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篇一
這是一本講溝通的書。
原來,我覺得自己溝通能力挺強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不差。然而,讀過這本書以后,刷新了我對溝通的認識,也發(fā)現(xiàn)了以前許許多多錯誤的根源。
一般來講,廣義溝通(communication)是人們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過程。這種過程不僅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也包含形體語言、個人的習氣和方式、物質環(huán)境——賦予信息含義的任何東西。
而本書中提到的溝通是偏狹義的,即人與人的當面交流溝通。雖然覆蓋面狹窄了,但卻是我們最常用的,對于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具有極大意義。
讀完本書后,我對溝通的理解,可以概括為三句話:通過傳遞信息,增進互相了解,努力達成共識。
其中最關鍵的,是傳遞信息,這是互相了解和達成共識的基礎。而恰恰是在這一步上,大多數人栽了跟頭。不能很好地理解對方,更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是造成溝通充滿「暴力」的源頭。
針對這一環(huán)節(jié),非暴力溝通提出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是也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具體操作方法。
實際上,當信息很好地傳遞,也就意味著彼此真正的了解,至于是否能達成共識,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碼,明確了不能達成共識,也是一種共識。
2.知識點
2.1暴力與非暴力
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為人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非暴力溝通的基礎是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核心是尊重與愛,既包括對對方的尊重與愛,也包括對自己的尊重與愛。溝通,不僅僅是和別人,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和自己溝通。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很多時候,這來源于內心的恐懼。
異化的溝通方式,包括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強人所難。
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qū)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里見你?!斆?/p>
2.2區(qū)分觀察和評論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死锼鼓悄绿?/p>
“你太大方了?!边@是一個明顯的評論。我們說話時常常只有評論,而忽略了引出評論的事實。
“當我看到你把吃午飯的錢都給了別人,我認為你太大方了?!鼻鞍刖涫怯^察到的事實,后半句是評論。
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
區(qū)分觀察與評論并不容易,我發(fā)現(xiàn),凡是帶有形容詞或副詞的句子,很可能都是評論。觀察的句子,則是最簡單的主謂賓結構。
比如“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焙汀皻W文在過去五場比賽中一球未進?!?/p>
2.3區(qū)分感受和想法
“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這是一個想法。
“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這是感受。
表達感受的詞,實際上很有限,作者建議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
比如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興奮、喜悅、感動、滿足、放松、溫暖等。
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害怕、焦慮、沮喪、悲傷、厭煩、不滿、孤獨、慚愧、遺憾等。
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表達感受,讓對方感到真誠,降低敵對的心態(tài),讓溝通更容易、更順暢。
2.4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
一是責備自己,二是指責他人,三是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
一旦人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指責對方,他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我們幫助他人,是出于愛,而不是出于恐懼、內疚或慚愧。
2.5請求越具體越好
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么,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么。
當對方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愿反饋,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
區(qū)分請求與命令
只要人們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他們就不會樂于滿足我們的需要。
在人們無法滿足我們的愿望時,我們是否尊重他們的感受和需要最能體現(xiàn)我們提出的是請求還是命令。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lián)系。
不要試圖通過非暴力溝通改變別人,也許,能改變他人對我們的態(tài)度,但是改變不了他們心底的感受和需求。
2.6用全身心傾聽
傾聽別人并不容易,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帶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
2.7用非暴力溝通與自己對話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于培育對自己的愛。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釋放壓力。
把“不得不”,替換成“我選擇……是因為……”,這樣我們會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
2.8如何表達感激
說出對我們有益的行為、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
為什么溝通中總出現(xiàn)問題呢?
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傳遞的信息太模糊,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傳達的很準確,實際上對方一頭霧水。
所以,非暴力溝通的底層邏輯是引導對方傳遞準確的信息,自我表達準確的信息(包括交流、表達憤怒、表達感激等)。
3.對寫作的啟發(fā)
3.1干貨多。作者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事情研究透徹,總結出規(guī)律和方法,可以幫我們提升認識,改變錯誤的溝通習慣,進而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3.2例子多。作者作為心理學家和多年心理咨詢師,擁有大量的親身經歷。干貨配上湯,口感才更佳。還發(fā)現(xiàn)一點,幾乎所有例子,都是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事情從壞變好,滿足人心中的善的愿望,讀起來特別痛快。
3.3練習題。每一章節(jié)的最后,都有10道左右練習題,并予以解答。充分與讀者產生互動,讓讀者有了參與感,也對知識概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3.4每章總結。每章內容結束后,都會有本章知識點的總結,方便讀者回憶知識點,也為速讀的人提供方便。
總之,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真遺憾沒有早點讀到。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篇二
教育家感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今天讓更多一線教師感慨的是“有愛也不見得有教育”。君不見,一些老師對學生滿腔熱情,而有的學生卻敬而遠之;君不見,有的老師很負責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卻遭到“敵視”,甚至于惡語相向、爆發(fā)激烈沖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增強了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能力卻相對滯后了。
在教育部頒布試行的中學、小學和幼兒園三個“教師專業(yè)標準”中,“溝通與合作”被同時列為教師的一項基本專業(yè)能力。提升溝通品質,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道路上一項必要的修煉。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雖然不是專為教師而寫,但在提升教師的溝通品質,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方面卻是一本經典之作。
當我看到《非暴力溝通》對種種“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讓我震驚了。原來,一直為伶牙俐齒而自得的我其實常常像在公園里丟了鑰匙、卻因為光線比公園里好而趴在街燈下尋找的醉漢,由于表達方式不當而偏離了溝通的初衷和方向。
許多老師認為自己依法執(zhí)教,不體罰學生,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系。但實際并非如此。本書把“暴力”分為“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教師涉及使用武力的“身體的暴力”比較容易辨別、發(fā)生的概率也比較低。但是,通過語言和行為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往往連自己都很難察覺,政策法律更管不到,發(fā)生的頻率也就更高。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優(yōu)秀教師的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語言的確經常會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半[蔽的暴力”雖然沒有肢體上的沖突,但它同樣會激怒受害者、迫使對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實際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當我讀到本書的相關章節(jié)時,不由自主地想起2008年10月,一名女教師在家訪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慘痛事件。在對學生丁某逃課去網吧的違紀行為進行批評教育后,這位敬業(yè)負責、新學期剛調來的優(yōu)秀班主任還努力爭取家庭的配合。因電話聯(lián)系家長未果,她便騎自行車載著丁某一同家訪。途中,17歲的丁某謊稱父母不在家、只有爺爺在果園干活將毫無防備的老師騙至山上……(詳見浙江頻道10月28日《麗水縉云縣一名中學班主任家訪竟被學生殺害》等報道)用“隱蔽的暴力”分析不難看出,被充當“向導”的丁某對班主任會怎樣向家人“告狀”、自己將會面臨怎樣的“家法”有著難以預料的恐懼。同行中,源自身邊這名女教師的恐懼和焦慮不斷在發(fā)酵、不斷折磨著丁某的神經。終于,在即將到家、讓自己顏面掃地的一幕出現(xiàn)之前,心理崩潰的丁某轉而對“恐懼源”實施了暴力反抗。假如這位女教師懂得“隱蔽的暴力”的危害,慘劇也許就可以避免。
所謂大道至簡。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模式并不復雜深奧,關鍵在于有意識地在實踐中依次運用好以下四個步驟:
請求——明確告知希望對方怎么做(比如,請補交前兩次的作業(yè)以后要按時完成)。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于對這“四要素”的察覺,運用時則可以根據需要作出調整而不是固定不變。借助這“四要素”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還要借助這一溝通模式學會傾聽,用心體會對方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幫助。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模式的第一個要素,但不幸的是我們平常在溝通中往往將觀察和評價(包括批評、歸類、比較等)混為一談。我們自以為在表達觀察的結果,實際上卻是主觀評價、甚至武斷地給對方貼“懶惰”“不負責任”“自私”等種種負面的標簽。
比如:學生做錯了2道題目。有的老師會說“這種題目還做錯,真笨”。這樣的表述并非是在指出學生的錯誤(觀察),實際表達的是老師主觀的感受(連不該錯的都做錯了,我很不滿意)和評價(你是個笨家伙)。對觀察結果的正確陳述是“這次布置的n道題,你做對了n-2道,做錯了2道”。非暴力溝通模式并非要求我們不作任何評論,而是強調區(qū)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即使要評價也要基于特定的事件和環(huán)境而不要絕對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層面上去。如果不能將評價從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察”中剝離出來、哪怕評價中包含著我們的需要和請求,那么對方將傾向于關注批評等評價性信息而可能對我們的需要和請求棄之不顧,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摩提說得好:“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數人在不順心時習慣于考慮別人有什么錯;聽到批評時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抗;在溝通中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考慮問題。非暴力溝通則非常強調通過觀察和傾聽體會雙方的感受和需要。當別人批評、指責自己時,不是條件反射式地反駁對方,而是通過傾聽,幫助對方從雜亂無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實的感受和需要;同時也能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這樣,雙方的真誠和愛就會自然流露,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沖突和暴力。
《非暴力溝通》還涉及到如何避免過分自責、合理地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自己遭受傷害、解決內心沖突以及正確表達感激等內容,視野廣闊、論述獨到。在作者看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方法,也是一種持續(xù)不斷的提醒:“讓愛融入生活”,讓每個人實現(xiàn)既豐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賞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標。這也是本書的宗旨所在。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篇三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地看完本書,感覺自己對于本書的理解還有有許多有待加深的地方。
這里就簡單地寫下自己看完本書之后的一些心得體會吧。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以充滿愛的方式去和他人溝通,加強聯(lián)系。這其中離不開非暴力溝通的'四個基本要素:
觀察;
感受;
需要;
請求。
這其中有幾個部分對我個人來說,是印象最為深刻的。
一是在溝通的時候要更多地關注自己以及他人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不經意間所帶來的語言的暴力:
三是要更多地關注自身。當我們表現(xiàn)不夠完美時,我們往往會陷入自責和內疚當中而忽略了對自己的愛。另外,如果我們只是出于內疚、羞愧的心理去做一些事情,效果通常比不上我們發(fā)自心底的出于對自己的愛,出于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目的去做的事情。轉變對自己評價的方式,讓生命之花綻放。
最后,非暴力溝通自己想要做到完全地理解以及日常工作生活的融會貫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本書結尾所說的,值得做的事情哪怕做的不好也是值得的。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篇四
現(xiàn)實生活中,大部分的身體暴力都源于語言,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帶來的`不同感受,一定會發(fā)現(xiàn),有些話的確傷人竟然不自知,這些傷害不露聲色,僅用只言片語便使我們遍體鱗傷,進而激怒受害者時,馬上將小問題發(fā)展成“身體的暴力”,使他們情緒失控、難以自已,做出無法挽回的事。
對方的“暴力”反擊時,讓我們才覺悟到自己說話的得失,傷害了對方自尊、面子、情感,同時也造成了自己情感和精神上的傷害,彼此之間變得冷漠、隔閡、敵視。真是說者無心聽者難受,不會表達真實感受和愿望,不能傾聽對方的需求,困于暴力溝通之中,百思不得其解,令人痛苦不堪。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讓我們學會轉變談話和聆聽方式,不再條件反射地說出傷害人的話,學會了好好說話溫柔以待,言語上不再批判、指責、詆毀、猜忌、比較、命令、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口不擇言等無心或有意的暴力,刺穿我們堅硬的盔甲,直至內心深處。
非暴力學會創(chuàng)始人阿倫.甘地說,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它的無情。
而改變溝通方式則是轉變生活方式,改變無情世界的最佳途徑。
《非暴力溝通》教給了我們一種溝通方式,通過表達與體會觀察、感受、需要,以及作出具體請求,明確表達內心,提醒我們覺察和內省,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與需要。
在表達需要之前,先擯棄自己的情緒因素,不要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而刻意扭曲他人行為,明確表達自己的需要。
出于自己的感受與需要,希望對方做些什么,清楚表達出來,請求而不要命令。
用心傾聽他人的感受與需要,詢問和反饋,有效地幫助對方。
不要吝于表達感謝與贊美,大方表達與接受。
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都是友善的,那些看似不友善的溝通方式,多來自于生活中的不經意的習慣。非暴力溝通源于愛,讓我們用非暴力的溝通方式迎刃而解遇到的難題,讓愛、關懷與歡樂融入我們的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篇五
好棒的一本書,出乎意料的好!把精華的部分摘抄出來,加強記憶,學會運用。
第二個要素是感受,我們可以建議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方便我們更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使溝通更加順暢。同時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的需要,這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因素。聽到不中聽的語言,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溝通傾向于選擇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個要素是提出請求。通過觀察,體會感受和需要以后,以什么樣的方式提出請求讓人更容易接受呢?首先我們需要提出明確的請求,需要他人做什么,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而不是不要做什么。比如說,一個父親看到小孩爬上一顆很高的書,這個時候對小孩說“抱緊樹”比“不要動”會更好更安全。同時需要注意請求和命令的區(qū)別:請求如果沒有得到滿足時,請求的人提出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達到目的,也是命令。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lián)系。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于對生命的熱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篇六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沒有認識和理解,想著肯定是本雞湯書,看看總是有好處的。讀完之后,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tài)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斗潜┝贤ā愤@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了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并清楚地描述下來。要成功地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于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學會傾聽尤為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著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才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有一點完美情結的緣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氣,自我糾結。作者的疏導,確實讓我很受益。當我們的表現(xiàn)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主導我們的生活。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我們的行為不再是為了履行職責、獲得回報、逃避懲罰或避免感到內疚和羞愧。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并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并充滿歡樂。
讀完這本書,我了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蛟S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看來這本書還是要多看??矗〞懈羁痰母惺?。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篇七
中文是一種含蓄的語言,中國人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我們總是更期待別人通過自己的字里行間來感悟到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從而更吝嗇于真誠通透地表達,這樣反而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及隔閡。(看完書發(fā)現(xiàn)其實所有人類都有這種依賴性造成的溝通不暢)這本書旨在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表達以及溝通,更或者說,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認識以及表達自己。觀察并了解自己的情緒,以及引起情緒的真實需要,從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傳遞“非暴力,愛自己”的精神,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觀點和理論非常實用,閱讀的過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況,不時在想“如果運用非暴力的溝通方法應該怎么表達呢”,練習的這種過程其實也很有趣。至于具體實際操作,其實真的挺難,因為這種溝通方式需要順暢的溝通環(huán)境或者說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間,而現(xiàn)實生活中,哪怕自己內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溝通想要去愛人人,但是當遇到銅墻鐵壁一般拒絕溝通的對象,或者說一時之間的情緒波動,(就比如真正在路上開車遇到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人)還是會很苦惱于難以控制自身情緒,無法熟練運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還是會盡量去做去練習吧,如果真的能熟練運用感覺還是非??岬陌?。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篇八
這本書讀完了很長時間了,因為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時間來寫這個讀書筆記。等到我開始整理讀書筆記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很多內容都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我讀過的書,大多數是這個情況。
很久以前,我立過一個flag,我說每讀完一本書一定做一個讀書筆記?,F(xiàn)在,我很慶幸我立的這個flag,因為我發(fā)現(xiàn)做讀書筆記的過程,其實又將書讀了一遍,溫故而知新,而且,這個過程所花的時間并不多。
我對心理學類的書比較感興趣,因此,這本《非暴力溝通》也不例外。
書的作者,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后來他發(fā)展出了極具啟發(fā)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也就是此書),也因此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
雖然這本書叫《非暴力溝通》,但是,這本書講的不僅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是一套實現(xiàn)幸福人生的生活哲學。
如書中所講,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但是留意一下現(xiàn)實中的談話方式,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一些話確實會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等,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和敵視。
這本書的.核心,希望是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加強人與人的聯(lián)系,既充分表達自己,又能夠去理解他人,實現(xiàn)人與人的和平相處。書中所講的運用非暴力溝通的例子,都有很好的效果。我并不懷疑,只是我感覺做到那樣并不容易。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篇九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愛?
溝通的過程當中,如果忽視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往往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作者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大多時候,這樣個人化的主張和評價會招來敵意。我們常常將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判混為一談。如果我們從小就學習愛的語言,我們將會直接說出我們的價值觀,而不會指責他人??屏_拉多大學心理學教授o.j.哈維的研究課題,研究結果表明人類溝通用語中使用詞語涉及道德評判的頻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頻繁。
法國作家喬治貝爾納諾絲的一段話:人類的滅亡卻是因為現(xiàn)代人唯唯諾諾、缺乏責任感,畢恭畢敬地服從各種命令。我們所看到的悲劇和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劇,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從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從的人,聽話的人越來越多。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我們也不可能按照別人對我們的期待而生活。在那些專制的等級社會,不應該、應該和不得不這些表達方式,特別適合一個目的:人們越是習慣于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于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屬下。
異化的溝通方式還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此外,強人所難也會造成心靈的隔閡。
第三章區(qū)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要素就是觀察。當我們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的時候,人們傾向于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溝通是動態(tài)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他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描述觀察結果。例如,他會說,“歐文在過去的五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說,“歐文是一個差勁的前鋒”。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
第四章體會和表達感受
如果人們被鼓勵服從權威,而非傾聽自己,漸漸的我們將習慣于考慮“人們期待我怎么做?”
表達內心的感受,不僅可以促進親情,還可以改善工作。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產生積極影響。
注意區(qū)分感受和想法/區(qū)分感受和判斷。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并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把“我覺得”換成“我認為”,也許更恰當。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篇十
一般人都會條件反射式地申辯、退縮或反擊。
這是因為我們常常把“我”和“我的行為”混為一談,認為批評的聲音=否定的聲音。故被批評時,就覺得受到了他人對自己的否定,容易惱羞成怒。
但造成你不開心的原因,也許和他人的言行有關,卻并不是你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你自身的需要。當被批評時,你失落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因為你看重他人的信任和認可。
如果打破習慣性防衛(wèi),開啟綠燈思維,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是下意識地進行反駁,我們便能對自己和他人產生新的體會。
同樣的,當我們試圖批評他人時,也要意識到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暗含了我們未被滿足的需要。
但如果通過批評來表達主張,對方的反應往往是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聽了你的話,我仿佛受了審判,
無比委屈,又無從分辯,
在離開前,我想問,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嗎?
在自我辯護前,
在帶著痛苦或恐懼質問前,
在我用言語筑起心靈之墻前,
告訴我,我聽明白了嗎?
——《語言是窗戶》魯思貝本梅爾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篇十一
我很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更多的人安靜下來。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
前言
阿倫?甘地,圣雄甘地非暴力學會創(chuàng)始人和主席。
他在上個世紀40年代在南非度過了他的童年。因為他是黑人的緣故,受到許多欺凌,所以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他的祖父那里,跟他學習如何面對憤怒挫折歧視和恥辱。因此,他漸漸懂得何為暴力和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
語言是窗戶,否則他們是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這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tài)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
恐懼無法帶來和平愛里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
第一章讓愛融入生活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樣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呼聲。同時他還促使我們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件,并提出明確的請求。這個方式雖然簡明,但能帶來根本性的變化。
非暴力溝通不只是溝通方式,更是一種持續(xù)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于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傾聽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于互助。
tips:非暴力溝通的使用,并不需要溝通的對象熟悉非暴力溝通,或對我們心存善意。如果我們遵循非暴力溝通的原則,樂于互助,并表明那是唯一的動機,那么他人也會加入我們,最終形成良好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