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nèi)容感悟。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故事新編讀后感篇一
“按古代傳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八則?!濒斞赶壬允辍拌T劍”,“出關(guān)、理水”,“采薇、補天”,以“非攻”之道助近代文學“起死”回生。
《故事新編》以新筆寫舊文,在動蕩與革新的時代背景下,用一桿筆,將自己畢生固有的悲涼與詼諧的游戲筆墨調(diào)和;將莊嚴與荒誕調(diào)和;將舊題材與新思想調(diào)和。
悲涼與詼諧的交織與融合在字里行間。魯迅先生自嘲“筆調(diào)油滑”,實以回味辛辣的`幽默筆觸,戳穿傳說“玫瑰似的光?!保瑢⒊劣魺o奈的現(xiàn)實剖解開,毫不遮掩地晾在世人面前。正如《采薇》中伯夷與叔齊被魯迅先生請進了“養(yǎng)老堂”,兩位遺世獨立的賢者不僅口馬而諫失敗,連件破皮襖也寶貝似的抱著,進出“養(yǎng)老堂”后一路坎坷,更被一個丫頭辯得張口結(jié)舌——滑稽的情節(jié)下匿著亂世中賢者的迷茫與痛苦:伯夷叔齊兄弟不食周粟,,為的是堅守心目中的“義”,而現(xiàn)實的動蕩使“義”脆弱如斯;麻痹者昏鈍不醒卻要用污水潑圣潔的羽,好讓清者墮落——好讓自己墮落得堂皇。又正如《非攻》中衣不蔽體的墨子為和平與正義的終極命題孜孜矻矻。
滑稽幽默下的迷惘與悲涼更讓人彷徨,卻也正是這種流動在悲哀與詼諧的彷徨,賦予先生的文字極強烈的悲劇性,從而化作鐫刻人心的穿透力與思想魅力。
莊嚴與荒誕的互相滲透,消解重塑了舊人物的形象。在生鐵般冷而白的月與如流金包裹在荒古熔巖的日之間,《補天》中的女媧忽然醒來——撒開桃紅和青白的斗大的雜花,撇開石綠的浮云和其后眨眼的墨子——不知疲倦地創(chuàng)造生命,創(chuàng)造未來,創(chuàng)造茫茫大化新的生機。這不正是“五四運動”中無數(shù)進步青年的寫照嗎?《奔月》中的后羿,英雄的箭難以射中生活的紅心,日復一日的“烏鴉雜醬面”熬殘了美人的妝——英雄末路,美人遲暮——好在奔月是一切嶄新的開端。老子騎著小毛驢在《出關(guān)》中義漫畫化的形象出現(xiàn),一改中式傳統(tǒng)思維里哲學智者之姿,奉行敷衍了事,退守回避的信條,被魯迅先生用于諷刺映射當局尸位素餐的知識份子。
莊嚴與神圣的傳統(tǒng)人物被以荒誕的手法重熔再塑,魯迅先生一改古典中國文學固定的“才子佳人”模式,大刀闊斧地“去英雄化”,更貼合大眾的生活實際,使之更加有現(xiàn)實意義。
舊題材與新思想碰撞出社會變革的花火?!陡八馈芬钥穹诺睦寺髁x展現(xiàn)“方生與將死”的纏斗,將莊子夾于哲學的現(xiàn)實悖論中:現(xiàn)實中幽明兩界涇渭分明,而在其背后承載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思考與選擇——生死、道德、正義……身處變革之世的青年,誰都逃不過這樣的拷問,應用生命為精神之尺標畫刻度?!独硭返挠硪苍谛滤枷氲闹敢?,由傳統(tǒng)形象轉(zhuǎn)化“不動、不言、不笑,像鐵鑄的一樣”務求真實的漢子,其踏實鉆研的精魂燃成暗夜中引導新時代青年的炬火。
新思想與新文化指導舊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性傳承,使經(jīng)典永不過時,也使傳說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
魯迅先生一生于動蕩、更替中激流勇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笨删从挚蓯邸I鐣谋尘盎璋刀抗忪湮?,中華民族是只雄獅卻半夢半醒。在這昏沉的夢中,他以故事拉開畫卷——新與希望,躍然紙上。先生的文字劃開時空,去偽存真,指引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歲月中取精華、去糟粕。
此后沒有光,吾輩愿隨先生的指引,做世間唯一的太陽。
故事新編讀后感篇二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小說文集之一,因為我非常想了解魯迅關(guān)于俠義類、傳奇類小說的寫作,所以買了這個集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黃牛皮紙的封面,加上內(nèi)部厚重猶如版畫的插圖,讓人有一種厚重的感覺,的確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說的意境。
小說中我最喜歡的是《鑄劍》,其他的諸如《出關(guān)》、《非攻》和《起死》類,整個故事的主干基本上古代文字記載的現(xiàn)代翻譯本,然后又強行加入一些和民國時代相關(guān)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諷今,不在小說本身,所以我覺得立意一般。還有就是《補天》、《本月》《采薇》類小說,因為依據(jù)的古文本就描述簡單,所以小說中大部分是魯迅構(gòu)思和擴展的,當然整個內(nèi)容仍然是借古諷今,不過文章的內(nèi)容和想表達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覺的還行。但是《鑄劍》不同,講的是一個復仇的故事,整個小說雖然也一半出于歷史文章的記載,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構(gòu)思,不過因為其中沒有夾雜多少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的折射,所以整個小說還是比較豐滿的,比之其他的小說,在文學意味上強了許多,這也是我喜歡的原因。
其實魯迅對于小說大部分寄予的是對于現(xiàn)實嘲諷的厚望,所以我覺得莫過于用當時社會的事情去描寫才更加妥當,比如《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等,既是當時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諷刺故事,比之借古諷今,讓人除去了一種猜測,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對應現(xiàn)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諷刺,哪些是歷史,除去這一層隔膜之后,頓時就清楚了,諷刺的歸諷刺,歷史的歸歷史。
不過我也不指責魯迅,畢竟當時的民國是一個“因語獲罪”的時代,文革也是一個,所以采用隱喻、借古諷今,都是保護自己也攻擊敵人的好招數(shù)。
現(xiàn)在再來談一談《鑄劍》本身的問題。
首先是情節(jié)的構(gòu)思,本身這個情節(jié)就挺奇怪了,一個為了大王盡力的工匠反被殺,遺腹子性格軟弱卻想報仇,一個不明身份的男人突然出現(xiàn),借腦袋和劍幫助少年報仇,砍掉的腦袋還會唱歌,嗚呼,這是什么詭異的情節(jié)?所以這個情節(jié)魯迅本身就不需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擴展,因為這個本身已經(jīng)是很奇怪了。本來情節(jié)如果很奇怪的話,會削弱小說本身的現(xiàn)實含義,但是對于本就是一個荒唐的妄想——一個少年想殺了大王,這本就是荒唐的事情,也許荒唐的情節(jié)反而能夠襯托出故事本身的編造,是為了復仇的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反襯出現(xiàn)實的殘酷。
小說的描寫,我覺得非常的好,平實有力,栩栩如生。在語言方面,就顯得生硬,接近口號性,而且作者故意將許多語言變的有力,而變成命令的口吻:“什么什么去”,“什么什么的”。用簡短的名詞短語去說話,表現(xiàn)出義無返顧,決不妥協(xié)。不過這樣的話,是普通人說的嗎?好在小說本身就是虛妄的,所以這些語言還算是應景。但是讀起來,晦澀滿口。
最后是小說的主題:“復仇”,中國古代小說,尤其是傳奇小說中,復仇題材的非常的多,不過大部分是私仇,沒有基于社會、種族的,我覺得魯迅作為一個在民國,受過民主教育的文學家,應該是將社會的主題加入小說中,不過沒有,小說的原因依舊是復仇,結(jié)果也是對于王的吊喪,但是沒有革命的興起,和社會的震動,剩下的還是麻木。這是為什么?不知道。
這個小說如果作為文學小說來說,我覺得給八分,不過其文學意境和思想內(nèi)容,也就是五分罷了。
故事新編讀后感篇三
一共八篇故事。完全無法把自己代入到那個白話文剛啟蒙的時代,魯迅的文筆也很流暢,故事也很精彩,一度以為原本的神化故事就是如此的額??墒钦鎸嵉氖窃鯓拥?,好像也不記得了呢。
第一篇《補天》看的有點暈暈乎乎,稱呼什么的也有點不太適應,故事也不好玩兒。就不說了。
《奔月》最大的亮點是烏鴉炸醬面!!難道真的吃過?這是怎么想出來的!后羿竟然把方圓百里的飛禽走獸都消滅干凈只剩烏鴉了!為什么偏偏剩下來的最多的是烏鴉而不是麻雀?可是最后嫦娥還是吃了丹藥飛月亮去了呀!后羿好可憐哦。嫦娥也好可憐啊。可是你們?yōu)槭裁淳筒荒艹砸安四?自己為何不養(yǎng)只雞下蛋吃呢!為什么呢!為什么一定是烏鴉炸醬面呢!
《理水》也就是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前面智者與愚民的對話,很諷刺。鯀是條魚,大禹是條蟲!大禹和舜最后的對話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采薇》里面所描述的有關(guān)計算時間的是用烙了多少張大餅的功夫來計算。甚至寫到烙了三百零五張大兵的時候,這到底是多久呢。伯夷和叔齊哪里值得夸贊呢,明明就是蠢到要命啊!不是小姑娘的話語逼死了他們,而是他們自己心中的堅持崩塌了吧。老頑固!
《鑄劍》眉間尺。總還是覺得自己并未完全的看懂,但還是不覺明歷啊。那個人到底是誰呢?也許是他自己心底里的邪惡的那部分吧。
故事新編讀后感篇四
《故事新編》是一本有趣的作品。讀完故事新編,大家的讀后感會如何寫呢?看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故事新編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談一談《鑄劍》本身的問題。
首先是情節(jié)的構(gòu)思,本身這個情節(jié)就挺奇怪了,一個為了大王盡力的工匠反被殺,遺腹子性格軟弱卻想報仇,一個不明身份的男人突然出現(xiàn),借腦袋和劍幫助少年報仇,砍掉的腦袋還會唱歌,嗚呼,這是什么詭異的情節(jié)?所以這個情節(jié)魯迅本身就不需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擴展,因為這個本身已經(jīng)是很奇怪了。本來情節(jié)如果很奇怪的話,會削弱小說本身的現(xiàn)實含義,但是對于本就是一個荒唐的妄想——一個少年想殺了大王,這本就是荒唐的事情,也許荒唐的情節(jié)反而能夠襯托出故事本身的編造,是為了復仇的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反襯出現(xiàn)實的殘酷。
小說的描寫,我覺得非常的好,平實有力,栩栩如生。在語言方面,就顯得生硬,接近。
口號。
性,而且作者故意將許多語言變的有力,而變成命令的口吻:“什么什么去”,“什么什么的”。用簡短的名詞短語去說話,表現(xiàn)出義無返顧,決不妥協(xié)。不過這樣的話,是普通人說的嗎?好在小說本身就是虛妄的,所以這些語言還算是應景。但是讀起來,晦澀滿口。
最后是小說的主題:“復仇”,中國古代小說,尤其是傳奇小說中,復仇題材的非常的多,不過大部分是私仇,沒有基于社會、種族的,我覺得魯迅作為一個在民國,受過民主教育的文學家,應該是將社會的主題加入小說中,不過沒有,小說的原因依舊是復仇,結(jié)果也是對于王的吊喪,但是沒有革命的興起,和社會的震動,剩下的還是麻木。這是為什么?不知道。
這個小說如果作為文學小說來說,我覺得給八分,不過其文學意境和思想內(nèi)容,也就是五分罷了。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小說文集之一,因為我非常想了解魯迅關(guān)于俠義類、傳奇類小說的寫作,所以買了這個集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黃牛皮紙的封面,加上內(nèi)部厚重猶如版畫的插圖,讓人有一種厚重的感覺,的確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說的意境。
小說中我最喜歡的是《鑄劍》,其他的諸如《出關(guān)》、《非攻》和《起死》類,整個故事的主干基本上古代文字記載的現(xiàn)代翻譯本,然后又強行加入一些和民國時代相關(guān)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諷今,不在小說本身,所以我覺得立意一般。還有就是《補天》、《本月》《采薇》類小說,因為依據(jù)的古文本就描述簡單,所以小說中大部分是魯迅構(gòu)思和擴展的,當然整個內(nèi)容仍然是借古諷今,不過文章的內(nèi)容和想表達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覺的還行。但是《鑄劍》不同,講的是一個復仇的故事,整個小說雖然也一半出于歷史文章的記載,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構(gòu)思,不過因為其中沒有夾雜多少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的折射,所以整個小說還是比較豐滿的,比之其他的小說,在*文學*意味上強了許多,這也是我喜歡的原因。
其實魯迅對于小說大部分寄予的是對于現(xiàn)實嘲諷的厚望,所以我覺得莫過于用當時社會的事情去描寫才更加妥當,比如《阿q正傳》,《狂人。
日記。
》等等,既是當時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諷刺故事,比之借古諷今,讓人除去了一種猜測,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對應現(xiàn)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諷刺,哪些是歷史,除去這一層隔膜之后,頓時就清楚了,諷刺的歸諷刺,歷史的歸歷史。
不過我也不指責魯迅,畢竟當時的民國是一個“因語獲罪”的時代,文革也是一個,所以采用隱喻、借古諷今,都是保護自己也攻擊敵人的好招數(shù)。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小說集,其中大部分是根據(jù)老故事改編而成。
魯迅先生的作品寓意深刻,殺傷力強,歷來都是諷刺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就像鋒利而且?guī)с^刺的弓駑,直刺敵人的心臟。一直以來,魯迅先生都以大文豪的高大形象聳立在每一個年青學子的偶像位置,但是自從讀了這《故事新編》之后,我忽然有了一種很失望的感覺。
《故事新編》是魯迅先生根據(jù)我國古代一些著名故事改寫而成的。有些文章,例如《鑄劍》,便是改自《干將莫邪》,只是將故事背景、少數(shù)情節(jié)略作改動。評心而論,改寫是成功的。改寫后的故事更加完美生動,也更吸引人了。但是,《奔月》卻是令人(或許只是我)大倒胃口?!侗荚隆窌棺x者聯(lián)想到故事的本體——“嫦娥奔月”。在《奔月》中,魯迅變得有些“惡搞”,把射日大英雄塑造成整天怕老婆、只會打烏鴉的“窩囊廢”,把大美女嫦娥寫成嘮叨羅嗦、不善解人意、不理解丈夫,而且潑勁十足的婦人——這完全顛覆了后羿嫦娥英雄美女的良好形象,就連情節(jié)也由“嫦娥偷仙丹是為了永葆青春而守護在愛人身邊”杜撰成“嫦娥嫌后羿無能而迫不及待想要離開”——讀到這里,我真有一些鄙棄這位享譽幾十年的大文學家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為何能流傳千古?只因它情節(jié)優(yōu)美,寄托了古代勞動人民大膽而美好的愿望??婶斞赶壬摹侗荚隆穮s完全背離了這個美好傳說的創(chuàng)作初衷。
這就是我對《故事新編》的膚淺認識?;蛟S有人會對我大加鞭撻,指責我對大人物的不敬,但我“初生牛犢不怕虎”,我還是把心中的話說出來了,敬請前輩學人也以同樣的心態(tài)來討伐我。
故事新編讀后感篇五
《非攻》一些人在奮斗調(diào)停,一些人在積極準備奮戰(zhàn),一些人在渾噩度日。人的愚昧就在于不知道自己的恩人是誰,卻又一視同仁。百家爭鳴,真的是靠嘴打天下啊。
《起死》瞎搗什么亂呢。還什么魂呢!已然發(fā)生過的,無礙現(xiàn)在的,就不要那么追根究底了。這么說也不對。可是莊周真的是吃飽撐的了啊!更深的意思我就不懂了。
第一次這么認真的看魯迅的文章,也是可愛的人哇。
命的深刻理解,從這種含糊的、復雜的,矛盾的認識中,可見一斑。
故事新編很精彩,即使跟現(xiàn)當代的短篇小說比起來也絲毫不覺得陳腐,看得出來魯迅的功力是被大大低估的,長久以來被當做革命斗士裱在金相框中的魯迅,小說其實是如此的有趣。
我想談談其中常被人忽略的一篇《起死》。
故事很簡單,莊子借了司命的力量,復活了路邊的一句野尸,野尸反而纏住了莊子,莊子再招司命卻不得,最后招來警衛(wèi),自己脫了身,警衛(wèi)又被野尸纏住了。
莊子為什么會想去救這具野尸,下引一段原文。
“莊子——大神錯矣。其實那里有什么死生。我莊周曾經(jīng)做夢變了蝴蝶〔11〕,是一只飄飄蕩蕩的蝴蝶,醒來成了莊周,是一個忙忙碌碌的莊周。究竟是莊周做夢變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了莊周呢,可是到現(xiàn)在還沒有弄明白。這樣看來,又安知道這髑髏不是現(xiàn)在正活著,所謂活了轉(zhuǎn)來之后,倒是死掉了呢?請大神隨隨便便,通融一點罷。做人要圓滑,做神也不必迂腐的?!?/p>
這里莊子就說明了,但是莊子說了半天根本沒說為什么。莊子說夢和現(xiàn)實沒有人能分清,所以我們現(xiàn)在可能在夢里,這骷髏本是人,在夢里他夢著自己成了骷髏,所以我要救他。
其實根本沒有原因,莊子看來只是無聊。
再到后面莊子被碰瓷了之后是什么反應,下引一段原文。
“莊子——(窘急,招架著,)你敢動粗!放手!要不然,我就請司命大神來還你一個死!”
莊子為了趕路,這時候又想隨意地取消這剛復活的生命。
何等的諷刺。因為一時的善心,甚至是好奇心就能叫一個死了3的生命活過來,赤條條地面對一個沒有任何親人朋友沒有任何活下去意義的世界。
又能因為不耐煩要生生剝奪一條活生生的平等的生命。
這主觀的唯心主義將一切外在都虛無化了,進而生命道德等等關(guān)涉他人的所指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但第二次召喚司命的時候,司命卻沒有出來。魯迅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告誡了,個人的意志卻也不能主宰世界,甚至在虛幻的故事內(nèi)都沒有辦法改變世界的運行軌跡。
故事新編讀后感篇六
故事新編,實際上是魯迅對現(xiàn)實希望的幻滅,轉(zhuǎn)而研究神話,借機寄托自己的理想。那么讀者們的感受是什么?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故事新編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魯迅《故事新編》的八篇神話歷史小說(收入《中國現(xiàn)代小說精品·魯迅卷》)已經(jīng)全部讀了一遍,試論一下個人看法:
《鑄劍》:這篇我讀了三遍,印象是果真名不虛傳,使古老的傳說煥發(fā)出了新的生命力。不僅在情節(jié)上更加神奇而曲折,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還可以得出這是影射人民大眾反抗軍閥統(tǒng)治的結(jié)論。
《采薇》:借伯夷、叔齊的故事影射當時的知識界,諷刺自命清高而脫離實際的人。行文幽默橫生。
《補天》:歌頌新生力量,鄙視腐朽守舊的封建派。
《奔月》:看不大懂,但幽默風趣。
《非攻》:所指何事,不甚清楚,可能是說為民辛勞者卻不為人理解吧。
《理水》:十個空談家抵不上一個實干家。
《出關(guān)》:與《采薇》風格相近,其意所指深遠,非我所能理解。
《起死》:促人清醒者被當做騙子,實是我國一大痛心事。
《故事新編》是魯迅先生以遠古神話和歷史傳說為題材而寫就的短篇小說集,包括他在不同時期所寫的8篇作品。這八篇小說分別是:《補天》、《奔月》、《理水》、《采薇》、《鑄劍》、《出關(guān)》、《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書主要以神話為題材,故事有趣,而且想像豐富?!豆适滦戮帯肥囚斞赶壬淖詈蟮膭?chuàng)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寫于魯迅生命的最后時期。面臨死亡的威脅,出于內(nèi)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編》整體的風格卻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從容、充裕、幽默和灑脫。盡管骨子里依舊藏著魯迅固有的悲涼,卻出之以詼諧的“游戲筆墨”,這標明魯迅的思想與藝術(shù)都達到了一個新的環(huán)境,具有某種超前性。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或隱或現(xiàn)、或濃或淡的存在著“莊嚴”與“荒誕”兩種色彩和語調(diào),互相補充、滲透和消解。
魯迅曾說,《故事新編》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其中,《補天》洋溢著贊美,亢奮,欣喜的調(diào)子,其畫面瑰麗而壯美,結(jié)構(gòu)宏大。雖然女媧補天源于古籍,但在此的描繪中多了些許浪漫主義氛圍,創(chuàng)造了十分奇異動人的藝術(shù)畫面。而《奔月》《鑄劍》雖然也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但同時也有著壓抑的沉重感?!惰T劍》中關(guān)于眉間尺以頭與劍托付黑色人報仇的情景,以及黑色人混入皇宮,施展計策的描寫雖然不符合現(xiàn)實的邏輯,但也正因為這樣獲得了令人訝異的感染力,加強了浪漫主義色彩,卻又不缺乏沉重感。
雖然這些故事中都很有趣味性,有一些神話或者虛幻的影子,是很容易讀懂的,但是要讀透還真不容易。而且故事情節(jié)都是很吸引人的,也是傳統(tǒng)人物的再塑造,來適應自己所需的主題。魯迅先生并沒有讓這些人物完全叛變,而是對他們的一些特有的性格進行放大。比如說眉間尺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在《鑄劍》這篇小說的開始,作者就花了大手筆來寫眉間尺是如何對待一只老鼠的態(tài)度,先前是覺得它可惡,打擾了自己休息,但是在用水溺它的時候又覺得它可憐,在要救它的時候又覺得它活該死。如此猶猶豫豫,直到燒了六支松明,也沒決定是要救還是要害死它。當他知道父親的死因,以及要報殺父之仇的決心,可是他卻不愿意傷害除了仇人——大王——以外的人,所以最終上演了幾個頭顱在金鼎內(nèi)爭斗的很是荒誕的一幕。將眉間尺的性格是刻畫到了極限。
另外印象更深刻的是《奔月》。之前我們聽到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是被逼無奈,是為了阻止貪婪的蓬蒙。然而魯迅中的故事中卻顛覆了嫦娥美好的形象。剛開始看到魯迅先生寫到“烏鴉炸醬面”的時候,真是忍俊不禁,本來是一個英雄和美人的絕佳搭配的傳奇故事,現(xiàn)在卻到了只能吃烏鴉炸醬面的境地,而且烏鴉還射了一天才得到那么三只,麻雀射碎了還成了珍品。感觸最深的是,后羿很大男子主義的說自己是因為擔心嫦娥在人間沒吃的了才那么偉大的留在這里天天去打獵,還不畏責罵,本來他可以一早就吃了金丹飛升從此什么也不用憂愁的。此時的嫦娥也年老色衰了,后羿也英姿不再了,即使后羿看著嫦娥因為現(xiàn)在窘迫的生活變得憔悴,心里自責不已,但是嫦娥的心卻已經(jīng)默默的在變了。在他第二天出去打獵回來的時候終于發(fā)現(xiàn)嫦娥偷吃了金丹獨自找解脫去了。到頭來,美好的愛情變成了泡影。后羿懊惱不已,但是他卻依舊沒有領(lǐng)會到是因為他們的愛情經(jīng)受不起現(xiàn)實的考驗,而不是因為嫦娥厭倦了吃烏鴉炸醬面。她厭倦的不僅僅是每天擔心有沒有肉吃,可以吃到的肉還是不是烏鴉肉了,更是因為本身對后羿的愛情的極高的期待被現(xiàn)實的殘酷打敗了。一個原本聲譽極高的神射手,得到帝王的稱贊的,現(xiàn)在變得老太婆也不認識,現(xiàn)在還落得每天只能打獵到烏鴉而不是什么珍禽野獸了。魯迅借神話經(jīng)典說了現(xiàn)在的故事,沒有英雄美人的蕩氣回腸,沒有愛情悲劇的纏綿悱惻,只有后羿為生計問題、為避免危機的發(fā)生而辛勤奔波,而嫦娥卻因生計問題的長期不能解決,被迫飛升。在《故事新編》里,嫦娥與后羿的愛情變成了由物質(zhì)維持的,而沒有了豐裕的物質(zhì)作為支持,原本看似美好的愛情也會露出本來丑陋的一面來。魯迅把后后羿的后英雄生活寫的淡如水,就像所有平凡的家庭一樣,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奔波煩惱,最終說明了愛情敵不過歲月,敵不過柴米油鹽,敵不過煙熏火燎?!侗荚隆方枭裨挼耐鈿?,傳達出了魯迅對現(xiàn)實人生的思考和對不切實際的虛幻愛情觀的批判體現(xiàn)了對現(xiàn)代人的愛情焦慮感。
在《理水》中,大禹和眾位學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湮”還是“導”。這個在堯治水失敗后,是顯然的,但是“學者”們卻認為“導”是蚩尤的法子,是用不得的,就像當時的各類新興事物一樣,在中國的大地總是有人在反對在抵制,不愿意變革。魯迅先生是在贊揚像禹這樣有膽識有謀略的人,同時也是當時社會需要革新的印證。透過文本對大禹“黑瘦的面貌”和“結(jié)滿老繭的腳底”的特寫,讀者可以體會到禹在治水中“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夜入”的艱難困苦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力?!斗枪ァ分械履右嗍侨绱?,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墨子主張“兼愛”,反對“非攻”,具有“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的精神。魯迅在小說中緊緊抓住這一精神原點,緊張而戲劇化地寫出墨子與公輸般的斗智斗勇,最后促使楚王放棄攻宋。儒家孟子曾攻擊墨子說?!澳霞鎼?,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顯然,魯迅并不認同儒家的這一評價。《非攻》中的墨子以自己的意志、膽識和智慧,挽救了弱小的宋國,使數(shù)以萬計的宋國生靈免遭涂炭,這是一種博大的人間情懷,一種深厚的人道精神,一種無疆的大愛。同時還有女媧不斷創(chuàng)造新生,因義而“不食周粟”,在脆弱中堅守,最終餓死在首陽山的伯夷,叔齊等等,都是魯迅所贊揚的。
同時,消極避世的老子,自相矛盾的莊子,已無“用武之地”的羿,猶豫不決的眉間尺這些人物。在幽明兩界涇渭分明的區(qū)別背后,承載的是一種對生命和死亡的價值、意義的選擇與思考。不知生,焉知死;舍生取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個體選擇生與死的正義性的理性判斷與道德評價。事實上,在30年代的中國,每一個知識分子都得面對這樣嚴峻的拷問,直面或回避,承擔或放棄,舍或取,等等,也就成為30年代知識分子精神天平上孰輕孰重的醒目的刻度。
然而,每一個作者都是歷史文本的閱讀者和闡釋者,而魯迅乃是有意識地把歷史看成一個巨大的文本?!豆适滦戮帯肪褪菤v史文本的重新書寫,他試圖通過對歷史文本的重構(gòu)來展敘自己精神的歷程。從魯迅那上下古今任意馳騁的奇異構(gòu)思中我們分明感覺到一種魯迅式的虛妄。魯迅“所想”與“所說”的背離,反映了魯迅既立足于現(xiàn)實又超越了現(xiàn)實的深刻性。我們從魯迅對歷史的詛咒和對國人的無情抨擊中不難體會出那種深深的失望與悲哀之情,從魯迅那樣的制高點上俯看人生與現(xiàn)實,化繁為簡,就導致了《故事新編》中“虛妄感”的產(chǎn)生。這是魯迅獨特真切的人生體驗,也是其歷史小說所蘊含的內(nèi)在意旨。
魯迅這種深刻的現(xiàn)代意識表現(xiàn)在《故事新編》中,就是對個體生存命運的痛苦思考,那種先覺者從黑暗中掙脫出來又掉進新的虛空之中的絕望之情。可以說,整部《故事新編》就是關(guān)于“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與反思。面對他人改造的懷疑到返回自我的價值追問,先覺者生存于世的位置問題必然會在魯迅心中凸現(xiàn)。魯迅在小說中采用解構(gòu)歷史的方法,將這些抽象化和符號化了的英雄、圣賢化解為一個個平凡之人,成為滑稽、荒誕的對象,從而呈現(xiàn)出魯迅荒誕和虛無的心態(tài)——一種“獨戰(zhàn)的悲哀”的悲涼之感,英雄末路的悲嘆。這就是魯迅在《故事新編》中所要表達的關(guān)于人生、歷史的內(nèi)心體驗和中心感受。我們既不能否認魯迅在體驗論上痛感中國的“無歷史性”,也不能否認魯迅在價值觀上深信歷史進步的必然性,這種看似矛盾的思想恰恰應該是魯迅的深刻所在吧。
魯迅先生寫的《故事新編》是被我一口氣看完,剛看完我就無法抑制對魯迅先生的敬佩之情,也奇怪里面情節(jié)的光怪陸離、天馬行空及對人物的刻畫,在讀的時候,也無時無刻不被先生書中的幽默及灑脫所感動。
《故事新編》作為一本是在之前的神話故事,及史實記載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而來的,其創(chuàng)新性定是難以突破的。但先生卻成功的將《故事新編》轉(zhuǎn)型了,并還擁有了自己的固有形象。無論是《鑄劍》還是《理水》,其中無論是從故事性,還是寫。
作文。
筆上都是完美的,最主要的是,先生還把它變成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故事新編讀后感篇七
因為我非常想了解魯迅關(guān)于俠義類、傳奇類小說的寫作,所以買了這個集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黃牛皮紙的封面,加上內(nèi)部厚重猶如版畫的插圖,讓人有一種厚重的感覺,的確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說的意境。
小說中我最喜歡的是《鑄劍》,其他的諸如《出關(guān)》、《非攻》和《起死》類,整個故事的主干基本上古代文字記載的現(xiàn)代翻譯本,然后又強行加入一些和民國時代相關(guān)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諷今,不在小說本身,所以我覺得立意一般。還有就是《補天》、《本月》《采薇》類小說,因為依據(jù)的古文本就描述簡單,所以小說中大部分是魯迅構(gòu)思和擴展的,當然整個內(nèi)容仍然是借古諷今,不過文章的內(nèi)容和想表達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覺的還行。但是《鑄劍》不同,講的是一個復仇的故事,整個小說雖然也一半出于歷史文章的記載,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構(gòu)思,不過因為其中沒有夾雜多少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的折射,所以整個小說還是比較豐滿的,比之其他的小說,在文學意味上強了許多,這也是我喜歡的原因。
其實魯迅對于小說大部分寄予的是對于現(xiàn)實嘲諷的厚望,所以我覺得莫過于用當時社會的事情去描寫才更加妥當,比如《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等,既是當時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諷刺故事,比之借古諷今,讓人除去了一種猜測,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對應現(xiàn)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諷刺,哪些是歷史,除去這一層隔膜之后,頓時就清楚了,諷刺的歸諷刺,歷史的歸歷史。
故事新編讀后感篇八
我一直認為,魯迅小說中有一篇的價值被嚴重低估,那就是《故事新編》里的《采薇》。
這種低估與我們幾千年來對伯夷叔齊,以及武王伐紂一貫的意識形態(tài)化解讀有關(guān)。但魯迅的高明之處在于破除了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神話,書寫了在一個媚俗的社會里個人有所堅持的痛苦和困境。
魯迅對武王伐紂的態(tài)度是解讀這篇小說的鑰匙。九一八之后日本為其侵略行為辯護,說“周和漢都有侵略者的特征,但中國人都接受了?!濒斞妇头瘩g說,漢不是侵略者,周似乎民族也不同了,可以算。但武王伐紂之前就有伯夷叔齊扣馬而諫,非拖開不可;伐紂過程中殺人很多,到了血流漂杵的程度;周平定天下后把殷頑民遷到洛邑。好一個“吊民伐罪”,頑民兩個字就把一切謊言揭穿了。(以前讀過這段,按照大意錄下。目前手頭未找到原文。)這也表明在魯迅看來,武王伐紂不過是一場被宣傳美化了的侵略戰(zhàn)爭而已。小說里那些私下里的議論,因為看到商朝的樂器精美才故意散布紂王殘暴的流言為動兵做準備,證明這個小說里對武王伐紂的態(tài)度與那篇反駁日本的雜文相似。
還有一種說法,說《采薇》是借伯夷叔齊的故事諷刺消極反抗的無力。這種說法也很難成立。魯迅固然對武王伐紂不以為然,但也沒有對被滅亡了的商朝給以任何的同情。伯夷叔齊扣馬而諫的內(nèi)容:“老子死了不葬,倒來動兵,說得上‘孝’嗎?臣子想要殺主子,說得上‘仁’嗎?……”不過是對一些眾所周知的道理的堅持,而并沒有在“你死我活的斗爭中堅定站隊”。在武王得天下之后,伯夷叔齊想的也不是反抗,而僅僅想在不合時宜的時代堅持著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有尊嚴的生活下去。所以,伯夷叔齊這里不是魯迅批判的對象,其中的調(diào)侃,更含有魯迅自嘲的意味。
在事情沒有發(fā)生之前,伯夷叔齊與常人無異,為了西伯養(yǎng)老的餡餅變小而心里不是滋味。然而,當他們發(fā)現(xiàn)武王是一個與他們的理想相悖的主子時,離開卻沒有任何猶豫。魯迅對兩個人的性格差異也做了些刻畫,伯夷不通世故,而叔齊卻懂得一些如何在媚俗者組成的社會環(huán)境中保護自己。但在原則問題上,兄弟二人都是毫不含糊的。
然而,媚俗者組成的社會是無處不在的,伯夷叔齊也是無處可逃的。那位首陽村的紳士小丙君就是趨炎附勢的典型,本來是依靠與妲己的親戚關(guān)系在商朝做官的人看形勢變了轉(zhuǎn)而投誠,繼續(xù)舒舒服服的做他的地方紳士。而伯夷叔齊,只能被當作怪物,連吃一點野菜都被小丙君家里的婢女奚落。當整個社會都認為伯夷叔齊連野菜都不能吃時,他們只有餓死的分了。
然而,當他們認為唯一保持尊嚴的方式是餓死的時候,餓死本身的尊嚴也成為笑談而不被尊重。不但小丙君拒絕為他們寫碑文,而且也流傳了一些上天派鹿來喂他們,而他們起了貪欲想吃鹿肉而讓鹿不再來才餓死的留言。這樣,他們竭力維護的尊嚴終于也被媚俗社會盤剝得一無所有了。
魯迅在《影的告別》里有一段話,可以作為《采薇》中伯夷叔齊處境的寫照:
“有我所不樂意的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嗚呼嗚呼,我不愿去,我不如仿徨于無地?!?/p>
魯迅對這種“彷徨于無地”的痛苦和困境深有感觸。但魯迅主張“韌的戰(zhàn)斗”,也就是為了自己的堅持,可以相對卑微地活著。很多對魯迅詬病的人,說他不滿北洋政府卻一直在領(lǐng)著教育部的津貼,在魯迅看來,就是像阿金姐這樣說“野菜也是周朝的,不吃的話干脆都別吃”的人。魯迅在《采薇》中也看透了,在這些人面前堅持自己完整的尊嚴是徒勞的。可以委曲求全,但最重要的是絕不與媚俗社會合流,要活著,而且堅持發(fā)出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