以說,不要懼怕跟高手比較,而是應該自豪,自己能與強者一較高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边@才是真正的目的。
班門弄斧駁論文篇七
晚上,寫完課外閱讀筆記,發(fā)現(xiàn)有一塊“空地”,“荒”了怪可惜的,于是提筆畫了幾根小草,媽媽看見了,說:“你的老師能寫會畫,在他面前‘班門弄斧‘,豈不讓人家笑話!”聽了媽媽的話,我不禁浮想聯(lián)翩。
“班門弄斧”這個典故是比喻在比自己高明的人面前賣弄本領,自古以來都是貶義的。
由此,我想到:學生們學習本領,總會遇到各種難題。假如如老師斥道:“學習乃人生大事,休要逞強!”學生也很“謙遜”,不再進取,那科學技術怎么能發(fā)展到今天這樣先進的水平?向老師學習,并非“班門弄斧”。即使弄幾下斧,求教于他人,有什么不好?因此而多學一些本領,又有什么不對?如果永遠不敢“班門弄斧”,人類可能還在吃生肉,披樹皮。敢于“班門弄斧”,正是求教的開始。
工人作家宗福先,就是在戲劇大師曹禺門前“弄斧”,寫出了話劇《于無聲處》,轟動了全國。
我們不要怕“班門弄斧”,而要積極的。去“班門弄斧”。
班門弄斧駁論文篇八
班門弄斧者不滿足于現(xiàn)狀,到技藝更高的人那里去推銷自己,正反映了他們勇于上進,不甘落后的精神,同時也顯示出他們強大的自信心,堅信自己長期練就的本領會得到賞識,進而在高人的指點下學到更多的本領。這種人不但不應被眾人譏笑,而且還應受到眾人稱贊,因為他們才真正認識到自我的價值不在于為已學得的小小本領沽沾自喜,而在于不斷充實自己,學到更多的本領。既然這樣,班門弄斧者就不應受到指責,即使是魯班也應當為有這樣精于學藝的人而感到高興。
鋼琴王子肖邦在未成名之前,是個清貧的無名小輩,但他酷愛音樂,愿將一生傾注在美妙的旋律之中,并且異常地刻苦練琴。他在自己的第一場音樂演奏會上特請李斯特為在場聽眾演奏了一支名曲。此后肖邦名聲大振。肖邦向李斯特表示謝意,說:“是您用寬厚的臂膀扶助了我。”而李斯特卻笑著說:“不,是你造就了自己的成功?!毙ぐ畹某晒﹄x不開自信與勇氣,他敢于在鋼琴大師面前展示自己的音樂才能,不僅得到大師的賞識,也得到了眾人的贊許。(初中作文)
由此看來,“班門弄斧”并不是什么壞事,相反,“班門弄斧”反映了人的勇氣與自信。有了這種勇于展示自己的勇氣,才使班門弄斧者的本領日漸增長,從而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