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悟空傳讀后感篇一
引用作者的序:這漫長而短暫的一生,究竟該用來追求些什么呢?《悟空傳》,其實就是一群人在路上用一生尋找答案的故事。
本書作者用自己的理解再次書寫了西游背景中悟空以及神佛的故事。書中的主要人物都被賦予了新的性格特色,有些描寫與我們傳統(tǒng)觀念中的差別挺大但又不失本色。例如:孫悟空是追求理想的代表,豬八戒就是愛情的代表、沙悟凈就是忠的代表。書中還描寫了神佛的無情,贊揚了不斷遵從自己內心的悟空、天蓬、沙悟凈等人。提出了人生價值的終極問題,到底是要成為永生無憂無心之神佛?還是成為短暫脆弱但有血有肉有欲有痛的凡人,這是一個問題。
在我看來,書中的主要矛盾在于西游背景下四種人生觀的碰撞。
第一種,人之多欲。有實就有欲,欲望往往是無限的,往往凡人因為無法滿足欲望而煩惱;有口腹之欲,有名利之欲,欲望產生酸甜苦辣的真實感受,讓人愛恨情仇,也讓人不斷輪回。然而人絕不僅僅只是五谷雜糧,人的光輝在于愛。因為愛而執(zhí)著,因為愛而負重,因為愛而甜蜜,因為愛而無畏。作者突出了愛的奇妙作用,描寫了愛的偉大。
第二種,仙之無欲??雌萍t塵即可無欲成仙,無欲虛無則可無需滿足,可不需滿足即無煩惱。然而同時也沒有了愛,在作者看來也沒有了意義和價值。神仙無欲可以絕對理性,而自然法則也是絕對理性,故仙是對于自然法則的一種固化表達,正如:自然界的風雨雷電都有一位神仙掌管,自然萬物和人都由神仙主宰,與其說由神仙主宰,不如直接說由自然規(guī)律主宰。神仙讓人敬畏,其實就是自然需要人的敬畏,通過神仙和人之間的關系,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赡芎椭C相處即為上上之策。
第三種,妖之不羈。顛覆規(guī)則自在而生者為妖,對妖來說,沒有道德、各種規(guī)則的約束,而任由自己的欲望而生。所以在神仙眼中,讀后感·就是離經(jīng)叛道不能容忍,然而仙看不到的是妖雖然放蕩但卻無比真實,忠于自己的身體和內心,忠于自身的欲望。這種忠甚至可以為一種執(zhí)念,執(zhí)著于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第四種,佛之超然。超脫個人欲望,想渡化眾人者為佛。然則渡化方式也有分歧,是注重渡他人還是注重渡自己,是大乘還是小乘,形式重要還是內容重要,這些都是菩提、金蟬子和如來的討論。
書中除了人生觀價值觀的討論,還有關于幸福和成敗的看法。作者推崇的幸福是生命的價值,信念愛情的永恒,與生命持續(xù)時間的長短無關。作者推崇的成功,是為了理想不斷奮斗的過程。所謂重過程而輕結果,不簡單的以結果論成敗。
好了,關于《悟空傳》的書評就到這里了,歡迎大家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咱們下次再見。
悟空傳讀后感篇二
記憶里永遠停留著那樣一道扛著金箍棒矗立在云端之上的桀驁身影。
五百年前。
他狂笑著面對十萬天兵,狂笑著抗衡天庭神將,狂笑著踏碎靈霄寶殿,狂笑著揮舞那根鐵棒,摧毀一切。
他眼中的金色火焰在燃燒。
他的戰(zhàn)袍在迎風獵獵作響。
他要將眼前這些自認為高高在上的神打得灰飛煙滅。
他是妖。他是齊天大圣——孫悟空!
……
第一次讀《悟空傳》,是在一個雨夜。
窗外電閃雷鳴,大雨傾瀉如注,我縮在被子里面,借助著臺燈撐出的一片溫暖光明里,看著這個熱血而又悲壯的神話故事。
小說中,孫悟空是作者花的筆墨最多的一個人物。
他個信張揚,不受拘束,熱愛自由,從不屈服,是令妖界備受尊崇的大圣,然而,他一出場卻并非是這樣。
那是一個迷失了本性的、失憶的、迷茫的、只為加功德分而西游取經(jīng)的孫悟空,是被神仙要求保護唐僧平安西行的贖罪者的形象。在他的體內,自我靈魂與另一顆靈魂相遇、碰撞,被抽取記憶的他一直懷疑所聽到的關于自己的一切。
這就是五百年前與五百年后的他。
五百年前。在他管理的蟠桃園中,他和喜歡每天看晚霞的仙女紫霞認識了。紫霞說,雖然他沒去過花果山,但她卻經(jīng)常會做夢夢到那里,那里冬天的時候,白雪覆蓋山林,山野清幽,連雪落的聲音都可以聽到。
而他說,那里的確很美,很美……
其實花果山早已在他抵抗眾神時不復存在。
現(xiàn)在那里只有黑色的群山以及燒焦的土壤,寂靜得如同墳墓。
那些昔日整天在他的寶座下喊著“大王,大王”的猴子猴孫也已盡皆死去。
而如今,他卻在天庭中當神仙,他心中的慟與悲該有多深,多大?
不,他真的是神仙嗎,不是,他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所以他是妖。
于是,蟠桃會上,他反了。
他拄著金箍棒,站在跪在地上把頭都磕破的阿瑤身前,面對王母以及群仙,看著王母那青白交替的臉龐,嘲笑她像會變色的大白署。
諸神把他圍在垓心,他抖擻神威,輪動鐵棒,將天地盡情傾覆,將神打得橫飛而去。
“天上到底有多少神仙,全數(shù)來吧。讓我殺個痛快!”他放聲大笑,像個瘋子。
大鬧天宮!
他反了,反的是什么?
他反的是玉帝,是王母,是神,是命運。他們自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凌駕萬物,自己制定的天條是最權威的,三界都要絕對遵守、服從,似乎覺得可以掌握眾生的命運。
他們只是一伙以強凌弱的強盜罷了。
現(xiàn)在悟空怒了,反了,他認為神和萬物都是平等的,他要改變這一切,他要掌控自己的命運。
哪怕等待他的是被鎮(zhèn)壓在五行山下,忍受百年孤寂,逐漸失去過往的記憶。
書中不僅僅講了悟空的故事。天蓬和阿月之間不離不棄的愛情,玄奘與小白龍哀婉的情意等等,同時,他們也反抗了,轟轟烈烈的反抗了。
傳統(tǒng)的《西游記》,說的是人生,九九八十一難,象征著我們人生路上的坎坷。
而《悟空傳》,則完全講得是我們的青春,叛逆、鋒芒畢露、為了追求自由而義無反顧、即便是遍體鱗傷也要用盡最后一絲力氣保護我愛的人,書中的人物所做的那些反抗,何嘗不是我們豪情萬丈的青春?雨停了。
我翻完小說的最后一頁,哭了。
悟空傳讀后感篇三
《悟空傳》讀后感1000字
《悟空傳》有《大話西游》的影子,后者是我特別喜歡的一部電影,百看不厭。紫霞仙子、白晶晶、牛魔王…幾個人物構成了另一個故事。《悟空傳》借用了這些人物探討了神與妖的矛盾關系,欲望、貪念、灑脫…繼而引出更深的思考,我個人把這種思考認為是對自由的思考。
什么是自由?我百度詞典了一下: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約束。解釋得很好,我想一切自己做主,但是不可能,因為總會有事物來約束你,所以我們有的只是相對自由,而不是真正隨心所欲的絕對自由。我們能做的,也就是在相對里面找絕對。
“記住你是一個猴子,因此你不用學做神仙,你的本性比所有神明都高貴.”
真希望他只是個猴子,花果山內逍遙,勝過那天上的齊天大圣。一直以為《西游記》把孫悟空定為一只天地而生的石猴真是太好了。天是我父、地是我母,我肉身本是是頑石,性情乃是一只潑猴,我是天地之間自由之存在,我花果山為王、改生死簿、闖天宮,我便是絕對自由,你玉帝老兒能奈我何?如來來了俺也不怕!
“當五百年的光陰只是一個騙局,虛無時間中的人物又為什么而苦,為什么而喜呢?”
猴子被壓在山下,被告知他過往一切都是錯的,被戴上金箍,被權力組織洗腦派去西天取經(jīng)。忘了自己的本質是多么痛苦,連地府的鬼魂和天上的天兵都在嘲笑:他現(xiàn)在就像是被馴服的狗。
“戴上它,你就自由了,
戴上它,你就自由了?!?/p>
自由的是誰?那自由不是猴子的自由。
“我終于明白,我手中的金箍棒,上不能通天,下不能探海,沒有齊天大圣,只有一只小猴子.”
突然想到魯迅先生筆下那個麻木的世界,黑暗的現(xiàn)實、冷酷的人心、為革命奮斗的斗士死去,是什么讓圍觀的中國人麻木不仁?這個吃人的社會,哪里容得自由存在。
約束?就是要服從?服從?服從什么?本不該有的破規(guī)矩?要自由就是異類?是妖?
《大話西游》里,紫霞見至尊寶,問:“神仙?妖怪?”
她才不在乎神仙妖怪,從佛祖那里逃出來,拔出她寶劍的,就是她的心上人。
“神不貪,為何容不得一點對其不敬,神不惡,為何要將千萬生靈命運握于手中?”
小時候看《西游記》總為孫悟空忿忿不平,假期電視一邊一邊的重播經(jīng)典劇集,就跟著一邊一邊重頭看到大鬧天宮,其余的西游一概忽略,有時候呆著沒事忍不住全部看完,又悻悻然覺得《西游記》到底是封建社會的產物,美猴王到底還是跟著去取經(jīng)成佛了。現(xiàn)在想想,若不是封建的產物,擱到現(xiàn)在美猴王就能回去當他的美猴王了嗎?約束總會存在。
猴子抬頭道:“我有一個夢,想我飛起時,那天也讓開路,我入海時,水也分成兩邊,眾仙諸神,見我也稱兄弟,無憂無慮,天下再無可拘我之物,再無可管我之人,再無我到不了之處,再無我做不成之事...”
若天壓我,劈開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來自由身,誰敢高高在上。
悟空傳讀后感篇四
花了3天時間,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這本經(jīng)典小說。礙于它是一本網(wǎng)絡小說,曾聽聞,但卻不曾觸及。這與我自身有關,對于網(wǎng)絡小說我始終不太感冒,自從讀完《誅仙》后就再也沒有涉足過這個領域。
最近開始讀,也是由于最近國內剛上映的電影《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又刮起了一股西游熱。好像《西游記》的題材永遠是個寶,人人都想挖掘出更多的東西來,都想從中衍生出更多新奇的故事。然而是否都能提煉出有價值的一面呢?很難。聽說《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就赤裸裸地把經(jīng)典給糟蹋了。
從小也算是個西游迷,最先觸及的是電視劇,里面的神話色彩開啟了兒時的各種天馬行空的幻想,至今都難忘;后來又試著讀原著,感嘆到它為何能成為四大名著的魅力。自然,那些關于《西游記》的書籍、影視也沒放過。不過,這其中能觸到心里那根弦的,就倆。一個是把劉鎮(zhèn)偉和星爺推向神壇的經(jīng)典電影《大話西游》,而另一個就是今何在的這本小說《悟空傳》。
《大話》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影史上的經(jīng)典代表作,不是因為他仰仗于《西游記》文學地位的光環(huán),也不是它改編得有那么神乎其神。很簡單,也是最重要、最根本性的一點:這個故事的價值是什么?它告訴了我們什么?!
我想,看過的人都明白。正是它里面所包含的人的命運、自由和愛情的主題。
至尊寶從一個稚氣無作為的男人蛻變成了有擔當?shù)拇笥⑿蹖O悟空,但這不是他所追求的,他只是背負著一個不得不去完成的使命。這是命運。
孫悟空想擺脫唐僧,放棄西天取經(jīng),永遠的摘下那個束縛著他的緊箍,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追求自己所求的夢想。這是自由。
南柯一夢,發(fā)現(xiàn)一切早已幻化成泡影。想著紫霞,望著紫霞,卻早已無能為力。五百年的輪回只為了城頭上的一吻,那一吻承載了太多的重量,也永遠深深地定格在那里。最終,也只是獨自暗藏著這份思念、這份情,轉身走向遠方。這,是愛情。
悟空傳讀后感篇五
這跟《西游記》無關,這只是孫悟空的故事,而且,當時孫悟空還只是一只不算特別的猴子。
孫悟空的來歷是這樣的:“從前,天地是由天機儀控制的。但是,女媧補天的時候,不小心掉了一塊巨石。那塊巨石后來變成了一個巨人,而那個巨人不服從被控制的天命,跟天庭展開了一場大戰(zhàn)。巨人最后被打敗了,他的尸體掉到了地上,變成了花果山。猴子們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巨人的心當時也落到了花果山上,被一個老神仙發(fā)現(xiàn)了。后來,天庭發(fā)現(xiàn)了花果山,把它毀了?;ü缴铣艘恍┥`,其它的都死了。之后,那位老神仙上山找存活的生靈,想復仇。他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巨人之心的化身――孫悟空。寧死不屈的孫悟空毫不畏懼,與強大的天庭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zhàn)?!?/p>
看了這部電影之后,我很佩服孫悟空熱愛家園,不畏強權的精神。而看了這本書后,我覺得孫悟空臨死前喊的最后一句話:“如來,快出來與我一戰(zhàn)!”充分地體現(xiàn)了孫悟空奮戰(zhàn)到底,不屈不撓的精神。
孫悟空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我要學習他,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悟空傳讀后感篇六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每次讀到這里,都感到莫名的興奮,即使還無法完全明白這意思,但這片語間所流露出來的是一種何等的氣勢。區(qū)區(qū)十萬字,一遍又一遍地拜讀,每一遍都有新的體會,每一遍都讓人熱血沸騰。
作者“今何在”用自己的方式解釋世界,吝嗇的語言,跳躍的思維,我們無法想象他寫下悟空和九州時悸動的情感。這可能是他無意之間宣泄自己的情感,但不管怎樣,他創(chuàng)作出了這一部震撼人心的巔峰之作。這大概就是他的巔峰吧,恐怕他以后再難有超過這次的靈感了。不過這也不要緊,有此一部《悟空傳》足矣。
作為一本網(wǎng)絡小說,我本不應該把它抬升至“經(jīng)典名著”,但我卻不得不寫這一篇文章,否則,這一腔的憤懣又該向何處宣泄。
讀慣了《西游記》,乃至《西游記后傳》,可看了此書之后,我才明白什么叫“超脫”,“今何在”他打破了人們所知的傳統(tǒng),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有的只是一個不滿于蒼天,叫喊“自由”的猴子。“我有一個夢,我想我飛起時,那天也讓開路,我入海時,水也分成兩邊,眾神諸仙,見我也稱兄弟,無憂無慮,天下再無可拘我之物,再無可管我之人,再無我到不了之處,再無我做不成之事,再無我戰(zhàn)不勝之物,再無……”這才符合我們心中的孫悟空,一個天不怕地不怕,從未向任何人或物低頭的孫猴子。
“當五百年的光陰只是一個騙局,虛無時間中的人物又為什么而苦,為什么而喜呢?”心臟沉重地敲打著胸腔,無法挽回的悲劇,就算一開始就知道,又能如何?當知道反抗過后仍舊是看不盡的黑暗,還能怎辦,當然還是反抗,讓心無愧即可。
“天地何用?不能席被,風月何用?不能飲食。纖塵何用?萬物其中,變化何用?道法自成。面壁何用?不見滔滔,棒喝何用?一頭大包。生我何用?不能歡笑,滅我何用,不減狂驕。從何而來?同生世上,齊樂而歌,行遍大道。萬里千里,總找不到,不如與我,相逢一笑。芒鞋斗笠千年走,萬古長空一朝游,踏歌而行者,物我兩忘間。嗨!嗨!嗨!自在逍遙……”至今仍難以明白這書究竟要表達些什么,或許他根本就沒想表達些什么,憑心去領會即可。
悟空傳讀后感篇七
會接觸這本書還是因為一部電影,是和姐姐一起觀看的《悟空傳》,覺得很新奇,很震撼,似乎是第一次了解到這樣的孫悟空和西游,所以我翻開了這本書。
作者今何在的想法很大膽甚至是荒謬,筆觸卻又真實而細膩,好像他筆下的才是最最真實的西游,西游成了一個悲壯的故事,一個關于一群人在路上想要尋找當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而不是打打妖怪說說笑話那般平庸。
西游記的主題好像就是打妖怪,打不盡的妖怪,打完了,故事也就結束了。但在《悟空傳》里,妖怪只有兩種,一種是當年跟著孫悟空反抗天庭的兄弟,另一種則是各位神仙安排下來的。所以這是個悲傷的故事,孫悟空必須把當年一起戰(zhàn)天斗地的兄弟都干掉,才能成佛,這,就是最大的悲劇。
最后師徒四人成了佛,那么成佛以后呢?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以前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有夢想的四個人,成了佛,就完全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了。佛是什么,佛就是虛無,四大皆空,什么都沒有了,沒有感情沒有欲望沒有思想,可是沒有了這些,人還能剩下什么?所以成佛也可以說是消亡,西天就是寂滅,西游就是一場被精心安排成自殺的謀殺。
《西游記》里一切都很隱晦,但《悟空傳》里寫的直白,作者心目中的西游,就是人的道路。每個人都有一條自己的西游路,我們都在向西走,到了西天,大家就都虛無了,但沒辦法選擇,也沒辦法回頭,只能盡量走的精彩些,去做好你想做的事,最后,你能像孫悟空那樣說,這個世界,我來過,我愛過,我戰(zhàn)斗過,我不后悔。
最后引用書中的`一段話結尾,希望每個人的西游路,都能走的精彩:我要聽到天的痛哭,我要聽到神的乞求。我知道天會憤怒,但你知道天也會顫抖嗎?蒼穹搖動時,我放聲大笑,揮開如意金箍棒,打它個地覆天也翻。從今往后一萬年,你們都會記住我的名字――齊天大圣孫悟空。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悟空傳讀后感篇八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每次讀到這里,都感到莫名的興奮,即使還無法完全明白這意思,但這片語間所流露出來的是一種何等的氣勢。區(qū)區(qū)十萬字,一遍又一遍地拜讀,每一遍都有新的體會,每一遍都讓人熱血沸騰。
作者“今何在”用自己的方式解釋世界,吝嗇的語言,跳躍的思維,我們無法想象他寫下悟空和九州時悸動的情感。這可能是他無意之間宣泄自己的情感,但不管怎樣,他創(chuàng)作出了這一部震撼人心的巔峰之作。這大概就是他的巔峰吧,恐怕他以后再難有超過這次的靈感了。不過這也不要緊,有此一部《悟空傳》足矣。
作為一本網(wǎng)絡小說,我本不應該把它抬升至“經(jīng)典名著”,但我卻不得不寫這一篇文章,否則,這一腔的憤懣又該向何處宣泄。
讀慣了《西游記》,乃至《西游記后傳》,可看了此書之后,我才明白什么叫“超脫”,“今何在”他打破了人們所知的傳統(tǒng),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有的只是一個不滿于蒼天,叫喊“自由”的猴子?!拔矣幸粋€夢,我想我飛起時,那天也讓開路,我入海時,水也分成兩邊,眾神諸仙,見我也稱兄弟,無憂無慮,天下再無可拘我之物,再無可管我之人,再無我到不了之處,再無我做不成之事,再無我戰(zhàn)不勝之物,再無……”這才符合我們心中的孫悟空,一個天不怕地不怕,從未向任何人或物低頭的孫猴子。
“當五百年的光陰只是一個騙局,虛無時間中的人物又為什么而苦,為什么而喜呢?”心臟沉重地敲打著胸腔,無法挽回的悲劇,就算一開始就知道,又能如何?當知道反抗過后仍舊是看不盡的黑暗,還能怎辦,當然還是反抗,讓心無愧即可。
“天地何用?不能席被,風月何用?不能飲食。纖塵何用?萬物其中,變化何用?道法自成。面壁何用?不見滔滔,棒喝何用?一頭大包。生我何用?不能歡笑,滅我何用,不減狂驕。從何而來?同生世上,齊樂而歌,行遍大道。萬里千里,總找不到,不如與我,相逢一笑。芒鞋斗笠千年走,萬古長空一朝游,踏歌而行者,物我兩忘間。嗨!嗨!嗨!自在逍遙……”至今仍難以明白這書究竟要表達些什么,或許他根本就沒想表達些什么,憑心去領會即可。
悟空傳讀后感篇九
用粗俗平白的語言揭示萬般的無奈,作者紙后的功力非同一般,對所有意義的探索也相當深入。唐僧的看不透、孫悟空的懦弱、豬八戒的癡情、沙僧的奴性……作者雖然把原著改的面目全非但仍別具一格。還記得唐僧對自己的師傅說我要學的東西你教不了我,師傅問他想學什么,唐僧說:“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這是何等的氣魄!藐視萬物,唯我獨尊。唐僧發(fā)現(xiàn)了佛祖與觀音對世人的欺騙以及小乘佛法的界限,他要跳出去,不惜自毀千年法力,不惜一死。他度不了眾生也不肯自度,只能痛苦。
故事不長,平白的話卻引人入勝,笑過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悲劇。也許文學性不足,但確實引人深思。