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教案應(yīng)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zhì)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外國詩歌兩首教案篇一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詞語,掌握詞語的讀音、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兩位詩人,理解兩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熟讀《未選擇的路》。
4.指導(dǎo)學生把握詩文基調(diào),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5.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并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對詩歌進行再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讀詩的情趣。
6.借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直抒胸臆的構(gòu)思,理解《未選擇的路》一詩中的象征手法,逐步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反復(fù)朗讀,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聯(lián)系自身實際,深刻體會兩首詩的思想意義。
四步教學法:讀詩—說詩—悟詩—品詩,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鑒賞能力同步提高。
比較鑒賞法。尊重學生鑒賞主體地位,以個人欣賞體驗為主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并說明理由,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學習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體味詩人因選擇人生之路的慎重與無奈而引發(fā)的感慨,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yǎng)健康的人生觀。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反復(fù)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結(jié)合體驗,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教法學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yù)習讀準字音
瞬(shùn)息佇(zhù)立荒草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綿(yán mián)
解釋詞語
尷尬處境困難,不好處理。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
幽寂幽靜寂寞。
延綿延續(xù)不斷。
萋萋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憂郁愁悶。
佇立長時間地站著。
涉足指進入某種環(huán)境或生活范圍。
向往因熱愛、羨慕某種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達到。
二、賞析《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激趣引讀。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今天我們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看看他是如何面對人生的。
朗讀詩歌注意節(jié)奏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zhèn)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現(xiàn)在卻/常是憂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二)、簡介作者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俄羅斯偉大的民主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chuàng)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
普希金出生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tǒng)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zhí)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三)、問題探究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指的是什么?
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
2、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請結(jié)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
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3、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詩人是說,現(xiàn)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zhèn)靜”,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是要強調(diào)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從另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yīng)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語調(diào)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使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許多人把這首詩作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
(四)、背誦詩歌
三、賞析《未選擇的路》
(一)、朗讀詩歌,注意節(jié)奏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jīng)/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二)簡介作者
羅伯特·弗羅斯特,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他當過紡織工人、教員、記者、經(jīng)營過農(nóng)場,辦過私立學校,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nóng)民詩人”。他的詩樸實無華,卻又細致含蓄,耐人尋味。
他的著名詩集有《少年的意志》《波士頓以北》等。詩作名篇有《白樺樹》、《修墻》 。他處在傳統(tǒng)詩歌和現(xiàn)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xiàn)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問題探究
1、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
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shù)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qū)別?
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xiàn)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tǒng)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jié)的意思。
佇立(思索)
決定(選擇)
選擇之后的悵惘
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4、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
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fā)出感嘆,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道路的選擇問題。
5、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路,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四、積累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請根據(jù)你的積累,寫出兩條關(guān)于“路”的名言警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故鄉(xiāng)》
五、布置作業(yè)
嘗試寫幾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舉行詩歌朗誦會,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板書設(shè)計
未選擇的路
佇立(思索)
決定(選擇)
選擇之后的悵惘
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課后反思
外國詩歌兩首教案篇二
1、加強朗讀,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把握全詩主旨。
2、學會比較閱讀。
3、揣摩詩句,通過聯(lián)想和想像,進入詩歌意境。
1、感受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聯(lián)想和想像,以意馭情,強化有感情的朗讀。
揣摩語言,學會比較閱讀。
1課時。
一、新課導(dǎo)入
自然萬物,生機勃勃,充滿詩情畫意,令無數(shù)詩人為之謳歌。
二、《蟈蟈與蛐蛐》
1、作者簡介:
濟慈(1795~1821),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兒,自幼喜愛文學,一生寫有不少的著名詩篇,如《夜鶯頌》等。他的詩,想像豐富,絢麗多彩,詩中有畫,色彩感、立體感強,具有一種永恒的美??上瓴懦跽沟臅r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他的墓碑上寫著:“這里安息著一個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p>
2、學生朗讀詩歌。
3、整體把握: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它把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比作大自然的歌聲,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
4、詩中怎樣表現(xiàn)蟲聲之美?
襯托:盛夏生機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們家中的溫馨。
三、《夜》
1、作者簡介:
葉塞寧(1895~1925),俄羅斯詩人,出身于農(nóng)民家庭。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diào)清新,并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30歲時,因思想極度矛盾,精神憂郁,自殺身亡。
2、反復(fù)朗讀詩歌。
3、請歸納這首詩每一小節(jié)的內(nèi)容:
第一節(jié):寫夜的靜謐。
第二節(jié):寫溪水在輕輕歌唱。
第三節(jié):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
第四節(jié):再次寫夜的靜謐、月色的美麗。
4、嘗試用自己的話,描繪詩中所寫的夜景:
學生以小組單位自主活動,答案不求統(tǒng)一,只求感悟獨特。
四、拓展比較
與郭沫若《靜夜》相比,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學生自主發(fā)言)
預(yù)設(shè):
相同──都描繪了靜謐的夜景、美麗的月光。
不同──《夜》:描寫眼前實景,傳達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安適、寧靜的心境。
《靜夜》:在寫景基礎(chǔ)上轉(zhuǎn)入想像世界,引發(fā)對理想境界的遐想。
五、課堂小結(jié)
美好的詩歌是動人心弦的,因為它是生命的歌吟。無論濟慈、葉賽寧,還是包括我國詩人在內(nèi)的許許多多詩人,都是大自然的歌手。他們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并通過詩歌表現(xiàn)出來,滲透著自己對自然的心靈感應(yīng),滲著生命的底蘊,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表達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
六、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語文作業(yè)本》。
2、熟讀這兩首詩。
外國詩歌兩首教案篇三
1、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特點
2、寫景詩的特點
3、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4、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yǎng)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1
一、導(dǎo)入
二、學習和欣賞第一首詩《蟈蟈與蛐蛐》
作者簡介:濟慈,美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兒,自幼喜愛文學,他的一生寫了不少的著名詩篇,如《夜鶯頌》等,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三、讀熟詩歌,注意體會所表達的感情
四、整體把握;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他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五、問題研究:
這首施在構(gòu)思上有什么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yīng)分為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yōu)美。)
六、課后練習一:
詩人這樣寫,借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贊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簡介:
葉塞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diào)清新,并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
二、賞析,歸納這首詩的內(nèi)容,并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第一節(jié):寫夜的靜謐
第二節(jié):寫溪水的歌唱
第三節(jié):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
第四節(jié):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
三、結(jié)合課后練習二訓練:
1、用自己的話,描繪所寫的夜景
2、這首詩傳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四、反復(fù)朗誦這首詩,體會詩中所描繪的美景
五、布置作業(yè)
這首詩注重氛圍的營造,動靜相襯,意境優(yōu)美,情味濃郁?!八械镍B兒因驕陽而昏暈,/隱藏在陰涼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可喜的草叢”,這些景物描寫展現(xiàn)了盛夏生機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蟈蟈的樂音”的美妙;“它爭先/沉醉于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自己的喜悅消逝,一旦唱得疲勞了,/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渲染了“蟈蟈的樂音”濃郁、喜悅的感情色彩?!霸诩拍亩煲雇?,當嚴霜凝成/一片寧靜”,“在逐漸升高的暖氣,/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現(xiàn)了嚴冬寂寞寧靜的冷清景象和人們家中的溫馨氣氛,與前面的氛圍既形成對照又十分和諧,襯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兒”的動聽。最后以“人們感到那聲音/仿佛就是蟈蟈在草茸茸的山上鳴叫”結(jié)尾,在詩人的聯(lián)想中,將前后兩幅畫面疊印在一起,讓冬天“蛐蛐的歌兒”呼應(yīng)盛夏“蟈蟈的樂音”,在詩人的心靈中交織成一首此起彼伏的“從來不會死亡”“從來沒有停息”的“大地的詩歌”。
這首詩的意境既精微優(yōu)美又廣大深邃,是詩人生命情感對大自然的敏銳的心靈感應(yīng),使人們深深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
《蟈蟈與蛐蛐》一詩的構(gòu)思有什么特點?
這首詩構(gòu)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氣。全詩分為前后對應(yīng)的兩部分,分別以“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和“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開頭,點明主旨;又分別描繪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并通過聯(lián)想使二者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生動地表現(xiàn)了“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這首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象;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表現(xiàn)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景象,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fù)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詩謳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無限生機,著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富有內(nèi)涵,給人以廣闊的想像空間,角度新穎獨到,構(gòu)思頗具匠心。
〖關(guān)于九年級語文詩歌和戲劇單元的備課〗
我們來看《黑人談河流》,這首詩更富于現(xiàn)代氣質(zhì),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有一定難度。第一節(jié)作者反復(fù)強調(diào)河流的古老,讓人想起一個詞,就是“源遠流長”,所以,這河流,實際上就是作者對黑人悠久歷史的一個形象化的說法。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追隨作者的身影掠過亞、非、美三大洲,從古代到現(xiàn)代,重溫黑人的歷史。因為黑人種族見證了人類的歷史,黑人的“靈魂”里容納了人類的文明,歷史的積淀,因而“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表達了作者身為黑人的自豪感。
外國詩歌兩首教案篇四
從容說課
《祖國》和《黑人談河流》是兩首抒發(fā)愛國思鄉(xiāng)情懷的外國詩歌。俄國詩人萊蒙托夫從獨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發(fā)了對祖國的“奇異的愛情”。全詩平實中見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農(nóng)家生活,蘊蓄著的是詩人純潔而真摯的情感。《黑人談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詩人蘭斯頓?休斯的成名詩作。詩中“河流”是一個高度凝練的意象。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歷史的象征,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全詩在深邃中顯自豪。
教讀課文,要引導(dǎo)學生了解作品中表現(xiàn)的異國情趣,如俄羅斯風情、黑人種族的文明史。教讀過程中,要結(jié)合兩位詩人各自國家和種族的特點,選用恰當?shù)闹x資料,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去認識和理解。把握詩中藝術(shù)形象的意義及詩人由此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是教學的重點。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準確地把握詩人的意念和情緒并深入詩中的意境,則是教學的難點。教讀中,要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反復(fù)誦讀,體會詩歌的內(nèi)容及形式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萊蒙托夫、休斯的經(jīng)歷及其創(chuàng)作。
2.領(lǐng)略詩歌深厚的文化底蘊。
能力目標
1.理解詩中的藝術(shù)形象,感受詩人的愛國思鄉(xiāng)情懷。
2.品味詩歌語言,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體會詩歌的內(nèi)涵。
3.體會詩歌或平實中見真情,或深邃中顯自豪的特點。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1.了解詩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詩中的藝術(shù)形象及詩人由此抒發(fā)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準確地把握詩人的意念和情緒并深入詩中的意境。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引導(dǎo)學生反復(fù)誦讀,體會詩歌的內(nèi)容及其形式特點。
2.合作研討法??休斯的詩意象凝練、表意深刻?!逗谌苏労恿鳌分小昂恿鳌币庀笠约耙钥鋸埵址ɑ仡櫄v史等,可引導(dǎo)學生合作研討,加深認識和體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及示范朗誦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了解詩人簡歷及寫作背景,誦讀、研討、理解詩歌內(nèi)容。
[教學步驟?]
一、導(dǎo)語?設(shè)計
(投影演示萊蒙托夫和休斯畫像)
同學們,愛國主義是詩歌的永恒主題,是民眾。更是詩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國詩歌長河中是這樣,在外國優(yōu)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外國詩兩首》,去聆聽俄羅斯詩人萊蒙托夫和美國詩人休斯的吟唱。(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1.密哈依爾?萊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紀俄國繼普希金之后的偉大詩人。十四歲開始寫詩,1837年他為普希金因決斗而死寫的《詩人之死》一詩名震文壇。由于反抗專制統(tǒng)治,因此屢遭流放和入獄,最后死于預(yù)謀的決斗,年僅二十七歲。
萊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里,一共寫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詩,名篇有《帆》《浮云》《祖國》,長詩二十余部,以《惡魔》《童僧》為代表,還有劇本《假面舞會》和杰出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等。詩人繼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黨人詩人的傳統(tǒng),把熱愛祖國和歌頌自由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主題,其風格沉郁中有剛勁,手法上既能出色地運用浪漫主義,又擅長現(xiàn)實主義的描寫。
《祖國》發(fā)表于1841年4月號的《祖國紀事》雜志。1839年俄國斯拉夫派詩人霍米亞柯夫發(fā)表一首《祖國》,認為俄羅斯的偉大在于人民的溫順和對東正教的虔信,沙皇統(tǒng)治集團的御用文人也借愛國主義來炫耀他們的文治武功,萊蒙托夫針鋒相對地提出了自己對祖國的“奇異的愛情”,把祖國美好的大地和勤勞的人民視為祖國概念的真正內(nèi)涵,表現(xiàn)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與共的強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國黑人詩人、小說家,美國黑人文藝復(fù)興運動的領(lǐng)導(dǎo)者,被譽為“黑人桂冠詩人”。
休斯寫過小說、劇本、自傳和新聞速寫,以詩歌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他創(chuàng)作了十多部詩集,比較重要的有《哈萊姆的莎士比亞》《單程票》《延遲的夢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創(chuàng)作植根于美國黑人生活,對他們痛苦生活給予同情,謳歌他們美好的情感,頌揚了他們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tǒng)。詩歌的主題思想有積極的社會意義,休斯創(chuàng)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藝術(shù)引進詩歌創(chuàng)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樂和布魯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輕松活潑豪邁奔放的風格,對美國黑人詩歌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三、研讀《祖國》
1.學生聽讀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詩意。
教師提示:詩句“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是解讀詩意的關(guān)鍵。詩人把對祖國的感情比喻為“愛情”,統(tǒng)攝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認真領(lǐng)會詩句、詩段所表達的意思,思考:
從詩歌內(nèi)容看,詩人對祖國奇異的“愛情”指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
詩人沒有用豪言壯語去盛贊祖國的光榮歷史、英雄業(yè)績,也沒有去歌頌名山大川,無盡寶藏,而是以平實的筆調(diào)描寫俄羅斯原野的景色和農(nóng)家生活。平實中見真情,奇異的“愛情”表現(xiàn)在詩人把自己對祖國的愛和對俄羅斯大自然、對普通百姓的愛糅合,化為一體;即對俄羅斯山河景物和淳樸樂觀的人民的熱愛。
3.多媒體演示俄羅斯風情圖片,學生直觀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羅斯抒情名曲《卡秋莎》為伴奏音樂,師生有感情誦讀全詩。
思考:《祖國》一詩充分顯示了詩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詩中構(gòu)置了哪些充滿濃郁詩意的畫畫?
學生歸結(jié)體會,教師明確:
詩人對俄羅斯山河風景和人民生活熱烈謳歌。冷漠沉靜的草原,隨風晃動的森林,奔騰的激流,村間的小路,蒼黃的田野,閃光的白樺,蒼茫的夜色,顫抖的燈光,遠近相映、聲色兼?zhèn)?,把俄羅斯山河的雄壯之美和秀麗之美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一幅絢麗變幻而朦朧流動的畫面。打谷場丘堆滿豐收的谷物,農(nóng)家茅舍覆蓋著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節(jié)日夜晚,農(nóng)人醉酒笑談、盡情舞蹈的場面,恰似一幅絕妙的民俗圖,洋溢著俄羅斯的生活氣息。
5.合作研討:
詩人所抒發(fā)的愛國之情主要是通過描寫俄羅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們的活動來表現(xiàn)出來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詩歌在對原野景色和農(nóng)家生活的描述中,隱含著詩人對祖國的真摯感情,即“真實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對祖國的愛”(比勃羅留波夫語),這種愛是真實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學生熟讀全詩。
四、指導(dǎo)自讀《黑人談河流》
1.學生自由誦讀全詩,整體感知詩意。
教師提示:這首詩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上。長句、短句互相交錯,參差跌宕;四個排比句,上半句結(jié)構(gòu)相似,下半句發(fā)生變化。均不相同。這樣的變化既有濤行結(jié)構(gòu)整齊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滯化一;既有詩行形式上的跳躍,又不失節(jié)奏上的宮商之聲。
2.學生合作研討:
(1)詩人想通過談“河流”來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應(yīng)該怎樣理解?這句詩兩次出現(xiàn)有什么表達效果?
(3)全詩的藝術(shù)構(gòu)思是跳躍的,但又有嚴密的思維邏輯。請歸結(jié)詩歌內(nèi)在的思維邏輯。
學生研討,教師點撥:
(1)在《黑人淡河流》一詩中,“河流”是個高度凝練的意象。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歷史的象征。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
(2)“我的靈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為由于黑人對“河流”(歷史)的見證,人類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靈魂”里有所沉淀。這句詩,是作者代表全體黑人發(fā)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種族是有著悠久傳統(tǒng)的種族。這句詩在第二節(jié)和第五節(jié)兩次出現(xiàn),形成結(jié)構(gòu)上的前后呼應(yīng)。
(3)我認識河流——它亙古如斯。比人類久遠——我在河流的哺育下發(fā)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見證——因此我認識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靈魂和河流一樣深沉。
3.學生有感情誦讀,體會詩歌深邃中顯自豪的特點。
五、課堂練習
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老??馬
臧克家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傘,
它橫豎不說一句話,??????它有淚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眼里飄來一道鞭影,
它把頭沉重地垂下!???????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1.選出語句分析不當?shù)囊豁棥?????)
a.“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馬的負重與悲苦。
b.老馬“把頭沉重地垂下”“有淚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馬逆來順受、不思反抗、心胸狹窄的情態(tài)。
c.表面是寫馬,而實際是寫人。寫舊中國備受奴役的勞苦大眾。
d.詩人善于用動詞,“扣”“垂”“咽”等詞語,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選出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棥?????)
a.這首詩只截取了裝車那一刻的情景,畫面也突現(xiàn)了老馬頭部的動作,卻表現(xiàn)出老馬凄慘的處境和悲苦的命運。
b.詩中的老馬在肉體上和精神上都受著沉重的壓力,它在苦難的生活中掙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堅韌,更有不屈的反抗。
c.這首詩,有人認為表現(xiàn)了中國的勞苦大眾,有人認為有詩人的影子,也有人認為詩人要表現(xiàn)的就是一匹可憐的老馬。讀者如何理解,自可見仁見智。
d.這首詩語言樸素而傳神,像“橫豎”“扣”本是極平常的口語,用于詩中卻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馬的命運及詩人對它的深切同情。
參考答案:
1.b??2.c
六、課堂小結(jié)
同學們,愛國,是一面飄揚在世界各國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幟。無論是平實中見真情的萊蒙托夫的《祖國》,還是深邃中顯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談河流》,他們的心聲是相通的。那種深沉的歷史感與強烈的時代感,都是令人蕩氣回腸的。掩卷遐思,備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偉人毛澤東吟唱的“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痹肝覀兡軖旆珴?,譜寫出熱愛祖國、建設(shè)祖國的磅礴詩章。
七、布置作業(yè)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什么是牽掛?牽掛是一種思念,牽掛是一種情懷。牽掛有如高飄的風箏掙不脫細長的線繩,牽掛有如皿豆的藤蔓纏繞著籬笆。
請以“牽掛”為話題寫一篇抒懷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題目自擬。
板書設(shè)計
祖??國
萊蒙托夫
“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
(統(tǒng)攝全詩)
俄羅斯原野景色:草原??森林??河流??白樺
農(nóng)家生活:打谷場??農(nóng)家茅房??小窗??飲酒??笑談??舞蹈(平實中見真情)
黑人談河流
休??斯
核心詞“河流”(歷史的象征)
中心詩句: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種族是有著悠久傳統(tǒng)的種族)
幼發(fā)拉底河沐浴
深邃??剛果河畔蓋茅舍
中顯??尼羅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密西西比河聽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