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班教師節(jié)教案及反思篇一
設計背景
西瓜是幼兒經常吃、喜歡吃的瓜果之一,果市場上隨處可見各種品種的西瓜的身影。在合山市河里鄉(xiāng)有一種西瓜品種,無籽,水分非常多,且色澤鮮嫩,人稱“河里瓜”,深受人們的喜愛。因此,為了讓幼兒感知西瓜的特征以及了解本土西瓜的文化,我選擇了西瓜作為教學內容,設計了這節(jié)課,引導幼兒在觀察和品嘗西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河里瓜”的優(yōu)點,了解怎樣吃西瓜、為什么吃西瓜、怎么畫西瓜等內容。
活動目標
1、感知、探索西瓜的特征。
2、通過品嘗、比較,體驗河里西瓜的優(yōu)點。
活動重點:
了解各種西瓜品種的特征,體驗本土西瓜的優(yōu)點。
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如何畫西瓜。
活動準備
1、外形各異的普通西瓜及河里西瓜若干。
2、餐巾、點心盤人手一份;刀、抹布各一。
3、繪畫紙、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認識西瓜
1、教師出示外形各異的普通西瓜及河里西瓜若干,讓幼兒觀察。
(1)請各組幼兒觀察桌上的西瓜,教師觀察幼兒的表現(xiàn)并進行適當引導。
(2)請幼兒表述各自的探索過程和結果。
教師小結:西瓜是圓圓的,瓜皮是有的是深綠色的,有的是淺綠色的。河里瓜還帶花紋,滑滑的、涼涼的、硬硬的;敲一敲會“砰砰”地響,推一推還會滾動。
二、西瓜里面是什么樣子的?
(可讓幼兒猜測,以引起他們對觀察、探索西瓜內部特征的興趣。)
(1)教師:你們喜歡吃西瓜嗎?為什么?
(2)教師選一個普通的西瓜,一個河里瓜,分別切開,讓幼兒認識。
(3)讓幼兒分別品嘗普通西瓜和河里瓜,說說它們的不同之處。
(4)根據幼兒的表述教師小結:西瓜水分很多,甜甜的,特別河里西瓜,它是無籽的,吃起來又方便又好吃,能解渴、祛暑,深受人們的喜愛,是合山著名的本土水果之一。
三、畫西瓜
1、教師先示范如何畫西瓜,幼兒欣賞。
2、幼兒操作畫西瓜,教師適當指導。
3、幼兒相互交流作品。
教學反思
《西瓜》這節(jié)中班科學活動看似簡單,可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要想上好這節(jié)課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幼兒對西瓜并不陌生,在炎炎夏日經??梢猿缘剑悄侵皇怯變簩ξ鞴系谋硐罄斫?,并沒有深入了解西瓜的特征及家鄉(xiāng)“河里瓜”的優(yōu)點。因此,在課前準備上我在教具上也花費一番功夫,特意到市場上去買了許多西瓜及“河里瓜”。在上課的過程中,我通過讓幼兒觀察、品嘗、比較等方式,讓幼兒明白西瓜的總體特征及“河里瓜”的優(yōu)點。在給他們品嘗西瓜后,鼓勵他們用語言表述出西瓜的特征及味道,體驗本土西瓜的優(yōu)點。在說說普通西瓜和河里瓜的不同之處這個環(huán)節(jié)時,大部分幼兒都能說出不同點來。在畫西瓜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要求幼兒看著西瓜實物來畫,多數(shù)幼兒繪畫水平達到了我的教學要求。這節(jié)課感到不足之處就是老師與孩子們之間的互動少了些,氣氛不夠活躍。如果給我重新上這節(jié)課,我會加入一些小互動、小游戲進去,讓幼兒學習起來沒有那么枯燥。
中班教師節(jié)教案及反思篇二
1、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知道自己是人群中的一個。
2、初步了解身體個部位都會活動,懂得保護自己的身體。
3、養(yǎng)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tài)度,學會關心、幫助周圍的人,體驗與同伴相處的快樂。
4、讓幼兒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表現(xiàn)自己。
5、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煉他們的個人能力。
身體真有用、和影子捉迷藏、我和別人不一樣
初入大班的孩子,隨著自我意識的悄然增長,他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周圍環(huán)境以及自己在變化、在長大。他們開始學會在體驗關注自身變化的同時關注周圍世界的變化,會用眼睛捕捉、用情感體驗每一種事物的變化。
我自己這個主題,將引領幼兒從認識幼兒園的變化到認識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從認識自己的變化到認識他人的變化。(文、章出自教、案網)體驗自己當一名大班哥哥姐姐的光榮感和責任心,有更大進步的積極愿望。我們將盡可能滿足他們探索世界的強烈愿望,鼓勵他們認識自我、擁有自信,并在探索事物變化的過程中體驗生活的豐富多彩。
1、發(fā)現(xiàn)自己成長的變化,能從外顯的轉移到發(fā)現(xiàn)內隱的變化,學會欣賞自己的成長。
2、關注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各個部位都會活動,會欣賞和保護自己的身體,懂得運動動能使我們的身體更靈活。
3、能仔細觀察同伴的特征,發(fā)現(xiàn)不同性別的不同特征,并能用多種表征方式表現(xiàn)同伴的以及自己的特征。
4、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學習根據他人的情緒、表情、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知道自己是人群中的一個,體驗和大家做朋友的快樂。
5、通過比較、測量感知自己身體的'變化,如影子的變化、身高的變化等,了解測量的多種方法和工具,積累測量經驗。
今日課件:大班數(shù)學8的加減運算教學設計反思(推薦一篇)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作為幼兒園的老師,我們都希望小朋友們能在課堂上學到知識,教案的作用就是為了緩解學生的壓力,提升效率,教案可以讓上課自己輕松的同時,學生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幼兒園教案內容嗎?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今日課件:大班數(shù)學8的加減運算教學設計反思(推薦一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1、學習8的加減運算,能正確地列出8的加減算式。
2、嘗試用三個數(shù)字在符號板上擺出不同的加減算式,初步感受加法交換律和減法的互換關系。
3、積極地動腦思考,主動探索數(shù)字在算式中的不同位置。
教學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學過7以內各數(shù)加減法及8的組成。
2、物質準備:
——教具:符號底板(底板分成四格,兩格上寫有加號和等號,另外兩格寫有減號和等號,符號中間有空間便于寫數(shù)字),8、3、5三個數(shù)字各一張,筆一支。
——學具:《幼兒用書》(p14、15、16),幼人手一支筆。
教學過程:
1、奇怪的門卡。
——教師:爸爸帶花花到其他城市去游玩,他們住飯店時,服務員給他們出了一道題,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幼兒思考。請個別幼兒來演示,說一說自己擺的是什么算式,集體檢查。鼓勵幼兒用三個數(shù)擺出四道不同的加減算式。
2、幼兒操作活動。(幼兒用書p14)——看房子特征列算式。觀察8座小房子,根據房子的顏色,在加減符號旁邊填寫數(shù)字,列出四道不同的加減算式。
——觀察左邊的數(shù)字,請你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觀察三組蔬菜,想一想:哪兩組蔬菜力口起來和下面的數(shù)字相同,請畫線連起來。
——帶領幼兒分別打開第15、16頁引導幼兒練習8的第二組、第三組和第四組加減運算。(也可以采用分組練習的方式,本;舌動只完成一頁練習,其它練習放在曰?;騾^(qū)域中進行。)
3、活動評價。
——請幼兒介紹操作活動。
——引導幼兒觀察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發(fā)現(xiàn)兩道加法算式的數(shù)字都相同,但加號兩邊的數(shù)字位置不同;兩道減法算式是等號兩邊的數(shù)字位置交換了。
——請幼兒觀察自己的記錄結果,看看有沒有同樣的發(fā)現(xiàn)。表揚正確列出四道不同的加減算式的幼兒。
活動反思:
成功之處: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數(shù)學語言的表達能力。指導學生用準確、簡潔的數(shù)學語言進行表述的良好習慣,并通過學生說三句話以及算式中每個數(shù)字所表示的意思讓學生真正明白了加減法的算理。
不足之處: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孩子說的還是不夠,8,9的組成不夠熟練,在教學中,引導得少。
改進措施:多正確引導,讓孩子自己自主思考,并給他們足夠多的時間。
中班教師節(jié)教案及反思篇三
1、培養(yǎng)幼兒積極的參與意識和變廢為寶的意識。
2、增強了幼兒身體素質,強化了幼兒身體協(xié)調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哨子一個,廢舊報紙若干,小紅旗一個 橡膠小鹿四個
2、錄音機,音樂磁帶《一起加油》
教師帶幼兒到戶外操場,帶領幼兒慢跑一圈,指導做簡單的熱身動作。
1、導入游戲
老師今天和大家一起來做個新游戲,好不好?(幼兒回答,好)看我手中拿了什么?(幼兒回答,報紙)今天我們就用它來做游戲,幼兒感到很新奇,也很期待,那么下面就要好好的看老師怎么去做,等會老師要看你們自己的表演奧。
教師首先說明游戲的規(guī)則和過程,并自己親身去演示吸紙跑的過程,幼兒睜大了眼睛,好奇的看著。
老師強調,吸紙跑這個游戲必須是你把報紙貼在胸前,借助風力向前跑,跑的過程中不能隨便停下來,必須繞過中點(橡膠小鹿)返回堅持跑道終點,如果中途停下來,報紙就會自己掉下來。如果紙掉下來了,你必須拾起報紙,重新放到胸前,再繼續(xù)游戲。
2、游戲分組
將全班幼兒分成四個小組,站成四排,每組的第一個幼兒發(fā)一張報紙,他跑回來把報紙交給下一個小朋友,看看四個小組的哪一個小組最先完成,就發(fā)給他一個小紅旗。大家都要鼓掌表揚!
3、開始游戲
幼兒準備好以后,哨聲一響,游戲就開始。在音樂的配合下,幼兒緊張而忙碌起來,有的幼兒動作很規(guī)范,有的幼兒報紙掉下來好幾次,但他不放棄,撿起報紙繼續(xù)前進。
4、活動結束,
表揚鼓勵,教師做及時總結
中班教師節(jié)教案及反思篇四
一、回憶原有了解老鼠的造型。
1、幼兒回憶以往觀察的經驗,嘗試用不同的動作表現(xiàn)老鼠的造型。
2、教師反饋幼兒的典型動作,引導幼兒用手部動作和身體的屈伸,來表現(xiàn)老鼠跑、吃米、睡覺。
二、幼兒聽音樂,跟隨教師邊唱歌邊學習表演2―3遍,并學習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力度表現(xiàn)歌詞中老鼠不同的動作。
1、引起幼兒對歌詞內容的關注。
教師:小老鼠出去干什么?讓我們聽聽歌里是怎么唱的?
2、提問歌詞內容教師:小老鼠跑出去干什么呢?應該唱快些還是唱慢些?吃完米干什么?應該唱快些還是唱慢些?讓我們大家唱一唱。
3、教師唱歌曲,同時帶幼兒邊唱歌邊表演。引導幼兒用創(chuàng)編的動作表現(xiàn)歌詞內容。
三、啟發(fā)幼兒猜測第四段歌詞并學習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力度表現(xiàn)歌詞。
教師出示貓圖片,啟發(fā)幼兒猜測歌詞并學習用不同的速度來演唱。
四、一起來表演。
中班教師節(jié)教案及反思篇五
1.學習一些簡單的跳牛皮筋的基本動作。
2.通過幼兒自主活動,相互學習,培養(yǎng)合作精神,體驗自主活動的快樂。
3.培養(yǎng)幼兒團結合作的觀念。
4.商討游戲規(guī)則,體驗合作游戲的快樂。
牛皮筋、會念兒歌《小辮子》
1、讓幼兒自己探索玩牛皮筋的'跳法
3、游戲規(guī)則
1)用黑白配的方法,確定拉繩人(2人或3人)
2)在跳繩時,要一邊念兒歌一邊做相應的動作
3)跳錯的小朋友就要去拉繩
4、游戲開始
游戲結束后組織小朋友做放松活動,以免小朋友感到疲勞。
“跳皮筋”是民間游戲之一,但是由于現(xiàn)在孩子們對民間游戲不太了解,沒有真正的玩起來,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我們想通過開展民間游戲,讓孩子了解民間游戲,在幼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多種方式進行跳皮筋,通過“跳”既發(fā)展了孩子們的平衡協(xié)調能力,體驗集體游戲中的樂趣,使幼兒在游戲中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所以我們設計了這個游戲用于孩子們的戶外活動。
中班教師節(jié)教案及反思篇六
1、理解、感受不同節(jié)奏的小雞叫聲,在游戲中感應小節(jié)末拍節(jié)奏。
2、能用(輕、慢)和洪亮的聲音表現(xiàn)歌曲中害羞、自信的情緒。
3、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4、借助圖譜、動作、游戲情景理解記憶歌詞并學唱歌曲。
1、母雞孵蛋的音樂,雞蛋三個,三種不同形象小雞的圖片
(棒棒雞、打嗝雞、害羞雞)。筆。
2、鈴鼓、絲巾每個小朋友一份
一、熟悉歌曲《母雞孵蛋》歌曲旋律
師:今天母雞要孵蛋了,我們來聽聽母雞孵了幾個蛋?
教師《母雞叫咯咯》音樂律動進場。
師:母雞孵了幾個蛋?
二、認識三個不同特征的小雞寶寶,并能模仿各種形式小雞的叫聲。
師:你們看看母雞的蛋都一樣嗎?
1、棒棒的小雞——感受1/4小雞的叫聲,能用洪亮、有力的聲音表現(xiàn)自信。
(1)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小雞?為什么?
(2)傾聽棒棒小雞的叫聲,教師用簡單圖示表示,幼兒模仿。
(3)鼓勵幼兒唱出有力的聲音。
(4)想象自己是身體很棒的小雞并演唱。
2、打嗝的小雞——感應小節(jié)末拍節(jié)奏。
師:這只雞喜歡打嗝,它的名字叫打嗝雞。
(1)聽出打嗝小雞在小節(jié)末拍打嗝的規(guī)律,教師用筆畫出打嗝雞的叫聲。
(2)幼兒學會在結尾處做打嗝動作。
(3)唱歌時對著別人打嗝禮貌嗎?怎樣能讓別人聽不到打嗝的聲音?
(4)練習唱準小節(jié)末拍的休止符。
3、害羞的小雞——用輕、慢的聲音進行表現(xiàn)害羞。
師:他是什么樣子的?聽聽害羞雞唱歌是什么樣子的?
(1)用拖小尾巴的圖示表示害羞雞的慢。
(2)師:害羞雞在介紹自己的時候是這么樣的?他的.聲音呢?
(3)學習害羞雞唱歌
4、集體歌唱,模仿三種小雞的叫聲。
師:這三只小雞的叫聲合起來是一首好聽的歌呢,名字叫《母雞孵蛋》。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吧!
三、介紹鈴鼓和絲巾的特點,用鈴鼓和絲巾表現(xiàn)各種特征的小雞叫聲。
1、師:你們覺得絲巾可以用來表示什么小雞?鈴鼓呢?
什么樣的聲音可以給棒棒雞伴奏?
怎樣給打嗝雞伴奏?到了打嗝的地方可以怎么辦?
怎樣給害羞雞伴奏?
2、借助樂器、道具表現(xiàn)歌曲《母雞孵蛋》。
四、拓展經驗
出示雙胞胎小雞
師范唱雙胞胎小雞的叫聲。
活動中我犯了一個原則性的錯誤,4拍子的節(jié)奏演奏的不是很清楚,在示范的時候沒有把握好節(jié)奏,導致這節(jié)活動的節(jié)奏出現(xiàn)了很大的問題?;顒幽繕巳苡幂p慢和洪亮的聲音表現(xiàn)害羞、自信的情緒,大部分的孩子已經完全理解了?;顒娱_始我以一首《母雞咯咯叫》導入,從而激發(fā)孩子學習的興趣,請孩子邊表演邊數(shù)數(shù)?;顒又形覍⒅攸c放在第二段末拍節(jié)奏上,先學三聲雞叫,然后打嗝一下,活動中我反復的提醒,大部分孩子都能理解。在樂器演奏上,我先帶領孩子進行演唱,然后在配上樂器,由于剛開始的節(jié)奏問題,在這個方面我處理的不是很好。
中班教師節(jié)教案及反思篇七
1、初步了解歌曲的內容,學習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力度表現(xiàn)歌詞中老鼠不同的動作及貓與老鼠角色的變化。
2、借助觀察的經驗,嘗試根據歌詞內容創(chuàng)編不同的老鼠動作造型,在教師動作的提示下,有節(jié)奏地做老鼠跑、吃米等動作。
3、在教師的提醒下知道遵守游戲規(guī)則:扮演老鼠時,蹲下后不隨便移動,等大家唱完最后一句時,才能跑回座位。
中班教師節(jié)教案及反思篇八
目的:通過游戲,讓幼兒大膽準確的使用形容詞,并能學習說完整的一句話。
過程:
一、教師拿出一只玩具鸚鵡(或畫有鸚鵡的卡片),對小朋友說:"你們看,這只美麗的小鸚鵡,它最愛學人說話,它要找說話最伶俐的孩子交朋友,好向他學說話。
二、現(xiàn)在我們來做個游戲,我說一個詞以后,請你用這個詞說一句話,還要形容這個詞。誰說的好,小鸚鵡就去找他做朋友。"如,教師說:"小雨。"幼兒說:"小雨沙沙地下。"照此可以練習一系列的詞:
雪花——雪花飄飄飛下來,蓋滿大地。
妹妹——我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妹妹。
蛋糕——香噴噴的大蛋糕。
紅棗——大紅棗又脆又甜。
教室——我們的教室清潔又明亮。
書——張老師拿著一本厚厚的大書。
松樹——松樹被雨水淋過后,翠綠可愛。
菊花——美麗的菊花散發(fā)著清香。
注意:
1·小朋友的形容詞用的準確、恰當、生動,教師就要立即給以表揚,然后讓小鸚鵡去找他做朋友。
2·要求幼兒針對教師提出的名詞,說出一句完整的話。要求幼兒語句中要使用形容詞。
3·教師準備的小鸚鵡要有足夠的數(shù)量,要爭取使每個幼兒都得到,讓幼兒感到滿足。
中班教師節(jié)教案及反思篇九
我們班有個小朋友去北京看望了爸爸、媽媽 剛回來,她給小朋友們講北京的冬天下好大好大的雪,可以堆雪娃娃、打雪仗,出門還要穿好厚好厚的衣服,戴好厚好厚的帽子和手套。下朋友們聽了都很疑惑,因為我們身處農村,孩子們都很少有機會外出去感受祖國各地的冬天景象,我們本地冬天又很少下雪,所以孩子們疑惑。正好冬天到了,天氣也冷了,冬天都有什么景象呢?是不是所有地方的冬天都是一樣的景象呢?是不是所有地方的冬天都下雪呢?通過本次活動重點引導幼兒探索冬天的景象,在此基礎上了解祖國部分不同地方的冬天景象,通過本次活動讓幼兒明白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氣溫,冬天的景象也有所不同。
1、關注冬天的各種自然現(xiàn)象,激發(fā)幼兒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2、拓寬幼兒知識面,讓幼兒了解祖國不同地方冬季氣溫不一樣,冬天的景象也有所不同。
3、讓幼兒知道冬天天氣冷了要做好保暖工作還要多鍛煉。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xiàn)象感興趣。
重點:讓幼兒感受自己所在地冬天的景象。
難點:讓幼兒明白祖國各地不同的地理位置有不同的氣溫,冬天就有不一樣的景象
1.、本地冬天景象掛圖一張,彩色小片色紙若干(讓幼兒剪雪花)
2、北方城市冬天景象掛圖一張(哈爾濱)、南方城市冬天景象掛圖一張(昆明)
3、碟片(祖國部分地方的冬天景象)
過程一:談話引出課題
1、師:小朋友們,冬天來了,天氣冷了,你們怕不怕冷呢?
幼兒:(不怕、不怕、我也不怕。)孩子們幾乎都回答不怕。
2、師:小朋友們真棒!都不怕冷每天都堅持來上幼兒園,那你們在上幼兒園的路上都看到了些什么呢?和平時你們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樣的嗎?(出示本地掛圖,引導幼兒思考)
幼兒:(我看到樹葉黃了、樹葉枯了、小草也枯了、花兒也沒有了、葡萄的葉子也掉了、小朋友們穿厚衣服了、戴手套了、圍圍巾了)
師:給予表揚。(讓幼兒充分發(fā)揮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能力,同時也鍛煉幼兒間相互交流和傾聽,鼓勵幼兒多發(fā)言、多觀察、多想象、多交流、多傾聽和分享同伴間的發(fā)現(xiàn))
過程二:了解本地冬天景象
1、教師和幼兒一起觀看本地冬天掛圖,找出冬天的景象。讓幼兒們自由發(fā)現(xiàn),大膽發(fā)言。
幼兒:(樹葉掉了、小草枯了、刮風了、下了一點點下雪、穿厚衣服了、戴手套了、圍圍巾了)
2、帶領幼兒園觀察幼兒園冬天的景象,讓幼兒自己去發(fā)現(xiàn)幼兒園冬天的變化。
幼兒:(幼兒園的葡萄葉子沒有了、臘梅花兒要開了、小草枯了、小樹的葉子也掉了、沒有蜜蜂和蝴蝶了、草莓沒結果了、小朋友們穿厚衣服了、戴手套了、圍圍巾了、老師穿羽絨服了)
3、讓幼兒分組討論掛圖上的冬天景象和我們看到的冬天景象一樣嗎?(幼兒基本都認為和圖片上的景象差不多)
4、教師小結:首先肯定幼兒們的發(fā)現(xiàn)都非常的好,都認真觀察了都說得很棒。冬天天氣冷了,刮風了,樹葉黃了一片一片的掉了,小草也枯了,臘梅花兒開了,老師和小朋友們都穿上厚厚的衣服、帶上了手套、圍上了圍巾。為什么圖片上在下小雪呢,小朋友們我們這兒也會偶爾下小雪的,只是今天還不夠冷所以還沒下雪。
幼兒:老師,我們這兒還沒下過雪,北京真的下大雪了嗎?
師:是的,北京下大雪了。我們的祖國可大了,在祖國不同的地方氣溫不一樣,冬天的景象也不一樣,所以有的地方會下大雪,有的地方不會下雪。我們一起來看祖國其他地方的冬天景象,小朋友們就知道了。(出示其他地方冬天景象掛圖)
過程三:認識祖國其他地方冬天景象。
1、教師和幼兒一起觀看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冬天景象圖,讓幼兒初步了解不同地方的冬天景象。
2、讓幼兒談談各地冬天景象,并和我們所在地冬天景象做比較。
師:你們看到了哪些冬天景象呢?(教師肯定圖中都是冬天的景象)幼兒
師:介紹北方城市冬天景象特征:邊引導幼兒看圖邊講解這里的冬天氣溫特別低,會下好大好大的雪,也會結冰而且冰幾個月都不會化,所以可以做冰雕,也可以堆雪娃娃,打雪仗、滑冰。天氣太冷了人們出門都要穿好厚好厚的衣服,到厚厚的手套和帽子,圍厚厚的圍巾。
介紹南方城市冬天景象特征:引導幼兒看“春城的冬天”介紹昆明其實就是四季如春,冬天也和春天一樣,小樹綠綠的,鮮花盛開,從不下雪的。
師:解開幼兒的疑惑,讓幼兒明白我們的中國非常遼闊,不同的地方地理位置不一樣氣候也不用,冬天景象也不一樣。
3、播放祖國各地冬天景象的碟片,讓幼兒進一步了解不同地方的冬天景象。
過程四:游戲
1、兒歌《雪娃娃》
2、剪雪花(教師強調用剪刀的安全,并隨時關注幼兒的制作過程)
活動延伸:
1、和小朋友們一起把剪好的雪花拿去布置我們的教室。
2、帶領小朋友們去親自感受冬天的景象。
3、冬天我們不怕冷一起去鍛煉。
通過這次活動,能讓小朋友們了解自己所在地冬天的景象,并知道冬天冷了要多鍛煉身體和做好保暖工作。也讓幼兒基本了解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氣候,冬天的景象也不一樣,解開了幼兒的疑惑。 引導幼兒接觸了自然環(huán)境,感受了自然界的美與神奇,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充分發(fā)揮了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能力,并能讓幼兒歡快的、自由的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發(fā)現(xiàn)。不足之處,由于幼兒知識面有限,教具也準備也不充分,幼兒不能更真切的感受不同地方不一樣的冬天景象。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多為幼兒提供觀察、操作、試驗的機會,支持和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探索。
中班教師節(jié)教案及反思篇十
1、知道媽媽的生日是幾月幾日。
2、能夠用連貫的語言復述故事的主要內容
3、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媽媽的愛。
4、感知故事中象聲詞運用的趣味性。
5、理解故事內容,能認真傾聽,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粉色心形賀卡小豬圖片彩色筆剪刀幼兒用書活動過程:
1、通過談話活動,引出媽媽的生日,激發(fā)幼兒對媽媽的愛。
教師提問媽媽的生日是幾月幾號,引發(fā)幼兒對媽媽的探討,激發(fā)幼兒對媽媽的愛。
2、教師出示圖片,引出故事《給媽媽的禮物》。
1)教師出示小豬圖片,用小豬的口吻給幼兒完整地講述一遍故事。
教師(以小熊的口吻):媽媽的生日快到了,我要送媽媽什么禮物好呢?
2)教師引導幼兒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教師: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剛開始的時候,小豬嘟嘟想親手做一個什么禮物送給媽媽?
3)教師復述故事,請幼兒仔細傾聽。
3、幼兒制作禮物給媽媽。
教師為幼兒踢狗多種材料,鼓勵幼兒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制作禮物送給媽媽。
在幼兒做好禮物以后,教師可以詢問幼兒送給媽媽禮物的時候想要說的話,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園的數(shù)學課,沒有純粹的數(shù)學內容,每個課題都以一定的情景、游戲或故事等出現(xiàn)。
比如:《禮物送給好媽媽》,課堂的主體內容是讓中班孩子感知數(shù)字7的實際意義,理解數(shù)字和數(shù)量的關系。但是,卻以《禮物送給好媽媽》作為課題。為什么呢?原因很多。
首先,跟主題有關系,因為主題是“我有多愛你”。
《禮物送給好媽媽》中的媽媽是幼兒最親近的人,送媽媽禮物也是孩子熱衷于做的事,這些都沒有問題。那就要看老師具體創(chuàng)設的情景是否引起孩子的強烈反應。老師在具體設計情節(jié)、導語、過渡語的時候是否讓孩子覺得真實?是否讓孩子感興趣去做這件事?是否讓孩子覺得做這件事非常有意義?從而使孩子在課堂中始終帶著一個目的、任務,有意識、饒有興致地在做某件事?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只有讓孩子深切感受到與自己的關系,覺得有意義,才會有所反應。
中班教師節(jié)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1、發(fā)展比較性觀察力,了解幾種熟悉的植物的過冬方式。
2、能關注周圍花草樹木的季節(jié)變化,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表達。
3、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知道植物在冬季發(fā)生的變化。
關于秋天景色與冬天景色的'圖各一幅;幼兒園院內環(huán)境圖片1幅;幼兒常見的冬天落葉植物圖片4幅;松樹、小麥圖片各1幅;靠種子過冬的植物圖片2~3幅;西紅柿、黃瓜、西瓜、草莓圖片各1幅;蔬菜大棚圖片1幅。
小朋友,你們去旅游過嗎?旅游時都看到了什么了?今天,老師想給大家講一個關于旅行的故事。(師講故事)
a、邊講故事,邊出示秋天與冬天的圖片,引導孩子感受季節(jié)的變化。
小朋友,你能告訴小蝸牛這是為什么嗎?
b、引導幼兒觀察秋天與冬天的景色圖片,發(fā)展孩子的比較觀察能力小朋友,請你們仔細觀察小蝸牛兩次看到的景色哪些地方不同。(同時出示兩幅圖片)
c、(出示幼兒園院內環(huán)境圖片)小朋友,你們看,這是哪兒?漂亮嗎?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再與現(xiàn)在室外環(huán)境相比較,一樣嗎?哪里不一樣。通過對比,引導幼兒學習身邊常見植物落葉,變枯的原因,知道這是某些植物過冬的一種本能,通過落葉、變枯來減少體內水分的蒸發(fā),此現(xiàn)像也叫休眠。采取這種過冬方式的植物都有哪些(出示楊樹、柳樹、月季花、梔子花的圖片);學習了解植物過冬的另外幾種方式。如常青休眠的:小麥、松樹、冬青;靠根過冬:韭菜、菊花等;靠種子過冬的:蒲公英、花生、玉米等。
(出示西紅柿、黃瓜、草莓、西瓜的圖片)小朋友,在寒冷的冬天,我們能不能吃到這些水果和蔬菜呢?共同探討人類可以幫助植物過冬的方法。如,為小樹穿稻草棉衣,給蔬菜建大棚等。
到戶外尋找需要人類幫助過冬的植物,為穿上暖和的"棉衣"。
通過本節(jié)活動的學習,讓孩子們感受到周圍花草樹木的季節(jié)變化,了解了身邊幾種常見植物過冬的不同方式,從而激發(fā)了孩子們探究大自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