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nèi)容感悟??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一
有一書,君王宋神宗稱其“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有一書,史學(xué)家王鳴盛贊其“此天地間必不可無此書,亦學(xué)者不可不讀之書”;有一書,與司馬遷所著《史記》并稱“史家兩司馬”。此書名曰《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為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然而,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它至上的史學(xué)地位,也不是它歷來為人們所稱頌的名聲,而是它其中紛呈,精彩,曲折的故事,如同一幅活靈活現(xiàn)的歷史畫卷在我面前徐徐展開。
每看完書中的一篇章,心中都會有感待發(fā)。其實我認為,《資治通鑒》本身就是一篇觀后感,以史實為材料,以朝代為提綱,縱觀古今,在敘述故事的同時加入了對歷史的看法評判,這也是《資治通鑒》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春秋末期,晉國被稱為中原霸主,大權(quán)旁落于智、韓、趙、魏四家,其中智家勢力最大。然而智家繼任族長智瑤卻是一個心胸狹隘,狂妄自大的人。他公然戲弄韓康子和魏桓子,甚至無故索取三家土地,最終三家分晉,晉國自此滅亡。智家原為四家中實力最強悍的,但在智瑤昏庸的領(lǐng)導(dǎo)下滅亡,令人嘆惋。而智瑤昏庸的源頭,便是由于他目中無人,不能寬容待人,聽不進勸諫,又得罪了其他三家,以致他們聯(lián)手攻打智家。一個驕傲自大的人,終會在他的自大中自取滅亡。不能因為眼前的一時得意而忘乎所以,肆意妄為,應(yīng)該時刻懂得謙虛,謹慎。與此同時,也應(yīng)當多與有才干,有品德的人結(jié)交,不嫉賢妒能,還要虛心接受他人正確的意見。這樣,才能真正受人愛戴。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書中的長孫皇后、馬太后。長孫皇后的賢良淑德被后世傳頌。她雖貴為皇后,衣食住用行均不求奢華。她從不徇私,凡事秉公處理;她還常勸唐太宗親近賢臣,減輕百姓徭役。長孫皇后將賢德詮釋到了極致;馬太后與長孫皇后相似,崇尚節(jié)儉,甚至穿粗布衣裳,直接帶動了當時清明的良好風氣。當年漢章帝的繼位離不開馬家?guī)孜痪司说姆龀?,因此,繼位之后,他準備封賞自己的舅舅。原本,這只是按慣例辦事,但遭到馬太后的嚴詞拒絕。馬太后認為,馬家并無德才出眾之人,沒有被封賞的理由,也以免將來外戚專權(quán)。歷史上因外戚專權(quán)導(dǎo)致王朝覆滅的例子比比皆是,馬太后能看清根本,不為家族謀取私利,以國家為重,此等氣魄讓我驚嘆之余敬佩不已。當然,我們當前很難做到長孫皇后那般端莊賢惠,也無須刻意如馬太后那般布衣草席。學(xué)會大公無私,懂得知書達禮,對她們心存敬意,足矣。
《資治通鑒》中還有很多類似以上的史實,作為之后中國古代君主的必修書目,它教人勤儉節(jié)約,教人治國之道;教人如何得民心,如何用賢臣,如何除奸佞。
如果用一句話說明《資治通鑒》,那必然是: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資治通鑒》,那將會是:博古通今。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二
最近我突然對歷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顿Y治通鑒》變成了我的閱讀對象,它讓我了解了許多歷史上的.知識。
然而對歷史了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談中,談?wù)撃骋粋€人將他和成歷史上的某個英雄或某個小人做比較,自己因為不了解那時候的歷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話,就算別人沒有注意到你這一點,自己也會覺得非常尷尬。
我們班上的王雨澤,他對于歷史的了解很廣,現(xiàn)在正在讀眾多史書中的《明朝那些事》,因為他對歷史很感興趣所以看過后常常能記得和陳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時這首詩的作者于謙是明朝的人,王雨澤能很好的陳述出當時的歷史背景,他口若懸河,說的形象生動,把當時于謙的品質(zhì)和皇帝的昏庸說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課鈴響了也不想下課。
可見歷史的了解可以改善人們的觀念,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zhì)。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三
最近閑來無事,打開書柜,找到一本以前讀過的書《資治通鑒》,慢慢讀來,竟然讀出了興趣。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司馬光著作。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后人予警示。
《資治通鑒》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zhàn)國紀的滄桑風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統(tǒng),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梁與陳紀當中,我了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里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辟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辟“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梢?,《資治通鑒》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fā)憤寫了《資治通鑒》完整記述了戰(zhàn)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并且英雄人物輩出。里面更加給后人給予經(jīng)驗。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四
《資治通鑒》是一部集中國歷史文化之大成的名著,內(nèi)容豐富而博大,要在有限的時間里讀完,僅靠白天是不行的。因此,我沒有放棄夜讀。夜來讀書是我多年的習慣,美中不足的是無法利用窗外的景色來調(diào)整情緒和精神,唯以提神的就是幾種不知名的夜鶯的啼叫聲。每當此時,便想起國內(nèi)北方的老家。而今,老家早已不同于20年前,即是白天也很難聽到鳥的鳴叫聲,夜來更是寂然。這里則不然,有幾種鳥通宵達旦地叫。書讀困了的時候,靜靜地聽一陣銀鈴般的鳥鳴聲,也是很有情趣的。鳥的啼叫與讀書的心緒常常交織在一起,“聽夜”也是一種享受,特別是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
就是在這種氛圍中,我全面系統(tǒng)地讀完了《資治通鑒》,并作了數(shù)萬字的摘錄和評述,特別是有關(guān)西北人文、歷史、地理與文化的載記。
屈指數(shù)來,自87年初讀《資治通鑒》始,至今已有十二個年頭了,但先前總是根據(jù)需要有選擇性地讀,有些地方早已讀過十余次了,有的章節(jié)還未介入,全面而系統(tǒng)地讀,這是第一次。要緊的是,讀書過程那種獨特的環(huán)境和氛圍,那種心境不同于在國內(nèi),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在異國他鄉(xiāng)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感受異域風光,會使人感悟到中國歷史之綿延悠久;中國歷史文化之博大精深;還有那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深邃及其獨具魅力的'創(chuàng)造性。同時,也使人感悟到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對世界歷史文化所做出的無與倫比的歷史貢獻。她是那樣的宏大壯闊,那樣的深邃浩渺。
在非洲讀中國歷史典籍,追溯中國文化淵源的同時,就想思索一個問題——人類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就古人類的沿襲與舊石器考古資料的陸續(xù)發(fā)現(xiàn),在世界范圍內(nèi)看,十九世紀,歐洲是人類進化中心的觀點較為盛行;但是,1929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的發(fā)現(xiàn),卻是世界古人類化石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國內(nèi)外為此而震驚,人類起源歐洲中心說受到質(zhì)疑。此后,由于非洲一系列考古發(fā)現(xiàn),又出現(xiàn)了非洲起源說。70年代以后,中國舊石器文化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再一次動搖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觀點。預(yù)示著中國所在的亞洲也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qū)之一。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五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鑒》的書。這本書是宋朝的司馬光編寫的。簡單地說,《資治通鑒》是一部歷史書,它所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時間跨大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還包括了戰(zhàn)國時代、秦朝、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它是按時間先后記錄歷史,所以稱為編年史。
其中我感覺最有趣的是《孟母三遷》。這個故事講述了:孟子小時候住在墓地旁邊,他天天學(xué)別人裝神弄鬼。孟母覺得很不好。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墒敲献佑謱W(xué)小販們吆喝叫賣。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學(xué)校的旁邊,孟子也跟著學(xué)生們學(xué)習知識和禮節(jié)。孟母很高興,便不再搬遷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得到啟示,一個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環(huán)境以及理想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就像《三字經(jīng)》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人長大后性格就相差很大。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要去對我們身心健康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科技館、運動場等等。不要去吧、游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六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伯魯幼子叫無恤。趙簡子想立繼承人,但不知立誰好。由于就把他日常訓(xùn)誡的言詞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并且叮囑說:"你們要好好記住這些。”過了三年,趙簡子再問他的兩個兒子訓(xùn)誡上的內(nèi)容。大兒子伯魯完全記不起,問他竹簡在哪里,已經(jīng)丟了。再問小兒子無恤,盛熟練記起竹簡上的內(nèi)容,并且隨身拿出那塊竹簡。于是趙簡子認為無恤賢能,立無恤為繼承人。
1.關(guān)于選擇,讓時間來驗證抉擇。
當我們無法做出選擇的時候,請不要做選擇。而是通過一定的方法讓時間來校驗。時間她總會洗盡鉛華,去偽留真。
2.態(tài)度決定一切,時間拉大差距。
小兒子無恤記住了父親的話,時時留心,總是隨身攜帶竹簡來學(xué)習。三年時間,竹簡上的內(nèi)容早已銘記于心。而大兒子伯魯早已忘記了父親的話,竹簡都不知道丟到哪里去了。
當我們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相信你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七
《資治通鑒》是一部集中國歷史文化之大成的名著,內(nèi)容豐富而博大,要在有限的時間里讀完,僅靠白天是不行的。因此,我沒有放棄夜讀。夜來讀書是我多年的習慣,美中不足的是無法利用窗外的景色來調(diào)整情緒和精神,唯以提神的就是幾種不知名的夜鶯的啼叫聲。每當此時,便想起國內(nèi)北方的老家。而今,老家早已不同于20年前,即是白天也很難聽到鳥的鳴叫聲,夜來更是寂然。這里則不然,有幾種鳥通宵達旦地叫。書讀困了的時候,靜靜地聽一陣銀鈴般的鳥鳴聲,也是很有情趣的。鳥的啼叫與讀書的心緒常常交織在一起,“聽夜”也是一種享受,特別是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
就是在這種氛圍中,我全面系統(tǒng)地讀完了《資治通鑒》,并作了數(shù)萬字的摘錄和評述,特別是有關(guān)西北人文、歷史、地理與文化的載記。
屈指數(shù)來,自87年初讀《資治通鑒》始,至今已有十二個年頭了,但先前總是根據(jù)需要有選擇性地讀,有些地方早已讀過十余次了,有的`章節(jié)還未介入,全面而系統(tǒng)地讀,這是第一次。要緊的是,讀書過程那種獨特的環(huán)境和氛圍,那種心境不同于在國內(nèi),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在異國他鄉(xiāng)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感受異域風光,會使人感悟到中國歷史之綿延悠久;中國歷史文化之博大精深;還有那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深邃及其獨具魅力的創(chuàng)造性。同時,也使人感悟到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對世界歷史文化所做出的無與倫比的歷史貢獻。她是那樣的宏大壯闊,那樣的深邃浩渺。
在非洲讀中國歷史典籍,追溯中國文化淵源的同時,就想思索一個問題——人類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就古人類的沿襲與舊石器考古資料的陸續(xù)發(fā)現(xiàn),在世界范圍內(nèi)看,十九世紀,歐洲是人類進化中心的觀點較為盛行;但是,1929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的發(fā)現(xiàn),卻是世界古人類化石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國內(nèi)外為此而震驚,人類起源歐洲中心說受到質(zhì)疑。此后,由于非洲一系列考古發(fā)現(xiàn),又出現(xiàn)了非洲起源說。70年代以后,中國舊石器文化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再一次動搖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觀點。預(yù)示著中國所在的亞洲也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qū)之一。
寫到這里,似乎該打住了。在一塊完整的時間內(nèi)集中讀完《資治通鑒》,對于我來說,恐怕是終其一生也不會再有的事了。相對于在國內(nèi)的工作時間,的確是一段難得的時光。在國內(nèi)上有老下有小,要工作要養(yǎng)家戶口,又要忙于生活瑣事,讀書寫字都是擠時間,哪里能覓得這么一段悠閑無慮、一門心思讀書的時間呢?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記下了這個不能忘懷的讀書環(huán)境和這段充滿著如春的時光和日子,而今細思起來不由熱淚盈眶……。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八
提到司馬光的名字,大家第一印象是不是都是那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最近我讀了《資治通鑒故事》,它也是我們腦海中那個砸缸的司馬光所著。
這本書涵蓋了中國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歷史。書中選取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詳或具有重要意義的故事。比如:荊軻刺秦王、蘇武牧羊、赤壁之戰(zhàn)、玄武門之變等。
我很喜歡名將吳起這一章。講了一個文武雙全的大奇人——吳起。無論是儒家、史家的理論,還是兵家、法家的謀略,他都樣樣精通。他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強盛: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無敵。按理說,他應(yīng)該是個值得大家尊敬學(xué)習的人??上?,他卻像一只臭蒼蠅,處處被人討厭,處處遭人排擠,最后被亂箭射死了。怎么會是這樣的結(jié)局呢?那就接著往下看吧!一次,吳起走投無路時,投奔了魯國,魯國和齊國一直是敵國關(guān)系??蓞瞧鸬钠拮邮驱R國人,群臣們怕吳起因為這層關(guān)系會有二心,誰知吳起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把心一橫,一劍砍下了妻子的頭顱,獻給了魯候。還有一次,吳起的老母親逝世了,也是因為吳起的母親所在的國家和吳起所效忠的國家是敵對關(guān)系,他竟然沒有回去奔喪。漸漸地群臣們都發(fā)覺吳起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都慢慢的疏遠了他讀完這個故事,我體會到了: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我更喜歡“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返”的荊軻。燕王太子丹為了報復(fù)兒時冤家秦王嬴政,派衛(wèi)國人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明知這是一件無法完成的使命,但還是義無反顧的接受了任務(wù)。最后不但沒有刺殺到秦王,還讓自己死在了秦國宮殿。荊軻身上那種“好名輕死,尚俠重義”的俠義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xué)習。
從《資治通鑒故事》中,我體會到了:我也要德才兼修,好好學(xué)習,天天向上,將來成為祖國棟梁,讓祖國因為有我而驕傲!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九
編年體開山祖師,讀歷史必讀資治通鑒。雖然只是把資治通鑒囫圇吞棗地讀了一遍。卻讓我感受到什么叫愛不釋手。翻開每一章節(jié),就像是在展開一幅幅千年的歷史畫卷,色彩艷麗,人物鮮活,讓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頂般的興奮。
《資治通鑒》是北宋政治家、史學(xué)家司馬光等歷時19年編輯完成的一部300多萬字的編年體史書。從春秋后期戰(zhàn)國的三家分晉開篇到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結(jié)束。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年間的歷史。敘述了戰(zhàn)國、秦、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1362年的歷史。記錄了期間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經(jīng)濟、思想、重要人物與重大事件。對朝代興衰與更替做了較客觀的敘述;對人性的善惡,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總結(jié),成就了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巨著。
《資治通鑒》敘事條理清晰,語言簡潔精練。如郭嘉十勝十敗論,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劉秀昆陽大捷,謝安東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敘事真實生動。蕭規(guī)曹隨、房謀杜斷、張巡守城等故事講得精妙絕倫。許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資治通鑒》,如,“得財失行,吾所不取”,“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將”;“物極則反,器滿則傾”;“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顿Y治通鑒》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幫助理清了這段歷史脈絡(luò),能放大讀者的人生格局。毛澤東主席這樣點評《資治通鑒》:“盡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本末畢俱,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xùn)”。錢穆稱之為“帝王之書、權(quán)謀之書、生存之書”?!顿Y治通鑒》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瑰寶。
《資治通鑒》講述了一段千年歷史,這段歷史是中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重要縮影。七雄爭霸,云譎波詭;秦統(tǒng)六國,縱橫捭闔;大漢立國,金戈鐵馬;三國風云,天下歸晉;八王之亂,禍害四起;隋亡唐興,中華盛世;五代十國,狼奔豕突;陳橋兵變,宋代后周。縱觀中華歷史,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外患皆由內(nèi)亂生,讓中華兒女歷盡劫難與艱辛。我們應(yīng)接受慘痛的歷史教訓(xùn)。
中華歷史波瀾壯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底蘊之厚重,世界絕無僅有。多讀歷史,就能感知歷史之浩浩蕩蕩,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我們要順應(yīng)歷史潮流,有危機意識,有家國情懷,有全局觀念。一切以民族發(fā)展為已任。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是我們?nèi)w國人的責任所在。珍愛和平,抓住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機遇期,堅守各自的崗位,恪盡職守,只爭朝夕。將我們的國家建設(shè)得更加強大和富有。為實現(xiàn)民族偉大的復(fù)興夢而奮斗!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
這幾天,我利用寒假時間讀完了《資治通鑒》這本書,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氣勢的盛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顿Y治通鑒》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zhí)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zhì)。這是品質(zhì),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nèi)松飞纤豢扇鄙俚摹?/p>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zhàn)國是一個崇尚詭術(shù)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xiàn)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jù)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zhàn)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yè)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zhàn)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lián)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xù)挑戰(zhàn)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喂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jīng)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quán)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guān)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鑒》里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xué)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xué)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一
夜涼如水,月光如華,值此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眼皮依然跳動著。往事如云煙,揮之不去地回蕩在他腦海里。幼時,他忍胯下之辱。彼時,心中的壯志開始燃燒,立誓要有所成就,小不忍則亂大謀。他投奔劉邦,協(xié)助他打下如畫江山。他是亂世之中的英雄,只有腥風血雨的戰(zhàn)場,才是他一展宏圖之地!奈何江山穩(wěn)固,帝王多疑善變,他再也坐不住安寧。他看破君心,大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被蛟S沒有那一腔熱血,就不會是今天的結(jié)局!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只因帝王龍威下,容不得他馳騁沙場。若不是重情義,他也可以平分天下。即使是最后的造反,他也只能無奈地嘆息……窗外寒風凜冽,提著他最后一口氣息。
誰,看到了壯士的哀嘆?
呂后專治。
誰,看到了孀婦的遺憾?
西域之行。
沉郁的駝鈴聲在漫漫黃沙中悅耳動聽。張騫和他的隨從們行走在無邊的絲綢之路上,年輕的壯士眉眼中透出凌氣,只要能為皇帝平定匈奴,即使是杳無人煙的黃沙路,他都無怨無悔。當他得知大月氏人早已忘了昔日之辱時,心中可有一絲動搖?當他被囚匈奴時,心中可想過放棄?可是我看到他想方設(shè)法逃了出去,我明白,這十幾年的黃沙路穿梭不斷,也走不滅這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忠誠,一世榮華富貴綢緞羅衣也留不住他的決心!一次次地行走在絲綢之路上,他把青春獻給了君王,把忠誠留給了丹青。駝鈴聲中,他又踏上迢迢之路,漸行漸遠……歲月蹉跎,磨平了他眉眼的凌氣,化作婆娑,盈盈欲滴。
誰,看到了忠臣的決心?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二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一冊厚書,書名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作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撰寫的一本政治、歷史、文化、軍事于一體的編年體形式的巨著?!百Y治通鑒”標題的含義就是“鑒于古時發(fā)生的事情的教訓(xùn),以加強現(xiàn)在的統(tǒng)治與管理?!彪m然成書時間距離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可是里面的道理仍然可以沿用至今。
這本書第一卷開篇就寫出了能成就大事的關(guān)鍵。其中有一句話講出了道理:“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謂此類也?!币馑季褪恰皼]有哪件事情不是由一些細微的事引發(fā)的,能成大業(yè)的人目光長遠,能利用一些細微的變化來預(yù)測事情,從而預(yù)防它;而普通人的目光短淺,等到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再去補救它。如果在剛有征兆時就撲滅它,就可以事半功倍;而等到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再來補救,往往竭盡全力也達不到預(yù)期的效果?!边@對我有很大的啟發(fā)和幫助。
最近除了抗疫之外還有件大事,那就是抗洪救災(zāi)。但是戰(zhàn)士們不會總是在大壩前加固堤壩,而是在大壩的后方尋找出水孔。因為有句古話說的“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赡芷胀ㄈ苏J為一個小小的小孔,不會有事的。但當洪水到來時,這個小小的小孔可能會越?jīng)_越大,最后導(dǎo)致整個大壩被沖毀。就需要更多的財力和物力來修好大壩。
在我們的學(xué)習生活中也是這樣的。有一次,我在寫作文時,把“必”字少寫了一“丿”,爺爺卻很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我說:“不過就是少寫了一‘丿’嗎?為什么要這么認真呢?”爺爺說:“如果你的‘必’字寫錯了,那么有這個偏旁的字你都會寫錯。你看,這個‘密’字也寫錯了。所以,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小錯誤,不能等到錯誤變大了再來改正。”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三
提起《資治通鑒》,你們知道它是什么嗎?告訴你吧,它是一本歷史故事書,《資治通鑒》讀后感300字。由于我熱愛歷史,媽媽就在我過生日時送了我這本書。
它的封面有四個深紅色的大字——《資治通鑒》。除外就只剩下那“一片草地”和那幾個栩栩如生的、正在翩翩起舞的古代陶制品了。書后還有大約五百字的簡介,方便人們來了解它。
有人說:“外表美無用,需有實際效果才行?!蔽医o大家說一說它的作用和主要內(nèi)容吧!它主要講了古代的故事和人物,如:《三家分晉》、《三顧茅廬》和《孔融讓梨》等。整整一千四百多年中所發(fā)生的事情都被它講了出來。如果你想查古代故事或人物,只需打開《資治通鑒》,答案就會立刻呈現(xiàn)在你的面前。
有一次:媽媽問我三國時期的“小霸王”是誰。我找了很多資料都沒找到,最后還是在我的“寶貝”——《資治通鑒》中找到了。從此我更愛《資治通鑒》這本書了。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四
提到司馬光的名字,大家第一印象是不是都是那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最近我讀了《資治通鑒故事》,它也是我們腦海中那個砸缸的司馬光所著。
這本書涵蓋了中國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歷史。書中選取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詳或具有重要意義的故事。比如:荊軻刺秦王、蘇武牧羊、赤壁之戰(zhàn)、玄武門之變等。
我很喜歡名將吳起這一章。講了一個文武雙全的大奇人――吳起。無論是儒家、史家的理論,還是兵家、法家的謀略,他都樣樣精通。他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強盛: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無敵。按理說,他應(yīng)該是個值得大家尊敬學(xué)習的人??上?,他卻像一只臭蒼蠅,處處被人討厭,處處遭人排擠,最后被亂箭射死了。怎么會是這樣的結(jié)局呢?那就接著往下看吧!一次,吳起走投無路時,投奔了魯國,魯國和齊國一直是敵國關(guān)系??蓞瞧鸬钠拮邮驱R國人,群臣們怕吳起因為這層關(guān)系會有二心,誰知吳起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把心一橫,一劍砍下了妻子的頭顱,獻給了魯候。還有一次,吳起的老母親逝世了,也是因為吳起的母親所在的國家和吳起所效忠的國家是敵對關(guān)系,他竟然沒有回去奔喪。漸漸地群臣們都發(fā)覺吳起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都慢慢的疏遠了他讀完這個故事,我體會到了: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我更喜歡“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返”的荊軻。燕王太子丹為了報復(fù)兒時冤家秦王嬴政,派衛(wèi)國人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明知這是一件無法完成的使命,但還是義無反顧的接受了任務(wù)。最后不但沒有刺殺到秦王,還讓自己死在了秦國宮殿。荊軻身上那種“好名輕死,尚俠重義”的俠義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xué)習。
從《資治通鑒故事》中,我體會到了:我也要德才兼修,好好學(xué)習,天天向上,將來成為祖國棟梁,讓祖國因為有我而驕傲!
<<資治通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五
《資治通鑒》是我國一部偉大的編年史書,作者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乃抉R光,《資治通鑒》讀后感。這套書非常厚重,五號的字,足足有4本,每本4000頁,雖然譯文占了很大的篇幅,但還是可見司馬光在編此書時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第一次看到《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在我六歲的時候,那時我在書房亂翻,無意間看到了外包裝是金黃色的《資治通鑒》。我小心翼翼地打開一看,發(fā)現(xiàn)里面都是些“臣光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東西,我一點兒都看不懂,最后我還是找到了一點有意思的東西——地圖。這張地圖生動地向我展示了戰(zhàn)國時期中國勢力的分布,非常好看,看完這一本,又接著看第二本……半天看下來,我對春秋、戰(zhàn)國、漢朝、南北朝乃至宋朝的地圖都了如指掌,還了解了中國朝代的變化,這對以后的我有非常大的幫助。
后來,我漸漸長大了,對于《三國志》、《史記》等古籍的了解也越來越多,那本在我小時候幫了我很多忙的《資治通鑒》也被我重新誦讀,里面那些我小時候還不怎么理解的字句現(xiàn)在都準確地知道了,讀后感《《資治通鑒》讀后感》。我知道了“臣光曰”的意思其實是“臣司馬光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意思是“天尊貴,地卑微,于是陽陰由此確定”。
在我閱讀《資治通鑒》的這里的時候,甚至是閱讀原文時,都非常地流暢,我不得不佩服司馬光。他用詞既簡練又傳神,讓人一看就懂。
《資治通鑒》這本偉大的編年史書應(yīng)該永遠受到我們的熱愛與敬仰。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六
魏文侯魏斯稱霸三晉,諸侯不敢近。原因在于:第一,尊賢,以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為師,招納四方英才;第二,守信,答應(yīng)別人去做的事情,不管自己處于什么狀況之下也要達成諾言;第三,重義,韓趙分別拉攏魏國攻擊對方,魏文侯都拒絕了,以德服人;第四,納言,君仁則臣直,能聽得進去臣子的勸諫。所以魏國能稱霸。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七
最近,我看了一本讓我受益無窮的書,書名叫《資治通鑒》。
這本書一共有八十篇。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赤壁之戰(zhàn)》。這個故事講的'是:曹操的士兵不習慣坐船,于是他們把戰(zhàn)船首尾相連,人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的部將黃蓋說:“如今敵眾我寡,難以長期相持。曹軍正把戰(zhàn)船連在一起,可以用火攻?!庇谑?,便選取蒙沖戰(zhàn)船十艘,裝上枯柴,在里面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邊插上旌旗,謊稱打算投降。離曹軍還有二里多遠,黃蓋便在十艘船上同時點上熊熊大火,當時東南風正急,剎那間,船像箭一樣向前飛馳,把曹軍的戰(zhàn)船全部燒毀。燒死、淹死、嗆死的曹軍不可計數(shù),曹軍的實力大大下降。
看完這本書,我發(fā)現(xiàn)古人非常了不起,他們有很多絕妙的計策。比如:以逸待勞,空城計等等。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黃蓋就非常聰明,他看到曹軍首尾相連的戰(zhàn)船,就想到了火攻的辦法。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道,但又想到他對關(guān)羽有恩,便放了他一馬,否則曹操必定粉身碎骨。那樣的話,就不會有后來發(fā)生的許多故事了。我們一定要像他們一樣遇事保持冷靜,善于認真思考,想出辦法解決。還要學(xué)習將士們那視死如歸、奮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八
三,選人才須審時度勢,不同時期,擦亮眼睛,選擇不同人才。四、以其之才,為其擇位,不同的人才,須不同的位置,方能發(fā)揮其自身才干,為團隊發(fā)揮作用。
常言道,『開國需要虎征戰(zhàn),治國需要狗護院。』中國古代父系社會和世襲發(fā)展的社會方式,開國皇帝必須為自己的后代承襲,王朝的穩(wěn)定,統(tǒng)治的延續(xù)奠定基礎(chǔ),而劉秀對于卓茂的選擇,一則是為王朝的穩(wěn)定而選擇人才,二則是表現(xiàn)對于停戰(zhàn)之后國家發(fā)展的高瞻遠矚的策略。由此可見,劉秀頗有遠見,不僅具備征戰(zhàn)之才干,謀略之智識,更是具備治國之謀略。亂世須圣賢南征北戰(zhàn)于水火之中救眾生于危難之間,平定四方,然治世則須知士,以仁心,通達天下。
梁武帝知朝中情況,舉例以自己之生活,以苦行僧生活以身作則,生以挫敗感。
梁武帝之問題:
一:治國以身作則是對,但并不意味手下人皆能跟隨,其菩薩心腸是善,但其無手段制止惡行,更是大惡。
二:心胸狹隘,不能聽取諫言,更以可笑手法扼殺了一個力挽狂瀾的忠臣之心。
賀琛之問題,提出問題是司其職,但僅以牢騷,針砭時弊,似當代憤青,有實際意義,卻無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F(xiàn)代管理中,也頗為忌諱。提出問題,須以配對解決問題之辦法,逐漸隨時事而修正,方能長久。
司馬光之看法,皇帝也為眾生,一人成敗,應(yīng)以敞開胸懷,廣聽納言,不以一己之觀,偏激解決問題。
一:縱觀中國歷史,似乎不聽諫言是每一個昏庸帝王的同病,古有比干犯顏強諫,最終落得剖腹挖心;又有千古諫臣關(guān)龍逢痛心疾首,炮烙之刑,唯留孤墳于九曲黃河。
自漢代司馬遷:且忠言逆耳利于行。到滿清慈禧潛逃,真正明白此言的,又有多少帝王君主,歷代奸臣,趙高,李林甫,秦檜,皆為口腹蜜劍,笑里藏刀,留以后人所不齒。當下所言不清,歷史自會公判。
二:又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然修身是必要條件,然修身未必能齊家治國,仍須良方,才能齊家治國。二者相輔相成。歷代明君,皆能聽取逆耳忠言,無論是修身,或齊家或治國,作為蕓蕓眾生,皆須嘗聽忠言,每日自省。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九
全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書中記載的歷史由公元前4,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淮南為止。
在橫跨中國16個朝代,一共1362年的歷史中,詳近略遠,隋唐五代371年,占全書40%,史料價值最高。很明顯的他多次著墨在其中的賢明政治時期,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等。
“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彼抉R光指出了禮是紀綱,分是君臣,等級之分,名則是他們各自的稱呼。抱樸小先生這里認為,對于天子來說,比他自身職責來說更重要的是禮,比禮更重要的是名。
人是一個個體,抱樸小先生覺得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思考,思考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欲望,思考清楚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定位是什么。而人也是社會的,所以,我們需要在弄清楚自己的定位之后,還要遵守這個社會的“契約”,這不僅是一種義務(wù),同時也是一種權(quán)利,所以,一個人做好自己,應(yīng)該要多學(xué)習古人的智慧,讀一些名著,開闊自己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