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令是為了激勵他人積極行動起來并共同達成某個目標而發(fā)布的一種書面通知。為了寫出一篇較為完美的文章,我們需要經常反思和自我審查,以便不斷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下面是一些精選的總結范文,它們涵蓋了各個領域的知識和經驗。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一
需要層次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1968年提出。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安全、愛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1.生理需要:即人對食物、空氣、水、性和休息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是人對生命財產的安全、秩序、穩(wěn)定,免除恐懼和焦慮的需要;。
5.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不斷完善自己,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但各人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途徑和方式可以是各不相同的。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二
導語:在二級心理咨詢師的考試中,專業(yè)的名詞解釋有哪些你知道嗎?下面是百分網小編整理的相關考試知識解析,需要考試的小伙伴們一起來看看吧。
產生于19世紀末,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爾、桑代克、卡爾等。機能主義也主張研究意識,但他們不把意識看成個別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川流不息的過程。在他們看來,意識是個人的,永遠變化的、連續(xù)的和有選擇性的。意識的作用就是使機體適應環(huán)境。如果說構造注意強調意識的構成成分,那么機能主義則強調意識的作用和功能。機能主義的這一特點推動了美國心理學面向實際生活的過程。20世紀以來,美國心理學一直比較重視心理學在教育及其他領域中的應用,與機能主義思潮有密切的關系。
這是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的一個學派。與傳統(tǒng)心理學派別不同,精神分析學派不關心對意識經驗和正常行為的研究,它強調心理學應研究無意識現(xiàn)象和異常行為。該學派的理論根據是來自對精神病患者診斷治療的臨床經驗。
精神分析學說認為,人類的一切個體的或社會的行為,都根源于心靈深處的某種欲望或動機,特別是性欲的沖動。欲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現(xiàn)在人的正常和異常的行為中。欲望或動機受到壓抑是導致神經病的重要原因。所謂精神分析是指一種臨床技術,它通過釋夢和自由聯(lián)想等手段,發(fā)現(xiàn)病人潛在的動機,使精神宣泄,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的系統(tǒng)。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是人格的這三種力量相互矛盾沖突的結果。并且認為,意識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很小的一部分,處于心理的表層。無意識才是人的精神活動的'主體,處于心理的深層,它是被壓抑的或未變成意識的本能沖動。性欲則是人的所有本能沖動中持續(xù)時間最長、沖動力最強,對人的精神活動影響最大的本能。
精神分析學派對心理學的重要貢獻在于,他把心理區(qū)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并關注需要、動機等心理的動力因素。但他把人的一切行為都看成是被壓抑的性欲的表現(xiàn),認為無意識決定意識甚至決定社會發(fā)展則是錯誤的。
行為主義產生的標志是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發(fā)表了《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眼光中所看得心理學》,宣告了行為主義學派的誕生。行為主義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反對心理學研究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主張研究可以觀察的事件,即行為;二是反對內省,主張用客觀研究的方法,即實驗的方法。在華生看來,意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而無法對他進行客觀的研究。心理學的對象不應該是意識,而應該是可以觀察的事件,即行為。
同時,行為主義把刺激—反應(s—r)作為解釋行為的基本原則。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曾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引進認知、期望、目的等作為中間變量。但斯金納反對任何形式的內因論,拒絕中間變量,認為強化和改變行為的主要動力是有機體“操作”環(huán)境的效果。赫爾則力圖從方法著手,拋棄“觀察—歸納”法,采用“假設—演繹”法,以便把心理學建成近似于幾何學的演繹科學。
行為主義產生后,在世界各國心理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行為主義極力主張客觀研究方法,使心理學的研究更嚴謹、更加自然科學化了,這對心理學走上客觀研究的道路有積極的作用。然而,由于完全否定了對人的心理意識的研究,以行為和生理反應代替心理現(xiàn)象,把人與動物等同起來,以及分析行為的機械主義觀點,因而限制了心理學的健康發(fā)展。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三
心理沖突理論。精神動力理論認為,那些在特定情景下引起人們矛盾情感的事件,會被壓抑到潛意識中去。布洛伊爾曾用催眠法治療過一個癔病女患者安娜。這位當事人有—個特殊的癥狀,就是有長達六個星期的時間在干渴得無法忍受時,也不能喝水。在催眠狀態(tài)中,她敘述自己童年時,如何走進她不喜歡的女家庭教師的房間,看見她的狗從玻璃杯內喝水,引起了她的厭惡,但由于受尊敬師長道德觀的影響,只好將這種厭惡壓抑。在催眠狀態(tài),恢復了她對這個往事的回憶,盡量發(fā)泄了她的憤怒情緒,此后她不能喝水的怪病才消失。面對自己厭惡的女家庭教師所激起的憤怒情感和尊敬師長的道德觀之間無法協(xié)調,心理的防御機制為了減少現(xiàn)實的不適和意識上的痛苦,只有將這種沖突壓抑到無意識中去。因而,沖突是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所謂沖突,是指兩種同時存在的力量之間的矛盾對立。這種內心矛盾可能引起心理功能的失調,并發(fā)展成為精神癥狀。這一發(fā)展過程主要包含三個階段:首先是無法解決的沖突的出現(xiàn),如安娜對女教師厭惡與需要尊重的矛盾,這被稱為心理沖突的常形;接著這些沖突被強行壓抑,最后這些被壓抑的沖突以變化了的方式表達出來,如安娜潛意識地用長達六個星期不飲水的精神癥狀,來表達她對女教師的厭惡和憤怒,這被稱為心理沖突的變形。
客體關系理論??腕w關系理論認為,所有的驅力都來自于母嬰關系。因此,尋求客體的動力相當于甚至比尋求內驅力的釋放更重要。自我心理學認為內驅力是第一位的,客體關系是繼發(fā)的。客體關系理論強調的是潛意識的內在客體關系,是指人際關系轉換為內化的精神結構。因而,需要對其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1)基本概念:內化、自體印象、客體印象。當孩子成長時,他們不是簡單地內化第一個客體或個人,他們更多的是內化整個的關系。喂養(yǎng)的體驗或許可算是內化過程中最好的原型。當一個饑餓的嬰兒哭喊著尋找母親時,一種不愉快的體驗模式進入他的大腦。在這種模式內,嬰兒將自體體驗為憤怒、貪婪等負性印象,將客體(母親)也體驗為匱乏和忽視等負性印象。而當母親最終喂飽了嬰兒時,喂飽帶來的愉快和滿足感讓嬰兒體驗自己為正性印象,同時也體驗母親是個正性客體印象。這個時期,強大的情緒反應構造r這種自體客體結構。
當孩子的認知和感覺功能得到足夠的發(fā)展時(大約16個月),這兩種體驗就被內化為兩種完全相反的、由自體印象和客體印象組成的客體關系(好的客體關系包含好的自體印象和客體印象,壞的則相反),以及與好壞相對應的情感體驗??腕w關系總是包含著自體和客體之間卷入有情感的互動。
2)對內化的潛意識理解。客體關系理論認為,內化的自體印象和客體印象不會出現(xiàn)疏離。內化積極的、愛的母親印象,主要是因為嬰兒恐懼失去母親。嬰兒內化壞客體的原因則是:第一,幻想借此來控制壞客體;第二,有一個壞客體比沒有好;第三,與內化的壞客體關系激烈的親附是由于渴望將這種壞客體關系變成好的客體關系。客體關系理論同時強調,被內化的客體不一定與真實的外在客體相關,內化的客體有嬰兒幻想加工過的成分。
4)沖突模式??腕w關系理論認為潛意識沖突不只是沖動和防御之間的掙扎,也是兩種相反的內在客體關系(好與壞)之間的沖突。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四
3、人不能犯錯誤,否則就得受到嚴厲的譴責和懲罰。
4、人不能遭受挫折,事情要按自己意愿發(fā)展。
5、人對自身的痛苦和困擾無法控制和改變。
6、面對現(xiàn)實中的困難和所承擔的責任采取逃避行為。
7、過分憂慮、擔心危險和可怕的事。
8、人必須依賴別人,缺乏獨立性。
9、過去的經歷和事件對現(xiàn)在生活的影響是永遠無法改變的。
10、過分關心他人的問題。
11、堅持尋求一個完美、正確的答案。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五
課程規(guī)定了心理咨詢師的職業(yè)道德標準,引用了與心理咨詢相關的法律條文,為心理咨詢師做好職業(yè)道德與法律的基礎。
(二)基礎課程專題。
包括六門課程: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知識、咨詢心理學知識。
科目二:實操技能課程。
包括三門課程:心理診斷技能、心理測驗技能、心理咨詢技能。
科目三:論文。
論文包括:論文的撰寫和答辯。
(以下條件滿足其一)。
1、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yī)學專業(yè)博士學位。
2、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yī)學專業(yè)碩士學位,經心理咨詢師二級正規(guī)培訓達規(guī)定標準學時數(shù),并取得結業(yè)證書。
3、取得心理咨詢師三級職業(yè)資格證書,連續(xù)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滿3年,經心理咨詢師二級正規(guī)培訓達規(guī)定標準學時數(shù),并取得結業(yè)證書者。
4、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yī)學中級及以上專業(yè)技術職業(yè)任職資格,經心理咨詢師二級正規(guī)培訓達規(guī)定標準學時數(shù),并取得結業(yè)證書,連續(xù)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滿3年。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六
(二)激動度有激動和平靜的兩極。
(三)強度有強和弱的兩極。
(四)緊張度有緊張和輕松的兩極。
基本情緒和復合情緒。
復合情緒是由基本情緒的不同組合派生出來的。如由憤怒、厭惡和輕蔑組合起來的復合情緒可叫做敵意;由恐懼、內疚、痛苦和憤怒組合起來的復合情緒可叫做焦慮等等。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七
機能主義心理學美國詹姆斯杜威意識的功能詹姆斯提出“意識流”
行為主義心理學美國華生斯金納行為受條件反射學說影響。
格式塔心理學(完形心理學)德國魏太默、考夫卡、苛勒意識體驗“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學派19世紀后期產生奧地利弗洛伊德無意識現(xiàn)象,人類異常行為。
認知心理學皮亞杰、奈瑟認知。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八
1、職業(yè)道德(25題,共10分)。
該部分幾乎不用復習,最后做真題的時候注意一下,三觀要正確。
2、基礎知識(100題,共90分)。
該部分分為60道單選題,40道多選題,一般多選題失分比較多。
基礎知識考試內容包括:
較難)。
《操作技能》分兩個部分:一是案例選擇題,二是案例問答題。
1、案例選擇題(100題,80分)。
診斷技能重點(40%)無非就是如何進行初診接待,攝入性會談等。這個部分有一個重中之重就是如何診斷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和神經癥,案例問答的第一題也考這個,一定要弄清楚。
咨詢技能重點(50%)這個部分考點非常多,一定要理解記憶,懂得靈活變通。建立咨詢關系(尊重、熱情、真誠、共情、積極關注),實施個案咨詢方案(9+8基本咨詢技術,3個療法,5個阻礙咨詢因素等)我覺得這個部分先根據課本案例自己理解記憶,然后再結合真題仔細揣摩。
測驗技能重點(10%)近年來,該部分的分值有所提高,題目也更加靈活。內容不是特別多(智力測驗、人格測驗、心理與行為問題評估),但是需要注意很多細節(jié)。
2、案例問答題(4題,20分)(必須拿到12分才算操作部分及格)。
主要參照往年的真題進行總結,找到出題規(guī)律,第一題的診斷一定要交代清楚,即使判斷錯誤,也還是能得分的。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九
(2)嬰兒期的心理發(fā)展(重點掌握)。
(3)幼兒期的心理發(fā)展(掌握)。
(4)童年期的心理發(fā)展(重點掌握)。
(5)發(fā)展心理學概述(識記)。
(6)青年期的心理發(fā)展(掌握)。
(8)青春期的心理發(fā)展(重點掌握)。
【教學目標】。
發(fā)展心理學是從生命全程的角度闡述個體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畢生心理發(fā)展的年齡特征的學科。學習目的是讓我們在心理咨詢活動中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關于個體心理發(fā)展的遺傳與環(huán)境、普遍性與特殊性等基本理論問題,使我們了解個體畢生各種心理能力均不同程度地呈現(xiàn)適應性發(fā)展的趨勢,從而樹立起關于生命全程的畢生發(fā)展觀,全面了解個體發(fā)展的縱向圖景。
本章教學目標為:
(1)掌握“專欄”內容。
(2)掌握不同年齡階段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
(3)掌握發(fā)展心理學各基本概念及各流派觀點。
【教學方法】。
(1)分階段完成練習,對題目答案進行分析。
(2)講解為主,結合日常生活適當舉例,結合不同年齡求助者咨詢常見問題進行舉例。
(3)注意事項:注意引導學員在基礎心理學基礎上掌握發(fā)展心理學內容,注意不同年齡段心理發(fā)展特點在心理咨詢上的應用。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十
(1)以基本概念教學為主,強調各指標的表示方法及之間關系。
(2)本章節(jié)對心理測驗技能有較強的指導意義,講課時應著重加強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內容】。
(1)心理測量學概述。
(2)測驗的常模(重點掌握)。
(3)測驗的信度(掌握)。
(4)測驗的效度(理解)。
(5)測驗的難度(識記)。
(6)測驗的區(qū)分度(識記)。
(7)測驗編制的一般程序(識記)。
(8)心理測驗的使用(重點掌握)。
【教學目標】。
心理測驗是依據心理學理論,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過觀察人的少數(shù)有代表性的行為,對于貫穿在人的全部行為活動中的心理特點做出推論和數(shù)量化分析的一種科學手段。心理測驗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在臨床診斷、判定療效及咨詢與治療中都有廣泛應用。本章內容講述的是心理測驗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使用原則。
本章教學目標為:
(1)掌握心理測量學的基本概念。
(2)掌握心理測驗使用的注意事項。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十一
1、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興奮、抑制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特征: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特征:強度、平衡型、靈活性神經活動的廣度:指nc能接受的刺激的強弱程度以及nc持久工作的能力。神經過程的平衡型:指興奮和抑制兩種過程的力量是否平衡。神經過程的靈活性:指興奮和抑制的兩種過程的相互轉化的難易程度,有靈活不靈活之分。
2、高級n活動類型:高級n高級活動類型:兩種基本過程的三個特征之間不同組合,理論上12種活動類型。
4、氣質類型的外在表現(xiàn)(識記)氣質類型的外在表現(xiàn)(氣質類型的外在表現(xiàn)識記):
(1)膽汁質:n過程的特征是強但不平衡,感受性第一,耐受性高。顯得:精力旺盛,膽汁質:行為外向,直爽熱情,情緒興奮性高,但心理變化強烈,脾氣暴躁,難于自我克制。
(2)多血質多血質:n過程的特征是強、平衡、靈活。感受性第一,耐受性高。活潑好動,言語行動敏捷,反映速度,注意轉移的速度都較快,氣質外向。容易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善交際,不怯生,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易分散,興趣多變,情緒不穩(wěn)定。
(3)抑郁質:n過程的特征是:弱、而且興奮過程更弱,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多疑多抑郁質:慮,內心體驗深刻,行為極端內向,敏感機智,膽小,孤僻,寡歡,愛獨處,不愛交往,做事認真仔細,動作遲緩,防御反映明顯。
(4)黏液質:n過程的特點是:強、平衡、但不靈活、感受性低,耐受性高,舉止平和,黏液質:行為內向,頭腦清醒,做事有條不穩(wěn),踏踏實實,易循規(guī)蹈矩,注意力集中,穩(wěn)定性強,不善言談,交際適度。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十二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短時記憶容量是很有限的,如果在短時間內記憶內容太多,則容易出現(xiàn)錯亂。因此,最好是采取分散復習時間和復習材料的方式。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天有60分鐘的復習時間,集中一次用完不如分成幾段間隔復習效果好。你可以上午復習30分鐘,下午復習20分鐘,晚上再復習10分鐘,防止大腦疲勞,提高學習效果。分散復習材料也是如此。
每天復習結束后,把自己當天的學習內容再回想一遍,在知識尚未進入遺忘狀態(tài)之前,就在頭腦里再現(xiàn)一遍,達到加深印象、鞏固記憶的效果。
在開始回憶時,最好先不要看書或筆記,等到想不出來的時候再看書或筆記。為了加深記憶,還可以一邊想一邊把主要的內容寫出來。
這個方法可大大加強復習的針對性,回憶能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識記的對錯,知道哪些知識已經過關,哪些知識還沒有掌握。
接下來,就可以集中“火力”攻克那些還沒有掌握的知識,做到有的放矢。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十三
(1)確定靶癥狀。厭惡療法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因而必須首先確定打算棄除的是什么行為,即確定靶癥狀。來訪者或許有不止一種不良行為或習慣,但是只能選擇一個最主要的或是來訪者迫切要求棄除的不良行為作為靶癥狀。
(2)選用厭惡刺激。厭惡刺激必須是強烈的。因為不遁行為常??梢越o來訪者帶來某種滿足和快意,如窺陰后的快感、飲酒后的愜意、吸毒后飄飄欲仙的體驗。這些滿足和快意不斷地強化著這些不適行為。厭惡刺激必須強烈到一定的程度,使其產生的不快要遠遠壓倒原有的種種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從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為。常用的厭惡刺激有以下幾種:
1)電刺激。電刺激由于能在電壓和刺激時間上被準確地調節(jié)與控制,又是人們普遍懼怕的,因而常被用作厭惡刺激。電極一般采用同心電極(concentricelectrode),通常安放在前臂,因為此處較為安全。如沒有同心電極,可用鹽水浸泡過的濕紗布將電極包裹,也可防止燒灼皮膚。電流的強度因人而異,可先做試驗,將電流從小到大逐漸增加,直到被試難以忍受,再取其1/4的值作為治療時的基本電流強度,以后視治療情況可略加調整。
2)藥物刺激。利用藥物的惡心和嘔吐作用進行厭惡治療最先由voegtlin和leme-re(1942)報道,他們使用過的藥物有吐酒石(又名酒石酸銻鉀)、吐根鹼(又名依米丁)、阿撲嗎啡(又名去水嗎啡)等。
3)想象刺激。最先報告使用想象刺激進行厭惡治療的是gold和neufeld(1965),后來cautela將之俞名為內隱致敏法。他用語言提示使來訪者進入想象,在想象中將不適行為和厭惡反應聯(lián)系起來。想象刺激有許多優(yōu)點:安全,不會傷害來訪者,而且不拘條件,隨時隨地可行。
4)其他刺激。任何能帶來不快情緒的刺激都可作為厭惡刺激,只要這種刺激不給身體帶來較大的損害。例如,憋氣、羞辱、強烈的光線、尖銳的聲音以及針刺等。
(3)把握時機施加厭惡刺激。要想盡快地形成條件反射,必須將厭惡體驗與不適行為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實施不適行為或欲施不適行為沖動產生之前,即使來訪者出現(xiàn)厭惡體驗,肯定無益于兩者的條件聯(lián)系。同樣,在不適行為停止以后才出現(xiàn)厭惡體驗,也達不到建立條件反射的目的,充其量只能算一個小小的懲罰。厭惡體驗與不良行為應該是同步的。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十四
(1)結合心理診斷技能課程進行學習。
(2)變態(tài)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部分以講解為主,涉及癥狀及精神疾病可使用教學錄像或安排精神??漆t(yī)院見習,使學員有直觀認識。
【教學內容】。
(1)壓力與健康(掌握)。
(2)健康心理基礎輔導(識記)。
(3)常見異常心理癥狀(重點掌握)。
(4)常見精神障礙(掌握)。
(5)變態(tài)心理學(識記)。
(6)心理不健康狀態(tài)分類(重點掌握)。
(7)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重點掌握)。
(8)正常心理與異常心理及其區(qū)分(重點掌握)。
【教學目標】。
變態(tài)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涉足兩大學科領域及其分支學科,一個是心理學的分支學科:臨床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另一個是醫(yī)學的分支學科:臨床精神病學。本章不是一門完整系統(tǒng)的獨立學科,是集多學科于一體的心理咨詢師必須掌握的綜合專業(yè)知識,為下一步學習掌握心理診斷技能奠定必備基礎。
本章教學目標為:
(1)明確本教材中,神經癥屬于心理不正常的范圍,不是心理咨詢的范疇。
轉載自 m.zgxlcd.com
(2)掌握不同流派對心理問題的解釋,掌握人性主義心理學中生物-精神-社會的思維方式。
(3)要求重點掌握區(qū)分病與非病的三原則,掌握區(qū)分神經癥與重性精神病的依據,掌握神經癥與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的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