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以寫“體會”為主。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淖x后感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季羨林散文讀后感篇一
散文。
只需要一盞不必太過亮的臺燈或者來一杯茉莉花茶。接下來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季羨林的散文讀后感歡迎閱讀!
(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平常人可以對此大發(fā)感慨,學者們似乎也特別偏愛談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辟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xiàn)實生活太遠。讀《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心靈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靜靜地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凈。
每個人的人生是不同的,每個人對人生的意義認識也不同,在我看來既然我們幸運地擁有了生存的機會和權利,那么就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抓住每一個機會,做好每一件事情,讓生命大放光彩,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也才有價值。而人如果對自身生命意義不明白,那么行為就沒有了標準,生活的態(tài)度也無從確定,于是一切變得茫無所措。作為一名年輕稅務工作者,奉獻在國稅大舞臺上,為納稅人服好務,為國家收好稅,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和有價值的。
人生是短暫的,我們應該珍惜人生,熱愛人生,用自己心中的目標,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意義,不斷地去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讓生命煥發(fā)出燦爛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tài)度。盡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我們就會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季羨林。
上面的公式是季老積七八十年的經驗得到的,在季老看來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也是我們必須狠下功夫的。
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個時代的人一樣渴盼成功,我們仰慕名人,等待機會,可是真正扎扎實實勤奮努力的人卻少之又少。在充滿誘惑的時代,如果真想有所收獲,就只有靜下心來,踏著勤奮的階梯,腳踏實地。在我看來,一個人擁有了勤奮,也就擁有了其他可貴的品質,有敏捷的思維來勤于思考,有堅強的毅力來勤于努力,有細心的精神來勤于工作。作為年輕人,更應該刻苦勤奮,勤奮工作,勤奮學習,這樣才能在我們工作的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這就是勤奮最完美的詮釋吧!
很早看過藝術人生參訪季羨林老人的專題,知道他是位名人,但真正讓我關注他,對他產生敬佩的是在去年暑假期間,我才真正的知道了他的許多故事,接觸了他的一些文章,也拜讀了他的《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jié)一節(jié)的小內容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后產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后讓思想得到洗理與升華。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寫道: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做“傻瓜”的人,而是認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這說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道理。他認為:不自作聰明,不把別人當傻瓜,從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只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
讀季羨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盞不必太過亮的臺燈,或者來一杯茉莉花茶。和著燈光的寧靜與茶的清新便可以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獨享樂趣。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童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全在這本書里,書里的故事不僅僅是季先生的,還是每一個人的。修身、哲學、寄情、曠達。也許你不愛讀書,你不愛看故事、你不會輕易理解他人的歷史足跡、你不愿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書面語變現(xiàn)的文藝。但是你不可以懷疑季老真誠的態(tài)度。
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覺很是中的,一直渴望與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閑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許多對我來說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而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對人生的感悟分享出來,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潤心潤肺。有些東西,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我們來不及沉淀,在忙碌無為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考慮了。但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留有一個位置,存放它們。是季先生幫我拂去了存放它們的箱子上的灰塵,重新將它開啟,并確認了它們的存在與正確。季先生樂觀地相信人類會到達大同之域,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為推動人類發(fā)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作用,只要抱有這份責任感,那么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就找到了。
很慶幸自己在年輕的時候能夠讀到這樣一本好書,讓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剛剛步入社會,坦認我自己諸多不足之處,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環(huán)境中因素繁雜,倘若沒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則容易隨波逐流。對自我人生目標的確定與分解離不開對自己的清楚認知和對環(huán)境的深入了解,堅韌是我的長處,多思則影響我前進,這點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則會有一定的消極影響,容易在潛意識里產生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可能是由于在環(huán)境中沒有獲得安全感的緣故??v橫分析,結合各方面現(xiàn)狀,擺正態(tài)度后,該輕松上陣了。真正的人生不是談出來的,是走出來的。
每次讀季老的書,都能從他那簡潔清雅的文字中品味出他的大度與隨和。
人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會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可,究竟人生是什么?什么,是人生?
關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季老說:“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笔堑?,責任感,對于人類前進、時代進步的歷史責任感,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這決不是在高喊。
口號。
這是大智大慧的耄耋老人對后輩的諄諄教誨。我們所有人都應當謹記在心。
對于人生,他還提出:“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另一個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是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人敢高聲宣喊自己的人生是完美無缺的。人生路上,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坎坷與挫折、這樣那樣的不完美與遺憾。文中,季老引用了蘇東坡的《水調歌頭》里的一句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準確的說明了這一點。人人有本難念的經,所以說:“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
季老接近九十年的人生路途,少不了挫折,少不了坎坷,少不了困境。記得他曾笑談過自己,幾度摔倒,又幾度爬起。
季羨林散文讀后感篇二
周末早晨,在閑暇之余讀了季羨林的散文集《行走天下》,里面有一篇文章《黎明前的北京》讓我感觸頗深。
季羨林在文章里說,他在北京已經住了四十多年,北京的名勝古跡,北京的妙處,他應該是了解的;其他的老北京當然也了解。但是有一點,季羨林相信絕大多數(shù)的老北京并不了解,那就是黎明時分以前的北京。
多年來,季羨林先生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早晨4點在黎明以前起床工作。他不出去跑步或散步,而是一下床就干活兒。因此他對黎明前的北京的了解是在屋子里感覺到的。當然,他在文章上讀到講黎明時分天安門廣場上的清潔工人時,也會心向往之那動人的情景。
季羨林先生在《黎明前的北京》還講到了他喜歡住在靜謐的地方。別人認為陰森可怕的曾是明朝特務機關的東廠,他卻住得怡然自得。此外,他還見過西郊的北京展覽館黎明時分那金光閃閃的高塔的尖頂,見過早晨4點清碧的荷塘。
整篇文章讀完,季羨林先生最打動我的地方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早起和獨處。
早起,似乎是每位成功人士身上都擁有的一個優(yōu)良習慣。眾所周知,季羨林先生也是一名語言學家、東方文學大師。他每天之所以早上4點起床,是為了能在白天繁忙喧囂的工作之外,尋求一段屬于自己的安靜搞學術的時間。這段時間,不必膽戰(zhàn)心驚地擔心突然收到開會的通知;這段時間的內心平靜,只要拿起筆來就“文思泉涌”,記憶力也像剛磨過的刀子,銳不可當;這段時間,他不僅不會感覺到寂寞,反而覺得是一種對自己的饋贈。
回到自身,我也曾經立過很多次關于早起的“flag”,但都是堅持兩三天后就拋之腦后了,實在羞愧。在這樣繁忙瑣碎的生活中,如果能做到堅持早起、堅持閱讀,必定是對心靈的一種滋養(yǎng),生活也必定會因此變得更加明亮。
季羨林散文讀后感篇三
《清塘荷韻》《賦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萬泉集》《清華園日記》《牛棚雜憶》《朗潤園隨筆》《季羨林散文選集》《泰戈爾名作欣賞》《人生絮語》《天竺心影》《季羨林談讀書治學》《季羨林談師友》《季羨林談人生》《病塌雜記》《憶往述懷》《新紀元文存》等。
賦得永久的悔。
季羨林。
題目是韓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賦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為什么心甘情愿作這樣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題目出得好,不但實獲我心,而且先獲我心:我早就想寫這樣一篇東西了。
我己經到了望九之年。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中,從鄉(xiāng)下到城里;從國內到國外;從小學、中學、大學到洋研究院;從“志于學”到超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既經過“山重水復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悅與憂傷并駕,失望與希望齊飛,我的經歷可謂多矣。要講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選其中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為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的心。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里。我們家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我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熱的“老佛爺”,被她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后快。她手下的小嘍羅們曾兩次竄到我的故鄉(xiāng),處心積慮地把我“打”成地主,他們那種狗仗人勢窮兇極惡的教師爺架子,并沒有能嚇倒我的鄉(xiāng)親。我小時候的一位伙伴指著他們的鼻子,大聲說:“如果讓整個官莊來訴苦的話,季羨林家是第一家!”
這一句話并沒有夸大,他說的是實情。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親等三個兄弟,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親和九叔餓得沒有辦法,只好到別人家的棗林里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饑。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最后兄弟倆被逼背井離鄉(xiāng),盲流到濟南去謀生。此時他倆也不過十幾二十歲。在舉目無親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經過千辛萬苦,九叔在濟南落住了腳。于是我父親就回到了故鄉(xiāng),說是農民,但又無田可耕。又必然是經過千辛萬苦,九叔從濟南有時寄點錢回家,父親賴以生活。不知怎么一來,竟然尋(讀若xin)上了媳婦,她就是我的.母親。母親的娘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親。她家里飯都吃不上,哪里有錢、有閑上學。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莊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北京大學那一位“老佛爺”要“打”成“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就有這樣一位母親。
后來我聽說,我們家確實也“闊”過一陣。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東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五角錢,買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災獎券,中了獎。兄弟倆商量,要“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回家揚一下眉,吐一下氣。于是把錢運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鄉(xiāng)里的事由父親一手張羅,他用荒唐離奇的價錢,買了磚瓦,蓋了房子。又用荒唐離奇的價錢,置了一塊帶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時興會淋漓,真正揚眉吐氣了。可惜好景不長,我父親又用荒唐離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樣,豁達大度,招待四方朋友。一轉瞬間,蓋成的瓦房又拆了賣磚、賣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變了主人。全家又回歸到原來的情況。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降生到人間來的。
母親當然親身經歷了這個巨大的變化??上?,當我同母親住在一起的時候,我只有幾歲,告訴我,我也不懂。所以,我們家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像是曇花一現(xiàn),我到現(xiàn)在也不完全明白。這謎恐怕要成為永恒的謎了。
不管怎樣,我們家又恢復到從前那種窮困的情況。后來聽人說,我們家那時只有半畝多地。這半畝多地是怎么來的,我也不清楚。一家三口人就靠這半畝多地生活。城里的九叔當然還會給點接濟,然而像中湖北水災獎那樣的事兒,一輩子有一次也不算少了。九叔沒有多少錢接濟他的哥哥了。
家里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準,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鞍椎摹迸c我們家無緣?!包S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談“紅”色變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辦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個舉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們這一支是有錢有地的。雖然舉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親孫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鐘愛都傾注到我身上來。她是整個官莊能夠吃“白的”的僅有的幾個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給我留出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白面饃饃來。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里跑,我們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此外,我也偶爾能夠吃一點“白的”,這是我自己用勞動換來的。一到夏天麥收季節(jié),我們家根本沒有什么麥子可收。對門住的寧家大嬸子和大姑——她們家也窮得夠嗆——就帶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麥子”。所謂“拾麥子”就是別家的長工割過麥子,總還會剩下那么一點點麥穗,這些都是不值得一撿的,我們這些窮人就來“拾”。因為剩下的決不會多,我們拾上半天,也不過拾半籃子,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己經是如獲至寶了。一定是大嬸和大姑對我特別照顧,以一個四五歲、五六歲的孩子,拾上一個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麥粒。這些都是母親親手搓出來的。為了對我加以獎勵,麥季過后,母親便把麥子磨成面,蒸成饃饃,或貼成白面餅子,讓我解饞。我于是就大快朵頤了。
記得有一年,我拾麥子的成績也許是有點“超?!?。到了中秋節(jié)——農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里弄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一次。我當時并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F(xiàn)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至于肉類,吃的回憶似乎是一片空白。我老娘家隔壁是一家賣煮牛肉的作坊。給農民勞苦耕耘了一輩子的老黃牛,到了老年,耕不動了,幾個農民便以極其低的價錢買來,用極其野蠻的辦法殺死,把肉煮爛,然后賣掉。老牛肉難煮,實在沒有辦法,農民就在肉鍋里小便一通,這樣肉就好爛了。農民心腸好,有了這種情況,就昭告四鄰:“今天的肉你們別買!”老娘家窮,雖然極其疼愛我這個外孫,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幾個制錢,裝一罐子牛肉湯,聊勝于無。記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塊牛肚子,這就成了我的專利。我舍不得一氣吃掉,就用生了銹的小鐵刀,一塊一塊地割著吃,慢慢地吃。這一塊牛肚真可以同月餅媲美了。
季羨林散文讀后感篇四
很早看過藝術人生參訪季羨林老人的專題,知道他是位名人,但真正讓我關注他,對他產生敬佩的是在去年暑假期間,我才真正的知道了他的許多故事,接觸了他的一些文章,也拜讀了他的《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jié)一節(jié)的小內容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后產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后讓思想得到洗理與升華。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寫道: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做“傻瓜”的人,而是認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這說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道理。他認為:不自作聰明,不把別人當傻瓜,從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只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
讀季羨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盞不必太過亮的臺燈,或者來一杯茉莉花茶。和著燈光的寧靜與茶的清新便可以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獨享樂趣。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童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全在這本書里,書里的故事不僅僅是季先生的,還是每一個人的。修身、哲學、寄情、曠達。也許你不愛讀書,你不愛看故事、你不會輕易理解他人的歷史足跡、你不愿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書面語變現(xiàn)的文藝。但是你不可以懷疑季老真誠的態(tài)度。
季羨林散文讀后感篇五
當時為了“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而想看這本書,卻沒想到并沒有我期待的許多人生哲理或是幽默風趣。但是季羨林的文學功底完全可以看出來,引經據(jù)典以及措辭等。但是天涯屐痕中和國外出游相關的總是在寫中x友誼,不太喜歡。品味人生的那幾篇比較喜歡,讀完令人平靜又有點淡淡的溫暖與悲傷。
有個觀點印象深刻,就是人生的盡頭就是墳墓,他也多次引用魯迅先生《過客》中那句“前面?前面,是墳?!薄Α赌辍愤@一篇也印象深刻感覺是自己情緒所致,講一堆看似沒有條理但有核心的思想寫了出來?;炯那槎际切┑囊恍┲参铩?/p>
學??v橫都是一些學術相關的散文?!吨挥袞|方文化能拯救人類》:提倡學習西方文化的精華,同時為西方送去東方文化的精華?!堆芯繉W問的三個境界》引用的王國維《人間詞話》里關于成大事業(yè)的三個境界的解讀。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季羨林先生很紅很專了,他認為工作的動力“對我們來說,動力應該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
《我和外國文學》:季羨林先生大學讀的青花的西洋文學?!段液头鸾痰难芯俊罚杭玖w林有個觀點“研究越深入,則信仰越淡薄?!绷硗猓玖w林認為我們雖然要堅持唯物主義,但是“宗教是由宗教需要的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保R克思的觀點)宗教的存在是因為人的需求而存在?!皣?、階級先消滅,宗教后消滅?!?/p>
所以對于宗教不提倡但也不去消滅。我們的職責是對人民進行唯物主義、無神論教育。對于宗教是否因之而逐漸消滅,我們可以不必過分去考慮。宗教也不一定為成為社會發(fā)展和生產力發(fā)展的障礙,因為宗教會適應。而且研究中國文化、哲學等需要研究佛學。
靈感是有的,但是還是要努力和勤奮才行。另外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思考問題的時候不要僅思考一個問題,要同時思考幾個,而且要念念不忘,永遠不讓自己的腦子停擺。
《散文的光譜》:堅持文學作品的第一位是藝術性。所以廣義的散文可以包括政論之類的文章?!堵勆⑽摹罚杭玖w林先生偏愛散文,認為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文壇最成功的的就是白話散文。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最忌單調平板。
師友情誼就是懷念老師或朋友的散文。另,季羨林真的很喜歡寫景的時候大量排比或者舉例的時候寫大量例子。寫文還會穿插一些季羨林經歷過的一些歷史大事,比如二戰(zhàn)、文革等。
季羨林散文讀后感篇六
我只要一看這本書,就像被磁石一樣,被牢牢地吸引住了,無法自拔。
這本書說的是季羨林爺爺自己經歷過的一些事:有一些奇怪的事,讓自己捉摸不透;有一些和自己養(yǎng)的動物和植物發(fā)生的開心和悲傷的是:有一些則是回憶“自己”在當教師的美好時光……我最愛看的是一篇名叫《老貓》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他與咪咪和虎子發(fā)生的事:虎子是一只脾氣暴躁,又愛咬人的貍貓,而咪咪則是一只毛發(fā)雪白,膽小的混種的波斯貓。一開始,季羨林只有一只貓,那就是虎子。過了一年,季羨林就又買來了一只小貓,也就是咪咪。當咪咪被送來時,虎子則已經格外強壯了,專門保護咪咪,不讓咪咪受傷害。有一年,咪咪已經生了兩個小貓了,大概是初做母親,沒有經驗,讓自己的貓給餓死了。過了幾年,咪咪已經快要不行了,因為它是不是地在某個地方拉小便。于是,咪咪晚上就躲在石頭之間睡覺,季羨林每天早上就得去找它,給它喂食。日子久了,有一次,季羨林去找咪咪,沒有找到,于是,向鄰居打聽,鄰居說:“貓老了,就會去一個偏僻的地方來接受命運,所以主人是看不到貓死的?!?/p>
我非常愛看這本《季羨林散文集》,這本書講述了一些普通的事,但是,經過了季羨林爺爺?shù)拿鑼?,就變得與眾不同了。
季羨林散文讀后感篇七
許久沒有在空間里寫寫心情,有一個朋友問我,為什么好久沒有見我寫的日志,只是因為忙嗎?想必這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解釋的多了,有時候往往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在讀季羨林老先生的散文,從談人生到再談人生,從人世間的世態(tài)炎涼到為人處世的寬容,著實讓自己受益匪淺。回往過去的日子,留下很多的遺憾,但更多的是自己的稚嫩帶來的種種困惑。他說“人一生要處理的關系只有三種,第一種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第二種是處理好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第三種是處理好自己的思想與感情的沖突。”我個人認為,第一件事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大家做的最可笑的,因為我們總是以強盜式的姿態(tài),來對待處理這兩者的關系;第二件事,是大家每天都在忙著處理的,也是大家最在乎的,我們就是這樣,喜歡活在別人的嘴邊,為了那一句并不是發(fā)自真心的稱贊,我們?yōu)橹冻龅氖菚r間,那些本應該和親人、朋友呆在一起的時間。為什么我們總是這樣呢?寧愿浪費大把的時間在陌生人或者僅僅是見面點個頭的家伙的身上,卻不愿意將部分時間用來和自己的家人、朋友、愛人呆在一起呢?我們這是怎么啦?第三種,會因背景、閱歷、性格的不同而不同,思想與感情的沖突是與年齡成正比的。小時候幾乎很少會在這些事情上煩惱,長大后,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或多或少的會去權衡做這件事情的利弊,往往就是這轉瞬間的思考,讓我們經歷了更多的心靈上的折磨,情感上的無奈。
三件看似簡單的事情,一輩子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的懂得,而我的理解也是那么的淺顯,我能做的就是“盡人事而聽天命”。
文檔為doc格式。
季羨林散文讀后感篇八
一位年輕的大學生讀了我寫的回憶錄《行走的隕石》,說我的文章感情很真摯,有季老的影子,并且向我推薦了季老的《一條老狗》和《黃昏》兩篇文章,他的話讓我汗顏得有些不知所措,季羨林———這位我心目中高不可攀的國學泰斗,我們的差距何止天壤之別,怎么敢和他老人家相提并論啊,于是,我懷著忐忑的心情,迫不及待的到網上去搜尋這兩篇文章,想看看大學生何出此言。
先看了《一條老狗》。讀第一遍的時候,不聽話的眼淚一直在遮擋我的視線,只能說是囫圇的看了一遍;平靜了少許,我又開始看第二遍,雖然情緒好了一些,可眼淚還是止不??;當我拜讀第三遍的時候,已經理智了許多,你別說我還真的感到了我的文章有季老的影子,道不是說我的寫作水平和文學造詣可以和季老同日而語,而是那顆拳拳的孝子之心,以及對亡母的思念讓我感同身受,同為人子,對自己生身老娘的那份眷戀之情,是越磨越深,揮之不去的,人啊,無論尊卑貴賤,母子連心的感覺是相同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平民如此,大師亦如此。
我終于明白了,那位年輕的大學生說的話:“你的文章里有季老的影子”。是啊,怎么會沒有呢。
一位才高八斗,碩果累累的耄耋老人,在垂暮之年仍不忘少小離家,母子惜別的點點滴滴,道出了一個兒子,不能與母親朝夕相伴,床前盡孝的無奈與悔恨,我知道,這一定是季老痛了七十多年的一道硬傷,相比而言,我比季老幸福得多,父親去世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在場,雖然當時我只有12歲,但是我有幸親自給父親擦洗身體,給父親穿衣服,拉著父親的手,把他送到太平間。母親去世時我已經四十開外,見證了母親去世的全過程,所以我比季老幸運,我的童年雖苦卻是在母親的羽翼下度過的,物資的富足是無法與母愛相比的。然而,無論多大年紀,母親的過世都是無法抗拒的痛苦,兒子思念母親的感覺是不會有兩個樣子的。
季老沒有只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他極力的想象著,母親在想念孩子中熬過的每一個夜晚,設想著母親是怎樣的清貧與孤獨。關于那條老狗,季老著墨并不多,但賦予了老狗忠誠,堅守,誠信。老狗的不離不棄,其實是季老最想做到的。
“子欲孝而親不在”年少的季老一定是為了改變母親的命運而刻苦攻讀的,可惜的是母親沒有等到這一天,但是,泉下有知,季母一定會因為欣慰而知足的,“我從來不信什么輪回轉生;但是,我現(xiàn)在寧愿信上一次。我已經九十歲了,來日苦短了。等到我離開這個世界以后,我會在天上或者地下什么地方與母親相會,趴在她腳下的仍然是這一條老狗?!边@是季老的原文,我反復的拜讀,細心的品味,這是季老的心愿,也是我的心聲,能夠趴在母親的腳下,做一條忠于母親的老狗,與母親朝夕相伴是每一個做兒子的福氣,愿這一切不僅僅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