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做人要有良心作文篇一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王希?!?,已經(jīng)是個47歲的中年男人了。如果你與他見面,或許你會問“你孩子多大啦?”“在哪兒工作呀?”他的回答一定是“我還沒有孩子,也沒有成家,更沒有工作”,因為他要照顧老父親。
王希海的老父親是個植物人。24年了,整整24年了!這24年里,王希海幾乎都是在家里度過,為了自己的父親不過早地離開這個世界,他在23歲那年就下定決心:我一定要在家照顧爸爸活到80歲!從此,他在家承擔起所有事情:每隔半小時給父親翻個身,換個姿勢,給他按摩按摩;一年三百六五天燒飯、燒菜,喂父親一日三餐;一兩天為父親次衣服,換次床單,甚至因為父親年老體弱吐不出卡著喉嚨里的痰,也要用吸管吸出來……王希海家經(jīng)濟很緊張,靠政府低保艱難度日,為了省錢,他舍不得用任何家電。就這樣,歷經(jīng)24年,他為父親終于迎來80大壽,而且生命還在繼續(xù)。王希海說,父親在世一天,他就要照顧好父親一天。
他來自人群,像一粒塵土,微薄、微細、微乎其微,尋找不到,又隨處可見。他自認渺小,卻塑造了偉大,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是的,在我們身邊,就是有許許多多像王希海這樣自我感覺平凡的人,卻憑著一顆堅強火熱的心做出一件又一件不平凡的事,鑄就了一座城市的良心,讓我們千島新城開出文明之花,綻放和諧之美。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不管你的父母是富貴還是貧窮,是健康還是病弱,一定要把握當下,像王希海一樣,用滿腔孝心去孝敬父母,莫等父母離世的那一天,空后悔。
天下的兒女們,讓我們快快行動起來吧,一起用孝心報答養(yǎng)我們、育我們的父母,鑄造一個城市的良心。
做人要有良心作文篇二
油漆工補漏,本非其職卻視為天職,救人于無形,感動了老船主。小人物不以其職為卑,不等不靠,堵漏決患,絕對源于一顆清白的良心。
當今社會,“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流毒橫行,道德缺損,世風滑坡,竟然連對倒地老人扶或不扶大生狐疑。行業(yè)之間豎起壁壘,部門之間隔岸觀火,遇到大是大非踢皮球,機會到來卻窩里斗,有福務必同享,有難豈可同當,凡此種種,讓人警醒。
記得有一位歷史學家說過,歷史不是由幾個大人物造就的,而是由千千萬萬個小人物推動的。魯迅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中華民族,英才輩出,正是有無數(shù)個這樣的“油漆工”為中國這般巨輪保駕護航。陸游,不只耽于寫詩,“尚思為國戍輪臺”;林則徐,何不安心做封疆大吏,卻也“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譚嗣同完全可以著金袍玉帶,卻甘愿以身殉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時傳祥,一代勞模,以我一人臟,換得萬人潔。
時代需要好人,時代呼喚好人。央視一檔《走基層》欄目,記錄了無數(shù)基層干部群眾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無論是扎根山林退而不休的好書記楊善洲,還是雷鋒傳人,默默奉獻的碼頭工人郭明義,無論是舍己救人的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教師張麗莉,還是心系祖國航天事業(yè),幾十年如一日的老中青三代航天人。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沖擊下,當人們都在一切向錢看時,正是這些恪盡職守,崗位守節(jié),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人,撐起了共和國的雄偉大廈。
讓我們由衷地,向好人致敬!
好人行善,源自本能,他們將心比心,急人之困。好人堅守道義,源于良心,他們信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好人無欲,起于公心,他們無私無畏,服務大眾。國家每年評選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年度十大道德模范”,就是旨在弘揚我們身邊好人,豎立學習的標桿,傳承棄惡揚善的.千年美德。
這使我不由再想起三個人物:史懷哲,法國著名醫(yī)生、作家,他不愿在家享清福,卻遠赴非洲,為貧民治病,樂此不疲;白求恩,放棄在加拿大的優(yōu)越條件,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鞠躬盡瘁;安南,前聯(lián)合國秘書長,為了解決敘利亞危機,不顧安危,積極斡旋。一位哲人說“清白的良心是世界上最溫柔的枕頭”,冰心老人說“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可為注腳。
阿拉伯故事里說:有個人在路邊睡著了,一條毒蛇向他逼近,有個農夫看到了,揮刀砍死了毒蛇,繼續(xù)趕路,而夢中人渾然不覺。還有個故事說,一個盲人提著燈籠走路,別人不解,嘲笑他多此一舉,他卻笑著回答,打燈是防人撞我,更方便別人趕路啊。
故事雖小,情同此理,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只要我們都忘我地工作,樂于助人,清心寡欲,高舉公德的大旗,就一定能創(chuàng)立真正的和諧社會。
請謹記:小善不小,良心無價!
做人要有良心作文篇三
我常在思考著這樣的問題,人類文明到底有多堅固?是否能抵擋住殘忍的獸,抑或病態(tài)的冷漠的爆發(fā)?
在這個拜物教盛行的年代,錢、權、名、利每一樣都在腐蝕著我們脆弱的道德和良心,我們?yōu)榱嗣u和地位而勾心斗角,為了權力和利益而蠅營狗茍,金錢成了我們高談闊論的資本,良心卻淪為可有可無的擺設。周國平說,人之為人,區(qū)別為獸最本質的地方就是人的良心。幾千年前的孟子也說過“人皆有本心”只是到了最后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失其本心”。
或許,道德的標準要求每個人都“兼濟天下“太過苛刻,但至少,請每一個人都葆有自己的良心??梢圆桓呱校惨欢ú荒茈U惡;可以不偉大,但也要堅守自己平凡的良心。
就在前不久,發(fā)生一起引發(fā)熱議的“小悅悅事件”。兩歲的女孩悅悅被汽車碾壓,司機駕車逃逸,而悅悅無助地躺在道路上。盡管此時她尚能揮動小手,尚能發(fā)出哭喊聲,而路人卻熟祝無睹,巧妙地躲過生命,冷漠地離開。直至一位拾荒老婦——陳賢妹將悅悅抱起,撿拾起了這個社會最后的良心底線。
對于社會而言,這只是一起短暫的新聞事件。但這只是一次供我們寫作的素材么?麻木,難道是文明社會特征的一種?如果說動物界的血腥和殘忍是為了遵循自然界的法則,那么人與人之間的殘忍血腥又是為了什么?
可是即便,是在這樣殘忍,這樣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卻仍能感到良心的存在,就如同荒蕪中的一點綠,流轉出生命之美。
不必說小悅悅事件中的拾荒老婦陳賢妹;不必說以個人力量堅守正義和良心的壁壘,勇敢揭發(fā)藍田神話的陳姝威;不必說依然揭露二十多種假劣醫(yī)療器械及背后種種傷天害理之舉的醫(yī)生陳曉蘭;單說尾山宏,一位七十多歲的日本老人,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用自己大半生時間對日本政府侵華戰(zhàn)爭的罪行進行著不懈的追問,他的身上,是跨越國家跨越民族的正義力量。他們都是普通人,在這樣一個良心匱乏的年代,始終堅守著自己平凡的良心,守衛(wèi)著精神的標桿。
我堅信,只要每個人都能守住我們平凡的良心,我們必定會擁有高貴的靈魂,真正文明和諧的社會。法律,或許可以杜絕犯罪,但真正塑造人性的,卻是我們平凡的良心。
卻不感到悲涼。平凡的良心,愿它停駐在我們每個人心中。
做人要有良心作文篇四
感謝科夫為我提供了這么個交流的機會,在《pk良心》一文里我再次領略了科夫的坦誠和率真,也使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原來是如此的千瘡百孔,甚至具有邪教徒的詛咒和非法綁架的挾持嫌疑。
這不足以使我戚戚然。我相信科夫也只是和我就相關的個例進行探討,并無任何詆毀之意。但我仍然感到遺憾。我們相約就“正義、良知”進行磋商,不知科夫是有心還是無意,競做成了《pk良心》?無端地縮小矮化了我們商討的話題,難道我的良知就是科夫眼里的良心?不過,既然科夫喜歡就良心論事,我也樂意交流。文題有大小,道理卻同一。但我仍然希望能將這主題適當延伸。既是交流,就不妨再坦誠一點,深刻一點,所以,我的這篇就叫《良心還是良知》。
科夫將“良心”理解為“同情心”,這其實已經(jīng)過于片面;進而將“同情心”延續(xù)為“樂善好施”,這似乎也有點牽強;而將“同情心”延伸為一種負擔,這更令我驚訝。這使我懷疑自己的眼光是否出了問題——這就是真實的科夫?答案是肯定的。不是!也許科夫已經(jīng)進入了我的文字里,但他卻沒有進入到自己的思想里;沒有細細檢閱打理自己的靈魂,就將自己的一點表象和盤托出。
人言越貧窮的人越固守著他的道德防線、善良天性。這句話是否過于武斷,我暫不置評。但鄉(xiāng)下人說話辦事總有一個口頭禪“憑良心說”,這里的良心就沒有同情心,而是公正和誠信的徽征——任何人都可以將胸脯擂得山響,然后大言不慚地說句“講良心話”。至于,良心話的誠信幾何,也就另當別論了。
良心其實還是一種商品。它可以估價而賈,要不然就不可能有“出賣良心”一說。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有兄弟兩人,老大貪得無厭,老小憨厚老實。老父深知大兒子的劣性,在臨終前將所有的財產(chǎn)都交給了大兒子,而獨獨只留給小兒子一件破棉襖,囑咐他若有危難,可到當鋪兌現(xiàn)。后小兒子生活窘迫,貧病交加,萬般無奈只得將棉襖送到當鋪。當鋪老板萬分詫異,仔細端詳,見襖內書有“良心”二字,遂長嘆一聲:“這年頭若非窮途末路,誰愿出賣良心?”立刻命人封紋銀十兩……
當然,不同的人對良心的理解和參照也不盡相同,有的更是截然相反。
人們通常責備一個人“沒有良心”,更多的是寄予自己以前對那個人的給與,而今自己危難時刻,需要他假以援手時,他卻無動于衷未能出手相救。
生活中常有那樣的人,守不住公正的立場,在強權面前表現(xiàn)得畏縮,甚至助紂為虐,顛倒黑白,這種人的“良心”顯然是被狗吃了。
小鬼子侵略中國,對著國人叫嚷“你的良心大大的壞”,他們的良心標準究竟是什么,在這里不難看出……
而良知卻是一種基于道德和思想上的認知,是一種自覺的行為,它不同于良心那樣,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良知的形成是一種不斷鑄造的過程,是一種道德理念和思想理念的升華。一旦形成,它就會根植于您的血脈里,永遠無法改變也不能改變。良心可以針對某個人某件事,而良知卻更象是一種使命,一種責任和義務!有一點科夫說的沒錯,良知是一種讓你無法割舍的負擔!
在道德上,良心是遵從,而良知是維護,是扶持,是倡導,繼續(xù)和傳承!
當然,無論是良心還是良知,它們都是和貧富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也并不是只有富人才可以釋放自己的良心(同情心——按科夫語)。達官顯貴才可以表現(xiàn)自己的良知——兼善天下。
如果某個人走在街上為乞丐施舍了一文錢,那就真的只能是良心(同情心)使然,而發(fā)現(xiàn)乞丐卻去為致力于改變乞丐的命運和生活而努力,這才是良知的召喚。哪怕他當時并沒有施舍出一文錢。
所以說,良知是一種社會行為的覺悟!
不管如何,沒有人去平白無故地詛咒他人。受到詛咒的只是那些應該接受詛咒的人。這已不是他愿不愿意的問題。因為主動權并不掌握在他的手里,他除了享受自己種下的詛咒外,便只能是好好檢點一下自己。不為善沒有什么大驚小怪,也不會有太多的人求全責備,但千萬別種惡行。
最后,再次感謝科夫的真誠交流以及對拙作《鄉(xiāng)村沉淪》的不斷關注,其逐章點評更是點睛之作。但派生出來的“閱讀自由”卻使我頗為尷尬。私下認為一個人的閱讀興趣應該來源于內心深處的一種共鳴。這種共鳴哪怕極其微弱,極其纖細。
閱讀的過程應該是種認知和感悟的過程。好的作品能使人的思想和靈魂得到一個很好的提升。而一旦感覺閱讀被挾持(這似乎不是我的初衷),我想,那應該是負擔而無閱讀可言。
或許真的是人的思維決定生活方式??品虿幌矚g負重而行。喜歡沿途吟賞煙霞,把酒言歡。這我能理解,因為我也向往這種愜意地生活,而且我相信其他的任何人都向往這樣的生活,當環(huán)境和條件不允許時,便需要有人為此不斷付出努力。
“按照自己的認知,聽從內心的召喚”,只不知科夫的內心又是什么在召喚?科夫顯然沒有明白,也沒有意識到,他正在遵從他自己的道德和他所言的良心的召喚。若不然,科夫又當作何解釋?
做人要有良心作文篇五
那是在一個星期五的早晨,我來到學校,打開書包,突然發(fā)現(xiàn)沒有帶文具盒,心里一下子慌了起來:沒有學習文具,讓我怎么學習,怎么寫字???
這時,第一節(jié)課的上課鈴響了,語文老師走進了教室,這節(jié)課要記的內容特別多,讓我們把黑板上的內容記到書本上,班上的同學都低頭抄寫了起來,唯獨我在那傻傻地看著書本,一個字都寫不了。當我正在發(fā)愁時,旁邊的李小秋問我:“你為什么不寫啊?”我告訴他我沒帶文具盒。李小秋熱情地對我說:“用我的吧!”說著,從文具盒里拿出一支黑水筆:“給你,快寫吧!”“好,謝謝?!蔽亿s緊寫了起來??墒?,這節(jié)課以后,還有數(shù)學課和英語課,怎么辦呢?
周圍的同學知道了我沒帶文具盒,都伸出了友愛之手,打開自己的文具盒,這位借我一支鉛筆,那位又借我一塊橡皮。看著他們那一張張熱情的笑臉,還有那一雙雙援助之手,陣陣溫暖著我的心。
這雖然只是一件小事,卻讓我從中深深體會到了接受別人的幫助,心里是多么的溫暖。也許,在你看來微不足道的一點兒幫助,就會給對方帶來雪中送炭般的溫暖。幫助與被幫助同樣會得到快樂。
我們整個社會大家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眾人拾柴火焰高?!比绻覀兠總€人都能獻出一點點愛心,那么還有什么困難能難倒我們呢?我們的社會將會是一個和諧美好的大家庭!
互相幫助是我們人類的美德,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把這一美德發(fā)揚光大,讓我們的愛心灑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做人要有良心作文篇六
幾經(jīng)輾轉,我們母子倆終于坐上了去往滴水湖的地鐵。
上海真是個熱鬧的地方,不管大街小巷上全是人頭,地鐵里更是人擠人,連邁開腳都顯得很困難。我和老媽只能倚在扶手上得以暫時的休息。
到了一個站點,車門緩緩打開了,乘客一個個有序地下了車。車上的位子很快就空了不少。這時,從下車的人流中擠上來一對父子——父親不高但很結實,兒子雖瘦卻是很高,大概與我仿佛年紀吧。這對父子搶先坐在了靠門邊上位子上——父親讓兒子坐在“愛心專座”上,而父親坐在了兒子旁邊,一副和藹可親的面容。
上車的乘客都陸陸續(xù)續(xù)地上來,跟在最后邊的是一對老夫妻和兩個孩子,老婦人攜著較大的小女孩,老先生則推著嬰兒車,里頭坐了一個不到一周歲的嬰兒。老婦人和較大的孩子先上車了,老先生也推著車緩緩地跟了上來。門剛關上,老先生向四周望望,發(fā)現(xiàn)“愛心專座”上除了坐有那對父子的位置外,其它的位置都坐著有需要的乘客。老人緩緩上前,有禮貌地問:“先生,請問您能給我讓個座嗎?”“唔?!蹦腥藨艘宦暎瑓s不為所動。過了一站,下車的人流擠得老人站也站不穩(wěn)了。終于有個空位,老人推著車子上去,卻被一位大媽坐去了,老人只好又折了回來,向那男子提出請求。男子顯得不耐煩了,放下手機,抬起頭:“您就不能到別處去嗎?!”“可是別處坐著的人都有需要的呀!”老人也有些生氣了。于是男的碰碰兒子,兒子只好不情愿地起身,倚在一邊。老人終于坐下了。
然而那男的卻仍不讓老人坐得安穩(wěn),開始“同情”起自己的兒子:“兒子呀,站得累嗎?來,爸讓你玩會手機吧……口渴嗎?……不渴呀,那行……”坐在不遠處的老婦人再也看不下去了,直言打斷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先生,不就讓個座嘛,有什么好計較的呀?”那男的一下子發(fā)起脾氣來,竟說老人讓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了,不給孩子留個位子坐!于是一場難免的“口角戰(zhàn)爭”觸發(fā)了……
不知過了多久,一旁的乘客再也看不下去了:“您能不能別說了?這是公共場合!”終于,男子不再爭執(zhí)了,也許是感到不好意思了吧!周圍投來一道道鄙視的目光,像是對他良心的拷問……
父子倆下車后,周圍人都安慰老先生,還有些坐在“愛心專座”上的老年人向老先生表示歉意。老人一一感謝,連連說“沒關系,沒關系”。我的心中頓時涌起一陣暖流……
人間不免有“奇葩”!以上的父子倆就是“經(jīng)典例子”。在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上傳承的“尊老愛幼”的禮儀大流中,竟選擇了“反其道而行之”,大大損害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形象。在他人急需幫助時,不但不伸出援手,反倒冷眼相待,既不尊老,也不愛幼……
良心,是一個人品德素養(yǎng)的基本。若像以上這對父子一樣,他們還有良心嗎?我敢肯定,即使有,那良心也變黑了,那品德素養(yǎng)也是敗壞的!
請問這對父子,你們的良心何在?你們的良心去哪了?你們的良心真被“狗”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