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讀后感篇一
查理這么樸素的愿望,源于孤單。母親說“因為我要他和其他人一樣!”,她急于證明查理可以是正常的孩子,倒不如說她急于證明自己在別人的眼中不必被憐憫。她與學校老師吵架,一遍遍帶著查理求醫(yī),但正如變聰明的查理再次見到她時所說“她未必是為我難過,因為她對撕裂腳爪的狗或在打斗中被抓傷的貓也會做同樣的事,而不是因為我是她的查理”。
“我想要你只是為我難過”
她一直活在別人的眼光里,她不愛查理,她只是愛查理身上的自己,一切為了查理所做的事情大抵不過是為了讓自己的形象還值得挽救吧。最后生下諾爾曼證明自己沒問題的她選擇拋下查理,“你只有一個孩子嗎?”這是小查理對親情的呼喚與渴求,也是他孤單的最佳寫照。查理變成聰明孩子,她就會愛他嗎?第一次覺得有時候愛是如此不堪一擊。之前聽過一句歌詞“我曾經(jīng)相信,這世上有一個溫暖的人,只為我悲喜,為我阻擋這世間的鋒利”。人類對愛和陪伴的渴求一直很強烈,以至于我們總是幻想會有那么一個“只為我悲喜”的`人。
“智慧離間了我和所有我愛的人,也讓我從面包店被趕出來?,F(xiàn)在,我比以前更加孤獨?!?/p>
“我要你過得好,但最好別比我好”,我想這便是大多數(shù)人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吧。人性的善告訴我該盼望你過得好,但是又是人性讓我不得不與你比較,希望你最好沒我好。給予的快樂有幾分真正來自給予本身呢?我突然能慢慢理解紀伯倫詩中所寫“有些人擁有很多卻給予甚少——他們給予是為了得到承認,那隱秘的欲望使他們的禮物不再純美?!比绻o予是為了襯托自己在平庸之中的優(yōu)越與安全感,那不純粹的給予將會有痛苦侵蝕。
“也許那種恐懼與惡心不再是會讓我沉溺的大海,而只是一攤在現(xiàn)在中倒映出過去的水池。我自由了嗎?”
過去的苦痛總會有緩解而消失的那一天,可是即使大海變成水池,它也總會在你心里留下某種印記。讀阿德勒心理學,我總覺得水池的存在是現(xiàn)在的自己做出改變的表征,想要消滅這印記,可若這印記本就不該被消除呢?我們依靠所得經(jīng)驗知識行事,現(xiàn)在種種,無不源于過去,倒映著過去的水池或許只是警醒自己不要再受到同樣傷害。這印記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或許我們接納這印記也不感到疼痛的一天,便是從過去被釋放最終自由的那一天。
關(guān)于過去和未來,關(guān)于傷害和治愈,關(guān)于純粹和堅定,關(guān)于給予與獲得,關(guān)于智慧與情感,關(guān)于科學與倫理,關(guān)于不得不錯過的愛情,關(guān)于沉重的親情,關(guān)于溫暖卻難得的友情,關(guān)于那么豐富的人性。
我想它之所以引我哭泣,是因為對人性的描寫如此真實而立體。沒有純粹的善惡,我只期望自己保留查理最純粹的的,對愛的渴求,對世界的熱愛。我只期望自己不要用知識和技術(shù)去衡量一個人來找尋可笑的優(yōu)越感,而是熱愛每一雙清澄的眼眸和每一顆熾熱的心靈。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讀后感篇二
一開始以為自己下載了盜版的書,因為太多錯別字,直到看完第一章看到后面的注解,才放心地繼續(xù)看下去。
從滿篇錯別字,只有句號,到準確流利地表達,再到出現(xiàn)錯別字,沒有逗號,句子越來越長。高登的故事經(jīng)由了明顯的變化。在小說里的幾個月,他的心智快速地成長起來,又快速地降低。如果把時間線拉長的話,真的就是我們的一生。原生家庭,童年,學校,工作場所,遇到的愛人,疾病,老去,無一不和現(xiàn)實一一呼應(yīng)。
尤其有幾處,給我共鳴最強烈。高登用搭乘下行電梯來比喻,“如果站著不動,就會一路降到底部。但如果開始往上爬,也許我至少還能維持原來的水平。重要的是,不論發(fā)生什么事,都要繼續(xù)往上移動。”不是心靈雞湯,權(quán)當是自我安慰吧,也許只有真正處于下行的.人才有感觸。這一年的遭遇,讓我更清醒地認識到,只有自己努力往上移動,才不懼怕失去,當然,除了失去父母。
另一處是,“我為什么總是經(jīng)由窗戶來看人生?”這句類似的話,在小說中出現(xiàn)了很多次。窗戶意味著連接里外,也意味著視線的局限。是在說當時一刻我們無法看到全貌嗎?或者是說我們看待生活中的別人大多只是片面呢?好多事都是過后才想明白,才有很多的“如果當時”“早知道”……仿佛這就是成長的路線,人人都如此。能在當時就看清全貌和本質(zhì)的人,應(yīng)該很少吧。
變聰明的高登對知識與情感的那番言論,也讓人佩服。“智能、教育與知識都是大家崇拜的偶像。而我現(xiàn)在才知道,你們一直忽略了某件事:如果沒有人性情感的調(diào)和,智慧與教育根本毫無價值?!睂χR的追尋和對愛的追尋并非對立,在他和艾麗斯的關(guān)系中尤為明顯。“變聰明”和“受歡迎”是兩回事,教育可以讓我們變聰明,但學會愛才能讓我們受歡迎。
所以在他經(jīng)歷了知識巔峰后,才琢磨明白愛,因此雖然最后與艾麗斯的親密很短暫,彼此明晰地知道“會離開”,可是高登說,“當我要她走的時候,她會離開,想到這點就令人痛苦,但我猜想,我們擁有的已經(jīng)比多數(shù)人一生中找到的更豐富?!毕鄲凼且患y得而幸運的事,但沒有人能保證兩個相愛的人會永遠在一起。所以,相愛的終點,可能是白頭到老,也可能是分叉路的起點。不必遺憾,因為擁有就是一件讓生命豐富的事。所以,謝謝我的前任,在川十年,與你五年,都在這個夏天,沉重又輕盈地畫上了句號。
也許,在更聰明的人眼里,我們就是那只叫做阿爾吉儂的老鼠吧。命運的手操控著我們,但我們?nèi)匀挥幸恍┳晕液涂範帲z忘和記得。軌跡都相似,但人人皆不同。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讀后感篇三
書中拋出了一個很引人深思的問題:智商和智慧的區(qū)別到底在于什么。智商,從概念上來說,更像是人作為生命體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而具備的生物學屬性,它是與生俱來的,也是嵌入人的生理結(jié)構(gòu)中的固有屬性,除非人體結(jié)構(gòu)收到破壞或者其他外界干預(yù),智商不大可能有巨大的改變。而智慧與之不同,智慧中飽含著后天的學習和成長,是一種不斷發(fā)展不斷變化并且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查理手術(shù)前后的智商發(fā)生了階躍,可是改變后的他無法正確看待世界的不完美,也無法對周圍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熱愛,甚至失去擁有朋友的能力。所以查理的智慧水平大概并沒有受益于“科學”的進步。
那么我們又在想,科學的進步和發(fā)展到底是為了什么呢?是為了提升人的幸福感嗎?可是,一個生來就有智力缺陷的人,他的快樂真的比普通人感受到的少嗎?我一直認為,幸福感是相對的,一個從來沒有聰明過的人,大概并不會因為自己的智力缺陷而悲傷憤懣。
但是我們又看到,幼年的查理其實也是十分受傷的,他時??謶郑惨恢笨释麚碛袗?。但是從一個旁觀者視角,查理并沒有從他的原生家庭感受到一個正常孩子應(yīng)該擁有的溫暖和愛意。科學是無法制造愛的。但是,相比于盲目地不計后果地打破自然的安排,無知地介入一個人類知之甚少的領(lǐng)域,科學能否創(chuàng)造更多適宜愛生長的環(huán)境呢?科學的發(fā)展本身是全向性的,當世界上沒有情感時,科學的方向大概也是無所謂的。但每個人偏偏都擁有神圣的精神世界,那么作為科學家,大概應(yīng)當對方向加以更加審慎的判斷,為科學注入更多人性的光輝吧。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讀后感篇四
如果你能忍受一開始文中的錯別字和淺顯的生活記錄,那么你就會不知不覺沉醉到查理高登后期非常細膩唯美的回憶和想象。小說中涉及的童年記憶對于成人行為模式的影響、性與愛、智力和智慧、人性美與惡,其實與我們正常人的世界無異。只是高登在極短的時間里經(jīng)歷了智力的開悟、情感的成熟、自我的追尋。這讓我想起電影《本杰明·巴頓奇事》,人生如逆旅,而正好你和你的愛人智力相當、身體健康,這樣的時間其實在一生中是很短很短的一段時期。而我們活著,為了慰藉生來孤獨,需要與另一個靈魂短暫相伴。
摘選書中最喜歡的兩段話:“我和她一起躺在那里時,我了解肉體的愛有多重要,我們需要埋在彼此懷里,一面給予,一面接受。宇宙在爆裂,每個微粒彼此遠離,我們被拋入黑暗與寂寞的空間,把我們永遠地撕開……胎兒離開母體,朋友和朋友分別,每個人彼此分離,踏上自己的道路,邁向孤獨死亡的目標。”“我害怕。不是恐懼生命,或死亡,或是虛無,而是害怕虛擲生命,好像我從來不曾存在過似的?!?/p>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讀后感篇五
作為今年開年讀完的第一本書,我希望我像查理一樣,能對未知的世界抱有渴望,希望自己變成一個更聰明的人,對這世界更友善,有更多的朋友。
讀這本書很倉促,我讀書一直也是囫圇吞棗。但我也想記下一點我的感悟,讓自己開始學思結(jié)合。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有智力障礙的人,接受了一所大學的智力改造后,逐漸變成一個天才,擁有了超人智力,在接受改造之前,他有朋友,雖然朋友們會經(jīng)常嘲笑捉弄他,他還是經(jīng)常微笑,相信真善美。在他擁有智慧之后他卻發(fā)現(xiàn)世界充滿了歧視,世界并不完美,他變成了天才卻焦慮暴躁。在不久之后,他突然出現(xiàn)反智行為,智商急速坍塌又變成一個智障。而阿爾吉儂則是該項科學研究的實驗動物,他的一系列變化都在主人公的身上完全體現(xiàn)出來。
這本書讀下來,不禁讓人覺得是個悲劇。查理體驗了不同的兩種人生,他的兩種人格在現(xiàn)實世界和潛意識里不斷切換,這一點其實可以從查理處于智力高峰時寫的最后一篇著作里看出來,不論是天才還是智障,他都是查理本人,他都希望別人尊重他,理解他,愛他,接受他,讓別人承認他更聰明。他這一生,都希望被接受、得到愛。在查理愚笨時,他有很多朋友,雖然別人都拿他取笑,但他內(nèi)心充足而幸福。當查理變成天才時,他變得更加孤獨,他看出了每個人不同的心思,他變得比一般人更聰明,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情緒,鋒芒畢露,不被他人接受。
人不應(yīng)該被智商界定,不管如何,我們都希望擁有更多朋友,希望自己更受歡迎,人性是復(fù)雜的,我并不應(yīng)該覺得自己讀完一本書,就能拿起筆來剖析人性。我之能記下一些我的淺顯的認知,希望以后有機會的話我能重新閱讀,體會自己的認知過程,就像查理寫進步報告一樣,不管自己的邏輯有多混亂,以后讀的時候應(yīng)該是能理出一些思路的吧。
一、查理的童年很不幸,母親強勢且神經(jīng)質(zhì),喜歡強迫他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父親溫和但懦弱,所以查理在母親的教育下長大,他一直希望自己能變得更聰明。這讓我想到一句話,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卻需要一生來治愈。每個人都有一段處于混沌期的時光,我們不能決定別人對我們做什么,也無法改變,但那些東西就是組成我們潛意識的一部分,是人格的基石,只會在暗夜出現(xiàn),在夢里追逐。
二、世界本就是一個大迷宮。我想我們普通人其實也像阿爾吉儂一樣,一輩子都在被訓練走迷宮,從最開始的認知世界,到后來學習工作,適應(yīng)不同的環(huán)境,我們一直在接受教訓,一輩子都在這個迷宮里尋尋覓覓,磕磕碰碰,恐慌迷茫,直到機體無法動彈,神經(jīng)再無反應(yīng)。
三、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查理。在高峰時被人追捧,在低谷時被人奚落。但人應(yīng)該有最后的尊嚴,就像查理那樣,在人生最后的時間,不給他人造成困擾,自己安安靜靜得回到自己應(yīng)該在的地方。人也應(yīng)該時刻保持善良,就像查理重新變成智障時,對待欺負他的人做的那樣,不是因為他受到欺負,而是他想到了那個人的妻兒,慈悲是一種高貴的人性,每個人都不能丟掉。
四、關(guān)于恐懼、期待和進步。查理最怕的是男女之情,這是他的恐懼造成的,書里也沒有明確提到他做了什么錯事,但我寧愿相信他善良而無知。查理的身上有三個特質(zhì)是整個故事的暗線,一是他的愚笨讓他不被母親接受,二是他對女性的態(tài)度造成他被送到寄養(yǎng)之家,三是他變成天才之后愚笨查理一直在他的潛意識之中,我不懂心理學,但是我認為他內(nèi)心最深的恐懼是他被拋棄了,所以造成他對愛情和女性的抗拒,好在最后他治愈了自己,接受了自己,從這一點看來,也許查理已經(jīng)長大了,不再是那個恐慌的小孩。
五、如果我是查理,我也會選擇做那個實驗吧,讓生命綻放了一次,讓自己的存在成為存在,也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如果有時間,請幫我放一些花在阿爾吉儂的墳?zāi)股稀?/p>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讀后感篇六
故事尾聲,查理在進行心理治療時感覺自己是個擴張的宇宙,他感覺自己的影子已經(jīng)籠罩整個地球,這種感覺和神秘主義的描述是一致的:是一種與上帝或“天地之心”合而為一的體驗,他們認為,我們通常所稱的“我”事實上并不是真正的“我”。有時在一剎那間,我們可以體驗到一個更大的“我”的存在。有些神秘主義者稱這個“我”為“上帝”,也有人稱之為“天地之心”“大自然”或“宇宙”,當這種物我交融的情況發(fā)生時,神秘主義者覺得他們“失去了自我”,像一滴水落人海洋一般進入上帝之中。在這里我認為是查理內(nèi)心尋求自我達到的最高境界,但是在查理即將與宇宙進行最后的融合的時候,有股力量在將他拉向地面,他的靈魂從宇宙回到地面,再回到自己的身體,最后他的靈魂濃縮成一團,變成一個微小的宇宙,然后他看到了許多洞穴,有股壓力將他推向洞穴,最后他被猛擲在墻上,書中描述到:在火焰背后的壁架上,柏拉圖說過的話在陰影中嘲笑我“……洞穴中的人會這樣說他,他攀高又爬低,但都用不著眼睛……”這里我認為暗示的是聰明的查理尋求自我的失敗,他還是回到了洞穴里(也就是康德認為的我們永遠無法了解自己),整個故事基本上就是基于柏拉圖哲學展開的科幻故事,其實我不是很懂為啥歸為科幻,感覺比《北京折疊》的科幻感還要低。(我個人是認為尋求自我意識、了解自我的過程可能比作為傻子生活更難受,當然這個解讀也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但是這的確是我讀到的內(nèi)容,但是最后聰明的查理也沒有找到一個真正的答案,在他心中一直認為弱智的查理才是他原本的靈魂,聰明的查理只是借助了弱智查理的肉體。聰明的查理在了解自我方面并沒有比弱智的查理更加厲害,聰明的查理比弱智的查理更加孤獨,書中弱智的查理還有朋友,但是聰明的查理卻不懂愛,他沒有結(jié)交朋友的能力,不懂為別人和他們的問題設(shè)想,他只對自己有興趣,這也是他孤獨的根源,他自己也意識到他應(yīng)該讓自己的情感再次歸屬人群。也就是說知識上的豐滿并不能帶來愛人的能力,在最后聰明的查理短暫地接受了他和愛麗斯的感情,是因為愛麗斯明白查理的一切,她即便知道查理最不堪的過往和沒有未來的未來,愛麗斯仍然選擇和聰明的查理度過最后的日子,關(guān)于他們的感情,豆瓣上的書評:如何去愛別人,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千帆過境,恍如隔世,愛一個人就是報之以他想要的,然而并不是物質(zhì)和金錢,是更深層次的東西,那只能你自己體會。最后你可能會懂得,留些時間給自己,讓自己也得到治愈。如何做呢,當你開始用心愛別人的時候,你就能感覺到了。知行合一是最難的。)最后我個人感覺這本書想表達的內(nèi)容并不僅僅是豆瓣短評里寫的東西,它包含了很多哲學上的觀點,關(guān)于自我認識、我們的存在、人與人的交際、愛的能力以及什么是愛等等,但是這些東西很難在一篇文章里面展開說明,,另外貫穿整個故事的柏拉圖的洞穴之喻,會放在最后。
一些書評: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陽光刺破我內(nèi)心的荒涼,它卻化作另一種荒涼?!?/p>
洞穴之喻的內(nèi)容:設(shè)想在一個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們自小呆在那里,被鎖鏈束縛,不能轉(zhuǎn)頭,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們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條橫貫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墻,如同木偶戲的屏風。
有一些特定的人,扛著各種器具走過墻后的小道,而火光則把透出墻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這些器具就是根據(jù)現(xiàn)實中的實物所做的模型。
囚徒自然地認為影子是唯一真實的事物。如果他們中的一個囚徒碰巧獲釋,轉(zhuǎn)過頭來看到了火光與物體,他最初會感到眩暈(就像才從電影院走出來一樣),但是沒有關(guān)系,他會慢慢適應(yīng)。此時他看到有路可走,便會逐漸走出洞穴,看到陽光下的真實世界,此時,他會意識到以前所生活的世界只不過是一個洞穴,而以前所認為的真實事物也只不過是影像而已。
這個時候,他有兩種選擇,可以選擇返回洞穴,也可以選擇繼續(xù)留在真實世界。最終不論出于何種原因,結(jié)果就是他選擇了返回洞穴,并試圖勸說他的同伴,也使他們走出洞穴,但他的同伴根本沒有任何經(jīng)驗,故而認為他在胡言亂語,根本不會相信,并且會綁架他,甚至在可能的情況下殺死他。
整個洞喻到此結(jié)束。這一比喻與日喻和線喻相聯(lián)系。洞穴之中的世界相應(yīng)于可見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則比作可知世界。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讀后感篇七
是一本名字很浪漫的小說,篇幅很短,但短短的文章卻有深切的沉重,我看著查理-戈登一路從白癡變天才,又變回白癡,滿心的無力感。
戈登的原生家庭并不好,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這樣一位兒童,只是選擇了最錯的方式,責怪,打罵,痛斥,最后逼著別人把他帶走,但其實小查理并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別人拿他取樂他也只是以為在和他玩鬧。
后來他參與了實驗,和小白鼠阿爾吉儂一起舉世聞名,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他也收獲了自己的愛情--實驗室的醫(yī)師艾麗絲,兩人關(guān)系飛速發(fā)展,就在要水火交融之時曾經(jīng)那個愚笨的查理出現(xiàn)了,這使得查理惡心想吐,這時候的他雖然腦力超群,可又有了情感障礙。
漸漸地他發(fā)現(xiàn)阿爾吉儂開始變得不穩(wěn)定,曾經(jīng)輕車熟路的迷宮如今也四處碰壁,甚至走不通時還會這么自己,甚至還咬傷了另一只被帶來陪伴它的小鼠,這也意味著實驗是不穩(wěn)定的,人造天才總有一天會變回白癡。
最后結(jié)果還是來了,查理就那么看著自己一點點變笨,他不斷地遺忘,曾經(jīng)迷人的音樂會如今了無趣味,他害怕,但他很無力,他試著繼續(xù)讀新的,卻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連讀一些很簡單的文章都要查字典了,阿爾吉儂死了,查理用自己最后的智慧寫出了戈登理論,可最后該來的還是要來。
這本書讀起來真的很沉重,譯者用了很有趣的“錯別字”,最后的查理變得勇敢,雖然他知道自己又變回了笨蛋,也許他已經(jīng)搞不清楚為什么了,可他自始至終都在考慮別人,這世上有三個查理,第一個查理雖然是笨蛋,可是他不懂得痛苦;第二個查理雖然聰明,但卻深刻體驗了痛苦;最后一個查理還是個笨蛋,但是是個有勇氣的笨蛋。
我也說出查理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我只覺得難受,讀完之后感覺喘不上氣,也許查理的一生就是被作者極度放大的我們的一生吧,有低谷,有高潮,最后終將歸于平凡,但在那之前,至少讓自己燦爛地活過。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讀后感篇八
當你是一個善良,無憂無慮,不會傷害別人的白癡時,你眼中的朋友只不過是把自己當做開玩笑的獵物,他們?nèi)返耐嫖?。可怕的是自己被玩弄被嘲笑還跟著一旁笑嘻嘻。當你以為努力讓自己變聰明后就可以擁有很多朋友時迎來的卻是被嫉妒的敵意。
你可能不會發(fā)覺自己一天天變聰明,但慢慢地你能知道自己的智慧的確到達了一定的高度,或者可以說是巔峰,但這并沒有以前想象中的智慧能夠帶來的歡喜,因為在別人眼中自己就是一個傲慢,不知感恩的家伙,留給自己的除了智慧之外,只有無限的孤獨。但更可怕的是成為天才之后你不能繼續(xù)維持這種水平更不用說提升了,你只能看著自己跳躍式地倒退卻無能為力。你慢慢地失去你曾經(jīng)努力抓住的東西,你甚至回不去自己最初的樣子。曾經(jīng)嘲笑作弄你的人如今為你感到難過,也真的成為了自己渴望已久的朋友。而看著自己最愛的人,最渴望的朋友為自己的遭遇感到沮喪,自責時何嘗不是另一種痛苦!世界很殘酷世界很也美好愿所有善良的人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