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致良知讀后感篇一
王明陽先生在文中所說的求正道,學會“收放心”,無論事實如何,總要有時間讓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學便須知有著力處,即學便須知有得力處?!爆F在社會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強,但還有許多人以追名逐利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甚至做事時會不擇手段,社會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抱負、有進取、有善心的人來引領,才能達到和諧、幸福。
在工作中勤奮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不斷為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添磚加瓦,有了目標,還要努力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間要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學習致良知是為自己而學,為修養(yǎng)美德而學。
“故不貴于而過,而歸于改過?!痹诠ぷ髦袘撉宄恼J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隱藏自己的不足,通過問題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誠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而后改之,“責善”與人相處,要相互監(jiān)督,提醒,指出他人錯誤時,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盡心盡力體現你對他人的關心愛護。
學習致良知,就是來逐步凈化自己,就是擦亮那邊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潔凈,照亮他人。
致良知讀后感篇二
這是在1517年,陽明先生奉命到贛州剿匪,來到贛州后,他并沒有馬上用兵,而是對當地匪民不分、百姓和土匪串通一氣、通風報信、包庇隱藏等實際情況進行了充分的調查了解后,出臺的一項具體詳細、操作性很強的管理辦法。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十家牌法的內容和意義。內容具體是指:每十家為一牌,每戶門前置一小牌,查實造冊報官備用。規(guī)定每戶每人執(zhí)牌挨戶查巡情況,隨時報官。如有隱藏不報的,十家連坐。通俗的理解,就是每十戶人家為一個管理單位,每戶門上放置一塊小牌子,牌子上如實填寫家人的信息(如家庭人口、家人職業(yè)、身體情況、戶籍田糧等),還要照著這個樣子再造一份冊子上交,以備檢查。每天由各家輪流值班,值班的那家戶主對照各家門口的牌子,然后對住戶人口進行比對檢查,比如某家今夜多了某人,是何姓名,從何處來,來干何事等等。巡視結束后,連同自家的情況,通告各家。如有可疑處,應立即告知官府,如果有意隱瞞情況,事發(fā)之后,十家一同治罪。
陽明先生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一人犯錯,株連其他人,而是要讓大家把心連起來,團結一致抵抗外賊。先生的辦法是為了拔除巢賊之根,當地百姓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土匪的傷害,不得不與土匪勾結,十家牌法的施行切斷了巢賊的通訊信息,斷了巢賊的根。從十家牌法的制定上可以看出陽明先生的軍事才能和超人的智慧,這也和他的心學理論息息相關。他認為人人有良知,如果一個人因為自己隱藏了他人而連累了其他九家?guī)资柸?,心里的良知就會非常愧疚,所以不會收留,甚至還會送到官府手中。這其實就是讓我們的心明,心明則眼亮,自己心明的時候才能看清是非善惡。
我們無論做什么事也應該從細處著手,從十家牌法來看,全是細節(jié),全部落在實處,一縣之事,如視諸掌。在沒有互聯(lián)網數據的那個年代,要做到是非常不容易的,從開篇我們也可以看出,執(zhí)行起來還是難的,但王陽明先生再次申告,就是要大家再次落實,審查清楚,讓所有情況無所遁形,這就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大的布局還要在細處下功夫。
十家牌法即使在今天,依然是十分受用的,例如分組學習法,幾人一組,能心連心,相互牽制和影響,最終提高學習效率。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除熟練掌握工作技能之外,還應該“講信修睦”,遇事應相互勸解和調和,相互支持、相互砥礪、團結一致。讓我們心中的良知迸發(fā),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社會會更加和諧。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有不妥之處希望大家給予指正,謝謝大家的聆聽!
致良知讀后感篇三
“致良知”學問之所以能延續(xù)到今天,并重新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確實有用,也能夠應用,而且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諦畢竟經歷過許多歲月而覆蓋了種種塵埃,使人不能認清其真相。使得墻內開花墻外香,殊為可惜。也就是說,在沒有“致良知”的思想影響下,我們仍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也學習其它各種知識,為的是讓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隨波逐流。只可惜長期以來我們不認識身邊有價值的東西,或放著好的東西不用,卻在苦苦追求殘次的東西,可謂明珠暗投。假如,今天我們能夠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將其實際應用于工作和學習之中,無疑就多了一項強大的心理支撐,保持自尊無畏的心境。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則認為,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尸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
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凈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準則。以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會鉆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王守仁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
致良知讀后感篇四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王陽明先生用這四個詞概括出了一個人這一生應有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有志者事竟成,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有目標就會有前進的方向和動力,這就是立志。學無止境,我們只有在學習中才能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標,完成自己的志向,這是勤學。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時刻認清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改正去完善,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得到升華,這是改過。
與人相處我們要真誠相待,無論是同事還是朋友,只有互相督促才能共同進步,不好的東西不要強加于對方,以真心才能換真心,這是責善。
致良知讀后感篇五
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是王陽明首先指出的一點。他說,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練成也要以立志為根本,更別說更大的事業(yè)。為什么立志如此重要?王陽明舉例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沒有舵木、馬沒有銜環(huán),于是只能隨波逐流,人生就會一盤散沙。用現在的話說,志向就如同定盤星、指南針,關系著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否則,人就會是無頭蒼蠅,人生就會是一團漿糊。王陽明又批評當時的讀書人——懶散墮落、貪玩成性,荒廢學業(yè)、浪費時日,最終注定是一事無成。而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沒有立定志向。
首先陽明先生所說的立志,不是簡單的對工作的策劃,而是可以理解為人生的一場策劃,作為普通人我們可以立一個小志向,只要堅持來完成,這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志向就像是海上的燈塔為破浪乘風的船只指引方向,每一顆種子都有長成參天大樹的夢想,每一條河流也都有奔向大海的期望!人生有兩條路,一條需要用心走,叫做夢想;一條需要用腳走叫做現實,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低估了自己,對自己不夠狠,從而錯過了,遇到一個更加優(yōu)秀的自己,逼自己一把,很多事情并不需要多高的智商,僅僅需要你的一份堅持,一個認真的態(tài)度,一顆迎難而上的決心。目標一旦形成,就應毫不動搖,全力以赴去達成!漢朝的司馬遷繼承父業(yè),立志著述史書,他游歷各地閱覽了大量書籍,不料正在他著手編寫《史記》時遇到了李陵之禍的株連,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負重,身受腐刑,幽而發(fā)憤,經過十余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寫成了鴻篇巨著——《史記》。
立志要要立長志而不要常立志。立長志,是要我們目標遠大,不要拘泥于眼前,放眼未來,才可突破現在;不立常志,是不要總是不斷地放棄,要有所堅持,有所取舍,鍥而不舍,方能有所成就。陽明先生12歲立志到37歲才龍場悟道,這過程是心志反復修煉打磨的過程!陽明先生很早之前就立志說要成為圣人也最終成了圣人,所以說眼界決定格局,格局決定高度!再說說張海迪立志成才,張海迪自幼就患有嚴重的高位截癱,幾次頻臨死亡的邊緣,身體可算弱小,可是20多年來,他學會了四門外語,翻譯了16萬多字的外國著作,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并自學了針灸技術為群眾治病一萬多人次,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應該時刻想著自己的志向,不忘初心就有用不完的力量!人生不要被安逸所控制,決定你成功的是奮斗!當你選擇了開始,就不要輕言放棄,用你足夠的毅力和耐心去堅持,總有一天,你會回眸一笑:原來我也是這么的優(yōu)秀,堅持夢想,不忘初心!就從今天行動,總有一天,那個一點一點可見的未來會在你心里也在你的腳下慢慢清晰,生活從不虧待每一個努力向上的人!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撐,無論做什么都是動力十足,因為有目標在前方,所以不敢怠慢,便會風雨兼程!
立志可謂起步與方向,不論你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得到什么東西,立志都是第一步。立志要要立長志而不要常立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致良知讀后感篇六
從進化心理學(基因)的角度講,良知或者說利他行為or合作,最終還是為了利己行為,為了提高基因傳遞下去的成功率。
什么愛,站在基因的角度只有純粹的利益,只有生存和繁衍才是最重要的,覺得這本書比較偏左。
良知只是進化出來的一種利他行為。(對陌生人的良知是害怕自己落入困境時沒人幫助,因此進化出了一種同理心,對落入困境,可憐的人的一種利他行為。對于親人,則是基因上的原因。)。
印象最深的有幾點,一個是反社會人格,面對高級情緒的時候,大腦的反應竟然像是看到數學題一樣,是需要去“理解”的,當時非常的震驚。
還有就是與弗洛伊德的超我那幾段比較時,作者說良知不是超我,因為超我還是用的是“恐懼”的力量,而良知應該是“愛”。但熟知進化論的我,還是對愛很cynical的,比如同理心的本質是害怕自己落入困境時沒人幫助,因此進化出了一種同理心,對落入困境,可憐的人的一種利他行為。對于親人,則是基因上的原因。
世界的最究極本質還是利己的,并不存在真正的利他。偶爾的圣母只是進化的過程中出現了過擬合,很明顯會更容易被自然選擇淘汰掉。
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是基因層面的利己,兩性之間的愛就更不用說了,本質更是合作與相互吸引的行為?;蛟S反社會人格者,在進化的角度,或許只是進化的更完全一些?因此失去了很多高級的共情能力。
致良知讀后感篇七
近日感悟,致良知是目標,因為良知是人的本來狀態(tài),致良知就是要恢復人的本來狀態(tài),讓良知指導人的所有行為。
但致良知不能躲入深山老林,或離開紅塵人世,那樣修的只是空禪。致良知的路徑就是事上磨練,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追求良知,有事時如此,靜處時也是如此。
而具體如何致良知,個人感覺是一個三部曲的過程:
2、體驗。對于眼鼻口舌身心意,在覺知后,要深度體驗,體驗其發(fā)生過程,越細越好;
3、轉換。在體驗后,轉換到良知狀態(tài),讓良知發(fā)揮作用,這個時候可能會用到意志的作用,但這時意志發(fā)揮作用是有體驗在先,因此就不會是“執(zhí)著”。
個人感悟,與同道交流。
致良知讀后感篇八
我是一個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經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會鉆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吃不下睡不著。讀了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對我有很大的觸動。王陽明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講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王陽明心學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么區(qū)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
如果王陽明在世的話,他一定會說: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這些私欲就會被控制,而你自己也會活的更加自在。良知的學業(yè)是一步步跟進的,不可一蹴而就。在良知的路程中,我們應該學會聽從第一感覺,這第一感覺往往便是良知發(fā)出的聲音,它會指導你走向正確的道路。
王陽明先生還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個人的本心;應該好好地去發(fā)現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事實上,一個人真正的要優(yōu)秀,不管怎么學,怎么做,根本的還是內心。而且,良知還有一個擴大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內心現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實踐能力愈強。后世的大人物們,無不是自我修煉和不斷擴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往往會不知不覺被功名利祿所困擾,很少能靜下心來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與圣人之道漸行漸遠。因此,我們要培養(yǎng)一種擺脫世事紛擾、潛心做學問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煩囂,濾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誘惑,保持一顆淡定之心,聚精會神做有意義的事情。
致良知讀后感篇九
在學完《致良知》后,竟時時有被電流擊中之感,真如大地驚雷,轟然驚醒夢中人。
陽明哲學歸納起來,即是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陽明哲學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于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fā)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雜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
提升心性,磨煉靈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勞動有戰(zhàn)勝欲望、磨煉精神、創(chuàng)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簡單地獲得生存所需糧食。獲取生存所需的糧食只不過是勞動的附屬功能而已。所以,專心致志、認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提升心性,磨煉靈魂的尊貴的"修行"。
如果有閑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里狀態(tài),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舉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養(yǎng)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激的心性,提倡行善、積德,特別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積德有好報。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
中國的古代先賢常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作為一個君子的行為準則,一個人的價值體現在為他人創(chuàng)造了多少福利。有人說:自己辛辛苦苦創(chuàng)造的財富怎么能轉手贈與他人。其實仔細想想,所有人的財富并非是靠一己之力創(chuàng)造的,譬如一棵果樹,它的茁壯成長要靠土壤的養(yǎng)料、水分的灌溉、園丁的照料,所以當它成材以后,它理所當然要承擔起固化土壤、鎖住水源,以及用自己的果實回報園丁的責任,否則,當水土流失、園丁離去的時候,這棵果樹自然就枯萎了。
看看身邊的人,同時踏入工作崗位,若干年下來,成就高的往往是那些一開始看上去比較木訥,但是比較踏實、比較敬業(yè)的人。很多人自視過高,卻眼高手低,看看哪里也容不下自己,領導也不如自己、同事也不如自己、一肚子懷才不遇的情緒,天天琢磨著跳槽。且不論他是否有真才實學,試問這樣的職工,哪一個領導肯重用?能力是可以后天培養(yǎng)的,熱情或者說工作態(tài)度卻是個人成敗的關鍵。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尸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凈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準則。
致良知讀后感篇十
今日讀王陽明先生《致良知》,結合自己工作實際中遇到的困難、職場生涯的心得體會和提升組織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思考感悟,做此讀后感。
一、遵守職業(yè)道德履行工作職責。
在《告諭浰頭巢賊書》一文,是陽明先生在江西剿匪的時候所作的招安文告,第一段是施之以威,借著打下桶崗,橫水兩地山賊的勝利,壓制還未被剿滅的浰頭山賊的氣勢。第二段則是動之以情,讓山賊自己回憶造反心路,反省自己的錯誤。第三段是曉之以理,從實際利害出發(fā),告訴山賊投降才有活路,負隅頑抗只有死路一條,敦促他們自己速作決斷。最后一段則是三者皆有,糅雜在一起,軟硬兼施,充分顯示了陽明先生的智慧和對對方心理的把握。
實際上,本文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現了王陽明對善惡的剖析,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善人也都有個惡人,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線。在工作當中,認真履職不辜負每位消費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責讓消費者不滿意就是惡。唯有此,我們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職責,提高服務質量。二、善于把握趨勢迎接機會挑戰(zhàn)在《與王純甫書其一》一文中講到,“金之在冶,經列焰,受鉗錘,當此之時,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視之,方喜金之益精煉,而惟恐火力錘鍛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鍛煉之有成矣”。王陽明先生以冶金時“金”與“他人”不同角色不同感受,及至去除雜質煉得真金他人喜愛,金亦因千錘百煉有所成而高興,來闡述艱苦卓絕的困難磨礪于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困難對于任何一個人或團隊的發(fā)展都是不可避免的,是成功的助力石。本文的核心主旨告訴我們在困難面前我們不能氣餒,更不能失去理智,而是更加努力的發(fā)揮我們團隊和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善于把握發(fā)展中的規(guī)律和趨勢,在挑戰(zhàn)和機遇面前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推動工作走向成功。
三、堅持勤奮學習注重團隊建設。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先生認為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最為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經立志做一個君子,自然應當從事于學問,凡是求學不能勤奮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還沒有堅實的緣故。說到過失,雖然大賢人也不至于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后成為大賢人,因為他能改正啊。所以作人不注重于沒有過失,可是注重在能夠改過。
致良知讀后感篇十一
“致良知”學問之所以能延續(xù)到今天,并重新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確實有用,也能夠應用,而且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諦畢竟經歷過許多歲月而覆蓋了種種塵埃,使人不能認清其真相。使得墻內開花墻外香,殊為可惜。也就是說,在沒有“致良知”的思想影響下,我們仍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也學習其它各種知識,為的是讓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隨波逐流。只可惜長期以來我們不認識身邊有價值的東西,或放著好的東西不用,卻在苦苦追求殘次的東西,可謂明珠暗投。假如,今天我們能夠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將其實際應用于工作和學習之中,無疑就多了一項強大的心理支撐,保持自尊無畏的心境。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則認為,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尸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
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凈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準則。以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會鉆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王守仁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講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守仁心學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么區(qū)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
致良知讀后感篇十二
任何一個優(yōu)秀人士的成長都不會一帆風順,王陽明也是如此。王陽明的一生可以說是很曲折的。他經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靜。他所經歷的挫折和坎坷給他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促使他悟道。王陽明的心學之所以能夠萬世流傳,讓人拜讀后回味無窮,是因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鍛煉內心平靜面對,而后深思熟慮總結經驗。
王陽明在被放逐到龍場驛時,那里荒僻蟲蛇眾多、瘴氣流行,接近于山頂洞人居住時代。他在艱苦流放時期沉靜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沒有能力改變外部環(huán)境的,只能適應環(huán)境。這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不經風雨,就不能見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長,讓人成熟。我們的工作何嘗不是如此呢?或許我們有離家遠、上夜班、不公平、雜事多、工作辛苦等的種種抱怨,但是這些是我們短期內能改變的嗎?我們能做的就轉變心態(tài),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當我們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我們的工作時,就會發(fā)現之前的那些抱怨不過是“子虛烏有”啦。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一部分,教會我們感謝逆境,順應逆境,在逆境中成長悟道。王陽明能夠剿匪成功不僅靠的是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更是他非凡的攻心術。他的悟道教會我們,每天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反思。今天的工作干得怎么樣?待人接物上有沒有不妥?談吐言語有沒有不到?等等這些問題都要一一拷問自己,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在工作中做一個有心人,時時處處留心,那我們必然會不斷進步,必然會取得成功。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出:良知在人,永遠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盜賊,你喊他賊,他也不愛聽,這就是良知永遠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他沒有良知了。在在這兒我聯(lián)想到我們工作中管理的問題。我們的每個職工對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進的職工,我相信在他內心深處還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點成績來向領導和同事證明自己的價值。作為管理者,如何喚醒職工的“良知”,如何激發(fā)職工的工作熱情,就需要利用心學的理論來引導職工了。
王陽明的心學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新事物新思潮層出不窮的當代社會,我們要用心學來武裝自己,要淡定處理身邊的每件事。比如供電段,點多線長,職工眾多,職工思想千變萬化,車間班組中的各種“疑難雜癥”怎么處理?則就要求管理干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術底蘊,還要有優(yōu)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無疑是解決這些疑難雜癥的良方。首先是知,干部要學好業(yè)務知識,在技術層面上要能夠服眾。有了“知”做理論基礎,做起事情來才有理有據,安排起工作來才會目的明確,思路清晰。其次是“行”,干部要多下現場,多巡視設備,多了解工區(qū)現狀,多掌握職工思想動態(tài)。實踐出真知,沒有實踐就沒有發(fā)言權,作為管理干部只有在充分了解現場實際情況后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盲目指揮情況的出現。最后是“合”,專業(yè)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琢磨,要把認知和實踐活動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升華理論。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前面已經講了知行合一具體到工作中的實際應用。本書的作者度陰山在書的后記中也寫道:“王陽明的心學不是理論,而是生存和解決問題的工具”。這句話讓我豁然開朗,有多少人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是高大上的理論,是“故弄玄虛”的學術,與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關系不大。但是我們看了這本書后,才發(fā)現心學就是我們生存于世的工具。在我們做人做事中,心學的應用太廣泛了。學以致用,就是我們閱讀此書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