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膬?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2022年人教版初中化學實驗教案模板五篇一
一、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點學習的內容之一,是對非金屬元素知識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學中占有承上啟下的地位。
根據《課標》要求,本單元包括三個課題,金剛石、石墨和C60,本課題包括兩部分:1、碳的單質;2、碳的化學性質。通過這一課題的學習,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fā)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因此,教材內容在呈現方式上注意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在介紹金剛石和石墨的用途時,注意聯系學生生活中用到或見到的物質,如玻璃刀、鉆石、無軌電車等。本課題緊密聯系社會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紹了人造金剛石和金剛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點是圖文并茂,許多內容以圖代文,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教材內容,增強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對金剛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認識結構與性質,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系。
2、通過實驗和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溫下的化學穩(wěn)定性和高溫時的化學活動性。
3、知道不同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種物質,同一種元素也可以組成不同種物質,能以發(fā)展的觀點看待碳的單質,領悟物質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4、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培養(yǎng)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三、教學重難點
1、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了解金剛石和石墨的性質及用途;
2、引導學生以發(fā)展的觀點看待碳的單質;
3、C和CuO的化學反應。
四、教法建議
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掌握知識和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本節(jié)教材特點可采取以下教學策略和方法。
1、讓學生充分利用對實物的感知,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在《金剛石、石墨和C60》一節(jié)的教學中,可采取謎語,引出碳族“三兄弟”,通過猜謎語,對“三兄弟”有一個初步認識,從而大大激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的欲望和探究問題的熱情。教師出示實物鉆石、石墨等,學生自己觀察、觸摸、實驗總結出二者的物理性質區(qū)別,從而引出用途的不同原因,教師設問:二者組成相同為什么物理性質有那么大的差異?出示結構模型,學生對比──分析──討論──總結得出結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對于有的學生有錯的認識,這時教師要善于引導,適時評價,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交流,學會合作,進一步建立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突出實驗教學,加強能力的培養(yǎng)。
(1)做好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及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學生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在加強直觀認識的同時,通過反應發(fā)生的條件、現象,進一步理解反應的規(guī)律,順利形成要領和確信理論的真實性。為了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教師要明確提出問題──學生猜想──討論設計方案──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另外,還要強調實驗操作安全及應掌握的實驗技能等,如在探究C還原CuO反應的實險中,教師先對學生提出問題:①C和CuO都是什么顏色?②加熱,試管中粉末顏色有什么變化?③生成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觀察到什么現象?④反應后生成什么物質?使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加強其對直觀現象的認識,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理解現象的本質得出:碳具有還原性的結論。
(2)開展探索性實驗,增強學生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能力。
在教學中適當安排學生進行實驗,既訓練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可使學生在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思考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勇于探索知識的興趣,如木炭吸附性,先讓學生猜測紅墨水中加入木炭的現象,過濾后看到什么現象,原因是什么,然后讓學生動手實驗,做兩個對比實驗,通過討論,得出結論,木炭具有吸附性,使紅墨水顏色逐漸褪去。
(3)指導學生做好家庭小實驗
讓學生通過動手做生活中的實驗,親身體會到化學知識就在我身邊,學到書本知識,可以自己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五、學法指導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的不同內容,指導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
如采用:1、對比討論法;2、實驗探究法;3、自學閱讀法;各種方法并用。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
六、應用與拓展
1、金剛石失蹤案;
2、猜真假李逵
總之,通過以上教學策略和方法,使學生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和交流過程中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獲得科學的方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的體驗探究過程。在“用科學”、“做科學”的探究和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為學生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為社會做出貢獻奠定基礎。
2022年人教版初中化學實驗教案模板五篇二
教學分析
本課題是在學習原子結構和元素概念的基礎上,繼續(xù)學習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得失電子形成離子的過程。本課題難點比較集中,有微觀表征:電子的分層排布、離子的形成;有化學用語:原子結構示意圖、離子符號;也有把宏觀與微觀架起橋梁的知識:元素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這些內容是引領學生把學習注意力由宏觀世界轉到微觀研究的重要過渡,為學生探求宏觀物質變化的奧秘打開了一個微觀領域的窗口,是引發(fā)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和向往,是培養(yǎng)學生對微觀世界學習興趣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道原子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難點)
2.了解離子的形成,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重點)
3.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涵義及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想象、猜想探索證明歸納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象力。
2.觀察l~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歸納小結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關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過程,了解離子的形成,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對微觀世界學習的興趣。
2.喚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與向往。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富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作品──科普小論文《漫游原子世界》,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
附文:我是一個小小的電子,我在原子里圍繞著原子核不停地轉動,雖然空間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總想掙脫原子核的吸引??墒窃雍诉@個小老頭很有能耐,雖然只占原子的一丁點空間,里面卻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中子不帶電,質子帶正電,正好把我身上的負電深深吸引。
2.設問:原子核外電子是如何運動的呢?它們能否掙脫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導探究核外電子的排布
1學生猜想:核外電子是如何運動的?
2.學生交流:向你的同學說一說你想象中核外電子如何運動?
3.探究證明假設:閱讀課本圖文。(把圖4-9“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示意圖” 制作成掛圖,借此引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理解電子分層排布)
4.歸納結論: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5.教師啟發(fā):科學家在探索原子核外電子運動時,也經歷了假設、猜想的階段,然后通過科學的手段、借助先進的儀器進行實驗測定、檢驗而得到真理的。那么電子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層?有的排在第二層?各電子層上電子數目有什么規(guī)律?(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后,進一步啟發(fā)學生對電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學生到高中后還會有更深入的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可自己查閱有關資料)
2022年人教版初中化學實驗教案模板五篇三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2.知道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fā)展關系密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具體的事例,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及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
2.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學重點
1.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養(yǎng)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
三、教學難點
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四、教學準備
教學設備:投影儀,計算機,教學課件。
實驗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寫好“化學”字樣并晾干的濾紙,事先用酚酞溶液畫好“小笑臉”并晾干的濾紙,稀氫氧化鈉溶液,稀鹽酸,濃氨水。
2022年人教版初中化學實驗教案模板五篇四
教學目標:
1.感受化學在促進社會發(fā)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2.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激發(fā)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3.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4.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系的思維方式。
5.認識化學的兩面性,初步樹立綠色化學觀。
重點、難點:
1.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3.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景]在我們正式學習化學課前,請同學們談談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與化學有關的知識和經驗。
[學生活動]交流生活中對化學的感知。
一、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提出問題]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學生學習]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學生活動]設想來到與世隔絕的荒島,沒有了化學制品,你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二、觀察化學變化
[閱讀分析]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定義。
[活動天地]觀察化學變化的現象。
引導觀察現象,認識儀器,準確地記錄并記憶實驗現象。部分環(huán)節(jié)由學生參與完成,活躍課堂氣氛。
總結以下幾點:
1.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區(qū)別。
3.開展化學研究的基本目的。
4.認識化學的兩面性,了解綠色化學觀。
三、化學變化的奧秘
閱讀想象水的構成,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系的思維方式。明確以下幾點: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構成的。
2.每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4.化學變化的本質就是生成了與原來物質組成或結構不同的新物質。
5.通過原子種類、元素種類、物質種類的數量比較,體驗物質構成的豐富多彩。
[課堂小結]
本節(jié)重點是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課后作業(yè)]
1.記憶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定義。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記憶有關實驗現象。
2022年人教版初中化學實驗教案模板五篇五
1、分析化學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來講,分析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其具體表現為:
分析化學的教材內容是以化學反應四大平衡理論為基礎來講述四類滴定分析方法,其課程內容與無機化學部分內容有相當多的重復性;在分析化學中學會正確取樣、預處理是解決問題的核心,但是在分析化學理論知識的教學中,往往側重于對樣品的定量分析方法的講授,而對分析樣品如何采集、處理及分析結果處理的內容講得較少,而分析結果是否準確與樣品的正確采集、預處理密切相關,如果缺乏樣品的正確采集、預處理知識,將使得一些學生面對具體樣品時束手無策不能將已掌握的分析方法很好的應用;在實驗這部分驗證性實驗較多,綜合設計技能訓練實驗較少,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去思考去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方法,教師一人唱獨臺戲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積極性不高,由于缺乏思考上課所學知識很快遺忘了;在評價考核上方法單一,不強調過程學習只注重期末一考定乾坤,教師的主觀影響太大學生不是積極主動地拓寬知識面,而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突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養(yǎng)成學生懶于思考的陋習,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不要說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
2、案例教學法引入的必要性
對于分析化學課程而言,只有在將理論正確、靈活地運用于實際的過程中,才能切實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分析處理的能力,鑒于上述問題以及分析化學課程教學目的,富有啟發(fā)性和探索性的案例教學很適合分析化學課程教學,它不但有利于破除以教材為中心的唯書式的教學模式,能將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融為一體,而且有利于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
案例教學法近年來在法律、管理、經貿等領域的教學活動中得到了較多的推廣和應用, 而在理工類課程的教學活動中運用不夠。當前,分析化學作為我?;瘜W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應用化學、環(huán)境科學、藥學專業(yè)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 在學生的知識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若沿用原有教學方法和教材內容,學生接觸實際分析化學工作后,由于對實際樣品分析過程缺少全面性了解,就會出現學無所用的情況,對大學教學的實用性和合理性產生落差。為改變這種現狀,嘗試在分析化學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通過一個或多個完整案例的分析和實踐,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將案例作為媒介,輔助學生將學到的分析化學基本原理和方法靈活地用于解決科研、生產中的分析問題,在面對實際的分析工作時能像一個分析化學家那樣思考并解決問題。一個完整的分析案例包括分析方法選擇、試樣采集與制備、樣品分析測定、分析結果數據處理和質量保證與控制幾個步驟,將基本理論與具有很強指導意義的實例相結合, 培養(yǎng)學生辨別是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3、案例教學法的實施
案例教學實施: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案例的引入、展開、探討需要占用較多的時間,而上課時間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時間內,老師既要讓學生了解過程,更要讓學生掌握知識,領會技巧,這兩者一般很難兼顧。課前將相關資料發(fā)給學生, 要求學生針對案例查閱有關資料, 閱讀案例及相關背景材料, 并確定自己的解決思路, 探尋自己的解決方法。在課堂上, 指導學生分組討論, 對案例進行初步分析。
案例涉及學生已有理論和技術水平的程度:如在生活中補鈣的效果關系到人的健康,而人體所需的鈣以奶和奶制品最好,不但含量豐富而且吸收率高。因此提出案例研究某些奶制品中的鈣含量。首先提出問題,對貴陽市品牌山花、好一多牛奶中鈣的測定我們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查閱資料,確定具體的測定方法,化學分析法有KMnO4 氧化還原滴定法、EDTA 絡合滴定法,進一步引導出兩種滴定方式:直接滴定法和間接滴定法。還可以采用儀器方法中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通過三種方法可以測定同一種物質比較,加深對案例所涉知識點的認知程度,又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各種分析化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案例教學是通過分組進行的,在討論中讓學生學會了與人的溝通,這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又引入貴州省有些地方為什么是結石病高發(fā)區(qū),如何用分析的方法來說明這個問題,自然引入水的硬度的測定,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測呢? 水樣的來源及其環(huán)境分析,可讓學生注重實際情境下的多重影響因素,以理論為基礎,針對實際問題思考外部因素;分析水樣中各種離子的定性檢測方法及其共存條件,以及對共存離子的掩蔽方法的比對,根據分析的目的,選擇不同的分析方法;對水硬度測定的配位理論分析定位,確定具體的測定方法與測定條件。
除了化學分析方法還可以采用哪些儀器分析的方法進行測定?引入儀器分析的方法有:光學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ICP — AES 法)、離子色譜法(IC)、電化學分析法(自動電位滴定法、離子選擇性電極法),讓學生比較各種方法的特點,實際應用時靈活選擇。又如工業(yè)用水中鐵的測定,地殼中含鐵量(Fe)約為5.6 %,分布很廣,但天然水體中含量并不高。實際水樣中鐵的存在形式是多種多樣,可以在真溶液中以簡單的水合離子和復雜的無機、有機絡合物形式存在。也可以存在于膠體,懸浮物和顆粒物中,可能是二價,也可能是三價的。而且水樣暴露于空氣中,二價鐵易被迅速氧化為三價,樣品pH 3.5 時,易導致高價鐵的水解沉淀。樣品在保存和運輸過程中,水中細菌的繁殖也會改變鐵的存在形態(tài)。樣品的不穩(wěn)定性和不均勻性對分析結果影響頗大,因此必須仔細進行樣品的預處理。方法的選擇:原子吸收法操作簡單、快速、結果的精密度、準確度好,適用于環(huán)境水樣和廢水樣的分析;鄰菲啰啉光度法靈敏、可靠,適用于清潔環(huán)境水樣和輕度污染水的分析;污染嚴重,含鐵量高的廢水,可用EDTA 絡合滴定法,避免高倍數稀釋操作引起的誤差。
4、將案例教學融入課程成績評價體系
為了提高學生平時學習的主動性,將過程學習考核由原來占總成績權重的30%增加到60%,期末卷面成績的權重則由70%降為40 %,這樣在平時教學中增加討論課環(huán)節(jié),老師將討論的內容給一個大方向,同學們根據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給出解決的方法,將案例教學與應用緊密聯系,大大激發(fā)了同學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從過去的期末應付考試變成學習過程中解決問題的知識要求,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分析化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以典型化處理而形成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案例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傊?,通過案例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識深度。
2022年人教版初中化學實驗教案模板五篇六
第一章化學反應與能量
第一節(jié) 化學反應與能量的變化
一、教材分析:
可采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化學方程式與熱化學方程式的聯系與區(qū)別,使學生理解書寫熱化學方程式時,為什么要注明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H的“+”與“-”以及為什么各物質前的化學計量數可以用分數等,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正確書寫熱化學方程式。
重視對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熱化學方程式書寫技能的訓練,注意熱化學方程式書寫的規(guī)范化。
二、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熱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并能正確書寫熱化學方程式
2、能力目標:通過討論、分析、對比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嚴謹求學、勤于思考的態(tài)度,樹立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四、學情分析:
熱化學方程式是學習熱化學的重要工具,教材從化學方程式只能表明反應物分子轉化為生成物分子時原子重新組合的情況,而不能表明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這個局限入手,說明介紹熱化學方程式的必要性及熱化學方程式的定義,重點介紹了書寫熱化學方程式的注意事項。
化學方程式與放熱反應、吸熱反應、化學鍵知識聯系緊密,通過學習,要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掌握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技能。
五、教學方法:對比、歸納、總結等方法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課本上相關的知識,完成課前預習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實物投影儀,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了解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是教學具有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回顧△H計算的三種表達式:(學生回答)
導入:我們已經認識了反應熱,那么如何在化學方程式中正確反映其熱量的變化?展示本節(jié)學習目標。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學生對比熱化學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區(qū)別并填寫表格。
H2(g)+1/2 O2(g)= H2O(I) ?△H= - 285、8kJ/ mol
點燃
H2+1/2 O2====== H2O
學生回答:1、化學方程的右邊必須寫上△H,并用“空格”隔開,
2熱化學方程式物質后需標聚集狀態(tài)(s、l、g、aq),化學方程式不用。
再次讓學生對比以下熱化學方程式
200℃
H2(g)+I2(g)======2HI(g) △H=-14、9kJ/mol ①
101kPa
H2(g)+ 1/2 O2(g)==H2O(g) △H=-241、8kJ/mol ②
2H2(g)+ O2(g)==2H2O(g) △H=-483、6kJ/mol ③
學生討論總結:3熱化學方程式中化學計量數表示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物質的量,可為整數或分數。
普通化學方程式中化學計量數宏觀上表示各物質的物質的量,微觀上表示原子分子數目,只能為整數,不能為分數。
4熱化學方程式需注明反應的溫度和壓強,如不注明條件,即指: 25℃ 1、01×105Pa;普通化學方程式中注明條件。
5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系數加倍,則在熱化學方程式中△H的數值也加倍;
讓學生自己總結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注意事項。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書寫熱化學方程式的注意事項
1、化學方程的'右邊必須寫上△H,并用“空格”隔開, △H:吸熱用“+”,放熱用:“-”,單位是kJ/mol或J/mol
2、需注明反應的溫度和壓強,如不注明條件,即指: 25℃ 1、01×105Pa;
3、物質后需標聚集狀態(tài)(s、l、g、aq)
4、熱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化學式前面的化學計量數僅表示物質的量并不能表示物質的分子數或原子數,因此化學計量數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分數
5、根據焓的性質,若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系數加倍,則△H的數值也加倍;若反應逆向進行,則△H改變符號,但絕對值不變
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
(五)發(fā)導學案,布置預習
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燃燒熱和能源,課后同學們預習這部分內容,著重分析燃燒熱、中和熱概念及其熱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并完成本節(jié)練習。
2022年人教版初中化學實驗教案模板五篇七
一、分析教材(備教材)
備好課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這就是我們教師要備課,要常備課,常備常新的原因。正確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抓住重點
(1)初中化學知識點
根據中學化學《課標》,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劃分為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在《中考說明》中歸類非常詳細。
(2)知識點的作用
把握教材內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確定教學的重點。所謂教學重點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內容。核心內容具有后延續(xù)性,對后續(xù)的學習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點,有可能滲透在考點之中。
例如:原子的結構決定離子的形成,離子的形成決定化合價。
氧氣的化學性質決定分析物質化學性質的方法,決定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時藥品的取用原則。
2、領悟教材的教學價值
挖掘教材內容的教學價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這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對學生后續(xù)學習的影響,對學生認知結構、技能、思維培養(yǎng)等的作用。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煉教學內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學設計中予以滲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方法的運用,如對化學現象進行分類、提出有關的假設、設計實驗和控制實驗條件進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學教學設計中,對教材內容的教學價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課程教學設計的特點所在,也是教學活動設計的重要依據。
[案例] “第五章 燃料”的教學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種元素多種物質
本單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質,如碳的多種單質、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鈣等,一方面是物質組成與分類、物質多樣性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碳的多種單質,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等內容,反映了同一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單質,相同兩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學觀念,加深了對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物質的多樣性的認識。
2、初步形成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學科思想
通過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性質比較,初步建立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特點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是結構特點的反映;物質的性質影響用途,物質的用途反映出物質的一定性質等化學學科思想。
3、建立實驗室制取氣體思路
初步學習運用簡單的裝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氣體,是初中化學學習的基本實驗技能。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氣制取的基礎上的拓展和加深。
4、學會“對比”科學方法
本單元教材內容的編排思路,蘊含著“對比”這一科學方法的學習。如碳跟氧氣的反應,實驗條件不同,反應產物也不同。通過對照、比較,可以找出不同物質性質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尋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質之間的必然聯系;而發(fā)現特性是為了不同物質之間的區(qū)別,從而理解物質的鑒別方法以及不同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原理。
5、認識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以及工農業(yè)生產的聯系
碳元素與人類關系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鈣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一氧化碳有損健康,二氧化碳對環(huán)境有影響等。這些內容的學習,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有關的問題做出價值判斷。
6、建立物質轉化觀
在此之前 ,學生通過學習氧氣O2知識,從化學角度認識某一具體物質的一般思路已有了初步了解。本單元的重點是引領學生從單一物質的學習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種物質的學習邁進,幫助學生初步把握物質間的聯系,找尋物質間的轉化規(guī)律初步建立物質的轉化觀。
例如: 在粗鹽中除去可溶性雜質的方法中作為選擇合適的藥品的依據。(鐵銅混合物除去鐵的方法)(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物中除去一氧化碳的方法)
因此,學生學習本章 ,不僅僅是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過程與方法的領悟和學科觀念的初步形成。
二、分析學生(備學生)
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新舊知識與技能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直接影響到對新內容的學習和理解。為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要通過多種方式了借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什么認識、已有認識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什么作用、新舊知識的邏輯關系如、;哪些新知識的學習可以聯系學生的知識經驗、哪些新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等,以便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
2、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困難
難點是指學生理解和接受比較困難的知識內容或問題不容易解決的某些關節(jié)點。難點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分化點,部分學生因此產生畏難情緒;另一方面它又是學生智力的開發(fā)點,是訓練學生思維的優(yōu)質材料。
要根據具體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來確定教學難點。一般來說,難點的產生原因是:(1)由于知識本身抽象、復雜難易理解,(2)一些化學反應原理屬于微觀世界,不能直接感知,難以形成真實的表象;(3)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等多而復雜,容易混淆不便記憶。
三、確定教學目標(對于學生是學習目標)
教學活動中,“教為主導,學為主體”。那么,教學目標對老師就是一個“導演”的方向,對于學生是學習過程中要達成的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的陳述應該是非常明確、可操作、可觀察和可測量,這樣才有利于教師在教學時對目標的把握與測量。
確定和表述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問題
(1)教學目標的確定要體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既要注意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和整體性,又要保證教學目標的側重點。由于每節(jié)課確定的教學目標代表著學習結果的不同類型,在注重教學目標全面性和整體性的同時,還應注意保持教學目標間的平衡和側重。有的內容宜通過“親歷過程”獲得方法的啟示,就可以突出“過程與方法”目標;有的課程內容蘊含豐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著重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這樣才能增強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的學習結果,不應表述教師的教學行為或教師打算做什么。教學目標的表述應力求明確、具體,可以觀察和測量,盡可能反映學習結果的類型和層次水平,應盡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實際的語言表述目標。
例如:《原子的構成》
1、以湯姆森發(fā)現電子和盧瑟福α散射實驗事實為基礎,推論原子內部的結構奧秘。
2、根據原子核外電子的能量及運動情況分析,推論出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3、根據鎂原子與氧原子的結合情況分析,推論出不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結合的原因。
4、通過學習和反思活動,進一步認識到實驗驗證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價值,通過對原子結構奧秘探究,認識到人類認識微觀世界的智慧,體會到科學真理的來之不易,感受到科學家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2022年人教版初中化學實驗教案模板五篇】相關推薦文章:
2022年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案優(yōu)秀范文
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美術教案【五篇】
2022年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2022年初中政治教案模板范文七年級上冊
中學化學實驗流程教學反思最終草稿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