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剝雞蛋小班教案活動反思篇一
在游戲情景中學念兒歌。
知道雞蛋可以變成娃娃。
能分析兒歌情節(jié),培養(yǎng)想象力。
理解兒歌內容,豐富相關詞匯。
雞蛋、小貓、小狗,圖片1、2、3、4、5。
(一)說一說
1、師:(出示圖片1)你看到了什么?它們在干什么?
2、師:(出示圖片2)小狗在干什么?
3、師:(出示圖片3)小貓在干什么?
4、師:(出示圖片4)小狗、小貓在干什么?
5、師:(出示圖片5)小狗、小貓在干什么?雞蛋變什么了?
(二)學習兒歌《雞蛋變娃娃》
1、教師朗讀兒歌《雞蛋變娃娃》
2、幼兒跟著教師學念兒歌。
(三)學做蛋爸爸蛋媽媽。
1、師:我們也來做雞蛋的爸爸媽媽吧。
2、幼兒扮演雞蛋爸爸媽媽。教師提醒幼兒要摟著、抱著蛋,蛋才會變成雞娃娃。
(四)結束活動。
在《這是圓的》主題活動中,我選擇了《雞蛋變娃娃》這首兒歌作為集體活動。因為它情節(jié)簡單,形象鮮明,充滿了童趣,非常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通過圖片,能使幼兒在了解兒歌內容的同時,嘗試體驗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經驗。
活動在一個個圖片的引領下,自然而然地導入了進來,孩子們被色彩鮮艷、形象可愛的直觀教具深深吸引,使幼兒仿佛置身其中。在反復欣賞之后,孩子們能較好地掌握兒歌內容,并自然地念起兒歌來。最后,游戲的展開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盡情地感受著學做爸爸、媽媽的角色體驗,心情非常愉快。
反思這次活動,感覺有幾點不足:
1、由于幼兒缺乏生活經驗,所以對“雞蛋會變成什么”這個問題答不上來,如果事先請家長幫忙豐富知識經驗,效果可能會好些。
2、在游戲中,幼兒對角色的概念仍很模糊,我應該在游戲開始部分給與幼兒適當?shù)奶嵝?,效果可能更好?/p>
小百科:雞蛋又名雞卵、雞子,是母雞所產的卵。其外有一層硬殼,內則有氣室、卵白及卵黃部分。富含膽固醇,營養(yǎng)豐富,一個雞蛋重約50克,含蛋白質6-7克,脂肪5-6克。雞蛋蛋白質的氨基酸比例很適合人體生理需要、易為機體吸收,利用率高達98%以上,營養(yǎng)價值很高,是人類常食用的食物之一。
剝雞蛋小班教案活動反思篇二
活動設計思路:
雞蛋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常見的,所以對幼兒來說是比較熟悉的,而幼兒往往對比較熟悉的事物會很感興趣的。另外,小班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等特點,同時也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動手操作。那么,根據以上的種種我設計了本次活動《會站立的雞蛋寶寶》,希望通過本次活動,使幼兒在動手操作中獲得能使雞蛋站立的直觀經驗,并激發(fā)幼兒繼續(xù)探索雞蛋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并積極探尋使雞蛋站立的多種方法;
2、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支撐的直觀經驗;
3、發(fā)展幼兒的思維、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重點:
利用多種材料嘗試探索讓雞蛋站立的.方法。
活動難點:
通過動手操作材料來探尋使雞蛋站立的多種方法并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支撐的知識經驗。
活動準備:
事先請幼兒從家中帶來的熟雞蛋人手一個、積木、瓶蓋、爽歪歪果奶空瓶、沙包、一次性紙杯,廢舊報紙。
活動過程:
一、引出雞蛋,激發(fā)興趣
教師出示雞蛋,并引導幼兒觀察講述;
(師:今天我們從家里帶來了什么呀?它長得什么樣子的?)
二、動手操作,探尋雞蛋站立的方法
2、教師鼓勵幼兒各自動手探索方法,教師巡回觀看,指導;
3、請2——3名幼兒講述操作結果;
4、教師出示各種輔助材料,并與幼兒逐一講出材料的名稱;
5、教師分發(fā)材料,并請幼兒再次動手操作利用這些輔助材料使雞蛋站立;
6、幼兒自行操作、探索,教師巡回觀看、指導;
7、教師請若干幼兒上臺講述站立的方法,并作方法示范操作(教師適當幫助操作);
8、教師針對幼兒所述的方法進行小結并作必要補充講述(操作示范);
9、師幼共同再次回顧能夠使雞蛋站立的方法并結束本次活動。
三、活動延伸:
教師可將活動中的材料投放于科學區(qū),以便供幼兒在活動之余繼續(xù)動手操作、探索、發(fā)現(xiàn)。(鞏固幼兒認知)
剝雞蛋小班教案活動反思篇三
在開展主題“真好吃”時,我們組織幼兒開展“食物分享日”活動,當幼兒正津津有味地互相品嘗著食物時,有個孩子拿著一個雞蛋在桌子上不停地轉,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好奇,我想,可以由此生成此活動“區(qū)分生雞蛋和熟雞蛋”,以培養(yǎng)小班幼兒的探索精神,因為考慮到此活動有一定難度,因此活動的開展我請進了部分家長。
1.通過旋轉、晃動、放到水中等途徑,探索區(qū)分生、熟雞蛋的方法,對科學探索活動產生興趣。
2.學習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自己探索的結果。
3.感受與爸爸、媽媽一同探索的樂趣。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1.邀請幾位家長。
2.每張桌上放有玻璃缸一個
3.與幼兒人數(shù)相等的小盆,盆里放著一個生雞蛋,一個熟雞蛋,一支筆,一張紙。
一、想一想,猜一猜。
孩子們想到了好多辦法,有的說,打開看看就行了。有的說可以轉轉,有的說可以用手晃一晃。我問,你們是怎么知道這些辦法的,幼兒紛紛說,是爸爸、媽媽告訴的,有的說,是從電視上看到的,也有的說,我自己發(fā)現(xiàn)的。
考慮到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當孩子回答問題時,我便做了如下記錄:我詢問家長,有什么其它好辦法。有一位家長說:可以放到水里,生雞蛋會浮起來,熟雞蛋會沉下去。是不是這樣呢?我沒有做任何結論,而是鼓勵大家通過試驗尋找答案。
師:小朋友和爸爸、媽媽想了這么多辦法,那你們就都去試試,看看,是不是像你們說的那樣,你用了什么辦法,你就跟爸爸、媽媽商量著一起畫下來。
(小班幼兒做記錄的能力較差,因此將教師的示范放在前,第三欄,讓家長與幼兒實驗完以后自己畫上,還可以畫上其它方法。)
二、試一試,畫一畫。
孩子們與家長開始操作,有的在轉,有的在晃,有的也在放在水里看,家長和孩子邊嘗試邊商量著做記錄。教師巡回觀察,適時指導,引導幼兒將實驗結果和預想的結果進行比較。
(許多幼兒不停地運用各種方法嘗試,有的還聞一聞,打開看一看,真實的觸摸、驗證與記錄,讓幼兒初步明白了任何結論的得出必須以事實為依據。)
三、講一講,嘗一嘗。
師:誰能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秘密?
幼:兩個雞蛋放在水里都會沉下去。
師:它們倆個在水里一樣嗎?
幼:不一樣,一個全躺下了,另一個歪著。
(幼兒為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興奮不已,家長也為此感慨萬千,沒想到成人想當然的問題,竟與事實如此不符,這對幼兒而言,是培養(yǎng)探究精神的.一個很好的開端,不僅學到了學習的方法,而且也明白,凡事要用事實來說話的道理;對家長而言,也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感受到了幼兒教育的嚴謹性與重要性。)
幼兒七嘴八舌地想辦法,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在幼兒園炒,大家一起吃。教師拿出準備好的工具,一會兒,一大盤香氣四溢的“蔥炒雞蛋”便把此次活動推向了高漲,孩子們吃著有包含有自己勞動成果的飯菜開心極了。
通過此次活動,讓我感到,小班幼兒具有很強的動手動腦能力,關鍵是教師要多創(chuàng)設此種機會與條件,努力去挖掘。
剝雞蛋小班教案活動反思篇四
活動目標:
1.了解雞蛋哥哥的成長過程,體驗雞蛋哥哥從不想長大到長大之后的情緒變化。
2.嘗試用恰當?shù)恼Z言和富有節(jié)奏的句式進行表達表現(xiàn)。
3.體會長大的快樂與自豪。
活動準備:
ppt、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觀察比較不同,進入故事情境。
1.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群朋友,都有誰呢?
2.這是誰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
3.哦,原來也是一只小雞,它叫做——雞蛋哥哥。為什么躲在蛋殼里不愿意出來呢?
二、仔細觀察畫面,講述故事內容。
(一)看圖自由講述雞蛋哥哥和動物捉迷藏的故事情節(jié)。
1.躲在蛋殼里的雞蛋哥哥會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2.雞蛋哥哥在哪里?你能用雞蛋哥哥躲在哪里這樣好聽的話來說一說嗎?請你和旁邊的好朋友看著圖片商量一下吧!
4.雞蛋哥哥玩得真開心,它得意地說了起來。
(二)講述雞蛋哥哥游泳的愜意與有趣。
還發(fā)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觀看ppt,幼兒自由講述,教師講述。
(三)情景表演雞蛋哥哥走石頭迷宮的'故事情節(jié)。
1.雞蛋哥哥又來到了一個地方,看看這里有許多的什么?
2.看到這么多石頭雞蛋哥哥會說什么呢?
3.那雞蛋哥哥怎樣才能保護好自己走出迷宮呢?
4.我們看看雞蛋哥哥是怎樣走石頭迷宮的?
6.小心翼翼的雞蛋哥哥很順利地通過了石頭迷宮,它開心地說了起來。
(四)講述雞蛋哥哥脫掉蛋殼的故事情節(jié)。
1.正當雞蛋哥哥得意洋洋的時候,誰來了?
2.烏鴉先生看到了雞蛋哥哥,它追了上來,一邊跑,一邊說。
3.接下來發(fā)生了什么事,我們一一看。
4.現(xiàn)在請你和旁邊的好朋友跟著箭頭的順序來說一說到底發(fā)生什么事了吧?
5.沒有了蛋殼的雞蛋哥哥心情怎么樣?別人看見了會怎么說呢?
6.你們覺得雞哥哥有沒有長大啊,哪里看出它長大了。
6.雞哥哥來到水洼旁一照,看到自己已經不是可愛的雞蛋了。它悄悄地對水洼里的自己說:
“恩,長大還是不錯的嘛?!庇谑怯趾艿靡獾卣f了起來。
7.此時雞哥哥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三、聯(lián)系自身經驗,講述長大感受。
1.長大的寶寶都會做什么了?
觀看ppt,幼兒自由講述,教師講述
2.小朋友還會越長越大,本領也會越來越多。將來還會有什么開心的事情呢,以后我們再來說一說。
剝雞蛋小班教案活動反思篇五
在游戲情景中學念兒歌。
知道雞蛋可以變成娃娃。
能分析兒歌情節(jié),培養(yǎng)想象力。
理解兒歌內容,豐富相關詞匯。
雞蛋、小貓、小狗,圖片1、2、3、4、5。
(一)說一說
1、師:(出示圖片1)你看到了什么?它們在干什么?
2、師:(出示圖片2)小狗在干什么?
3、師:(出示圖片3)小貓在干什么?
4、師:(出示圖片4)小狗、小貓在干什么?
5、師:(出示圖片5)小狗、小貓在干什么?雞蛋變什么了?
(二)學習兒歌《雞蛋變娃娃》
1、教師朗讀兒歌《雞蛋變娃娃》
2、幼兒跟著教師學念兒歌。
(三)學做蛋爸爸蛋媽媽。
1、師:我們也來做雞蛋的爸爸媽媽吧。
2、幼兒扮演雞蛋爸爸媽媽。教師提醒幼兒要摟著、抱著蛋,蛋才會變成雞娃娃。
(四)結束活動。
在《這是圓的》主題活動中,我選擇了《雞蛋變娃娃》這首兒歌作為集體活動。因為它情節(jié)簡單,形象鮮明,充滿了童趣,非常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通過圖片,能使幼兒在了解兒歌內容的同時,嘗試體驗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經驗。
活動在一個個圖片的引領下,自然而然地導入了進來,孩子們被色彩鮮艷、形象可愛的直觀教具深深吸引,使幼兒仿佛置身其中。在反復欣賞之后,孩子們能較好地掌握兒歌內容,并自然地念起兒歌來。最后,游戲的展開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盡情地感受著學做爸爸、媽媽的角色體驗,心情非常愉快。
反思這次活動,感覺有幾點不足:
1、由于幼兒缺乏生活經驗,所以對“雞蛋會變成什么”這個問題答不上來,如果事先請家長幫忙豐富知識經驗,效果可能會好些。
2、在游戲中,幼兒對角色的概念仍很模糊,我應該在游戲開始部分給與幼兒適當?shù)奶嵝眩Ч赡芨谩?/p>
剝雞蛋小班教案活動反思篇六
1、通過學生探究幫助瓶子“吃”進雞蛋的力量是什么,培養(yǎng)學生探究大氣壓的興趣。
2、通過學生的探究、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1、設疑引題。
出示“吃”進雞蛋的瓶子,學生思考:雞蛋是怎樣進去的?
揭題:瓶子“吃”雞蛋。
2、瓶子“吃”雞蛋的方案設計和嘗試。
(1)學生討論:怎樣讓瓶子把比瓶口大的熟雞蛋“吃”進去?
(2)學生自行設計活動方案。
(3)學生實施自己設計的活動方案。
3、什么力量在幫助瓶子“吃”雞蛋?
(1)思考、討論:是什么力量在幫助瓶子“吃”雞蛋?
(2)集體匯報,教師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推斷。
(3)小結:是天氣壓力在幫助瓶子“吃”雞蛋。
4、生活中的大氣壓。
(1)思考:還能在哪里找到幫助瓶子“吃”雞蛋的力量?
(2)小組交流,用學生帶來的材料或教師提供的材料動手實踐。
(3)全班交流,教師再可適當舉例。
5、墊板會不會掉下來?
(1)讓學生猜猜墊板會不會掉下來。
(2)學生實踐,親身經歷墊板是否會掉下來。教師強調杯子內不能留有氣泡。
(3)思考:墊板為什么不會掉下來?
6、總結評價。學生自評。
7、活動延伸。
學生思考:能否讓瓶子把“吃”進去的雞蛋再“吐”出來?
自行設計實踐方案,并要求在課外和家長一起讓瓶子“吃”進雞蛋,再來驗證自己設計的方案能否讓瓶子“吐”出雞蛋。
剝雞蛋小班教案活動反思篇七
1、嘗試用比較完整的短句回答問題,知道小雞是雞媽媽的寶寶。
2、理解故事中小貓和小狗當爸爸媽媽的趣事,體驗動物之間的.親子之情。
多媒體課件、小狗小貓圖片
一、出示圖片,引起興趣師:
今天,小1班來了兩位動物客人,我們一起看看他們是誰?(出示小貓小狗圖片)客人們要為我們講一個有趣的故事。
二、欣賞故事、理解內容
1、欣賞故事第一遍(播放ppt)重點提問:小狗和小貓,誰當爸爸,誰當媽媽?
重點提問:他們找誰當寶寶?他們喜歡這個寶寶嗎?
2、第二遍分段欣賞故事重點提問:
1)雞蛋變成了什么?
2)它是誰的寶寶?
3)應該送它到哪兒去?
三、第三遍完整欣賞故事重點提問:娃娃家沒了寶寶怎么辦?
剝雞蛋小班教案活動反思篇八
1、學習玩紙板,嘗試用紙板拖物、持物走,發(fā)展身體控制能力。
2、體驗與老師、同伴游戲的愉悅和幫助他人的快樂。
3、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
1、紅、黃、綠紙板人手一塊,報紙做的紅、黃、綠紙蛋若干。
2、系有繩子的小夾子人手一個。
3、紙箱做成的雞窩及紙盒做的倉庫。
4、錄音機,老鷹叫聲及紙板操音樂磁帶。
5、皺紋紙做的青菜地。
(一)師生聽音樂同做紙板操。
師:今天李老師要帶寶寶們一起做游戲了,每個寶寶去拿一塊你喜歡的紙板到我這里來。讓我們拿著紙板先來鍛煉一下身體吧!
(二)幼兒自由玩紙板。
師:我們的紙板不光好看還很好玩呢!我們一起來玩一玩吧!
1、將紙板放在地上,雙腳并攏從上面跳過去。
2、輕輕向上拋起紙板并接住。
3、將紙板頂在頭上,保持紙板平衡,并慢慢移動身體。
(三)紙板大變身。
1、師:現(xiàn)在李老師要來變個魔術啦!看看這是什么?(小夾子)我用手指爸爸和手指媽媽捏住小夾子,用力一摁,張大嘴巴“啊嗚”一口咬住小板子。哈哈!我的小板子變成小拖車啦!拖過來,拖過去,真好玩!(教師示范拖小拖車)
2、師:寶寶想不想把你的小板子變成小拖車?也像李老師這樣來變個魔術吧?。ㄓ變簞邮帧白兡g”,教師個別指導。)
3、師:說說你是什么顏色的小拖車?拖著你的小拖車走一走!
(四)創(chuàng)設情境,幼兒初次運蛋。
2、交代要求:等會兒寶寶去找一找雞媽媽的蛋在哪里,如果你是紅色的小拖車,你就去運一個紅色的蛋,如果是綠色的小拖車,就去運一個綠色的蛋,如果是黃色的小拖車呢?寶寶們一定要小心一點喔,可不能把雞媽媽的蛋掉在地上摔壞了!
3、教師和幼兒共同用拖車運蛋,教師邊拖邊提醒幼兒慢慢走,互相不碰撞。
(五)簡單評價,幼兒再次運蛋。
(六)情境:轉移蛋寶寶。
2、教師和幼兒共同手捧小拖車運蛋去倉庫,提醒幼兒慢慢走,到達后把蛋寶寶輕輕放到倉庫中。
3、師幼共同慶祝運蛋成功。
我覺得我這節(jié)活動設計符合我班幼兒的發(fā)展特點。比如我在活動剛開始時,利用漂亮的紅、黃、綠紙板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節(jié)奏明快的紙板操既達到了熱身的'效果,又是提高幼兒興趣的前奏曲,更為后面的正式活動打下基礎。
之后我讓孩子利用之前孩子已經玩紙板的簡單經驗,創(chuàng)設了相應情境,來幫助幼兒梳理已有的經驗,又增強了玩紙板過程的趣味性,如引導幼兒將紙板間隔排成一排依次跳“小溝”;將紙板聚攏后變成“小河”,引導孩子跨小河;將紙板向上拋起玩拋接游戲。玩紙板的過程中,教師始終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其中,體現(xiàn)了和諧的師生互動。孩子們初步體驗了玩紙板的樂趣,玩在其中,樂在其中,充分活動了身體,發(fā)展了跨、跳、平衡等能力。這符合《指南》中小班健康領域的目標中動作發(fā)展的典型表現(xiàn)。
活動第三步時教師以“變魔術”的神秘口吻激發(fā)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參與的熱情。生動形象的講解使孩子較容易地掌握了“變魔術”的要領,雖然有的孩子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共同完成,但是孩子的情緒是積極、愉悅和主動的。而讓幼兒分辨并說出自己小拖車的顏色,則為下一環(huán)節(jié)“運相同顏色的蛋”這一要求作好了鋪墊。
第四步教師利用游戲化的情境設計,這非常符合小班幼兒的心理年齡特點和喜好,使他們能夠感同身受,融入其中,當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將雞媽媽的蛋成功運回家時,一張張緊張的小臉頓時綻開了燦爛的笑容?;顒又袔熒跒橐惑w,在充滿童趣的情境中徜徉,而在游戲情境中相應的教育目標和要求都得以巧妙滲透如:拖物走、顏色的分類、數(shù)量的感知等,充分體現(xiàn)了教育的整合性。
在本節(jié)活動設計過程中,我利用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讓活動的過渡自然流暢,遵循了教育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原則。新創(chuàng)設的巧妙情境要求幼兒手捧小拖車運蛋過青菜地,對幼兒的能力提出了高一層次的挑戰(zhàn),充分鍛煉了幼兒身體的平衡性和控制能力。這樣的設計避免了重復游戲的枯燥乏味,使幼兒始終對活動保持濃厚的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本節(jié)健康活動過程中,有倆個小朋友參與不積極,其中一個小朋友是在幫雞媽媽運蛋時,拉小拖車的過程中由于速度掌握不好不小心將蛋掉在地上,有幾個小朋友笑他笨,這個孩子可能傷了自尊,就不去玩了:還有另外一個小朋友是在手捧小拖車運蛋的過程中手不停的抖動將蛋掉在地上,不想參加游戲了。其實在游戲過程中,因為孩子的動作發(fā)展存在個體差異,發(fā)展的速度,時段不一樣,這些都是正常的現(xiàn)象,后來我給孩子耐心講解動作的要領,并要孩子正確對待游戲中的勝與敗,順利與挫折,這倆個孩子又回歸到游戲隊伍當中,繼續(xù)游戲了。
剝雞蛋小班教案活動反思篇九
1、嘗試用比較完整的短句回答問題,知道小雞是雞媽媽的寶寶。
2、理解故事中小貓和小狗當爸爸媽媽的趣事,體驗動物之間的親子之情。
多媒體課件、小狗小貓圖片
一、出示圖片,引起興趣師:今天,小1班來了兩位動物客人,我們一起看看他們是誰?(出示小貓小狗圖片)客人們要為我們講一個有趣的故事。
二、欣賞故事、理解內容
1、欣賞故事第一遍(播放ppt)重點提問:小狗和小貓,誰當爸爸,誰當媽媽?
重點提問:他們找誰當寶寶?他們喜歡這個寶寶嗎?
2、第二遍分段欣賞故事重點提問:
1)雞蛋變成了什么?
2)它是誰的寶寶?
3)應該送它到哪兒去?
三、第三遍完整欣賞故事重點提問:娃娃家沒了寶寶怎么辦?
附故事:《雞蛋變娃娃》
小貓當媽媽,小狗當爸爸。在路上看見一個大雞蛋,他倆說:"讓這個大雞蛋當孩子吧!"媽媽親親,爸爸抱抱,摟著寶寶睡個覺。啊,雞蛋變小雞了!小貓、小狗笑著說:"哈哈,我們有孩子啦!"可這孩子是雞大嬸的呀!小狗和小貓就將小雞帶到雞大嬸那兒:"雞大嬸,孩子還給你。""謝謝你們,下回辦娃娃家,再讓小雞給你們當娃娃。"
在《這是圓的》主題活動中,我選擇了《雞蛋變娃娃》這首兒歌作為集體活動。因為它情節(jié)簡單,形象鮮明,充滿了童趣,非常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通過圖片,能使幼兒在了解兒歌內容的同時,嘗試體驗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經驗。
活動在一個個圖片的引領下,自然而然地導入了進來,孩子們被色彩鮮艷、形象可愛的直觀教具深深吸引,使幼兒仿佛置身其中。在反復欣賞之后,孩子們能較好地掌握兒歌內容,并自然地念起兒歌來。最后,游戲的展開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盡情地感受著學做爸爸、媽媽的角色體驗,心情非常愉快。
反思這次活動,感覺有幾點不足:
1、由于幼兒缺乏生活經驗,所以對“雞蛋會變成什么”這個問題答不上來,如果事先請家長幫忙豐富知識經驗,效果可能會好些。
2、在游戲中,幼兒對角色的概念仍很模糊,我應該在游戲開始部分給與幼兒適當?shù)奶嵝?,效果可能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